APP下载

甘肃生态风险的分布和发生规律及有效应对问题

2021-03-17王文行,张梦茜,董向东,杜慧珺

甘肃科技纵横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分布发生规律甘肃

王文行,张梦茜,董向东,杜慧珺

摘  要:本文以环保部和中科院2012年制定的全国生态脆弱区区划为基础,依据生态学原理,将甘肃位于该区划范围内的相关区域划分为数种生态系统,分析了各生态系统可能的主导生态风险类型、分布、诱导因子及发生规律,最后,依据管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些预防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甘肃,生态风险,分布,发生规律

中图分类号: X826

0 引言

关于生态风险,目前尚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学者们普遍认可的概念是“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原生态系统的各因子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进而使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收到损伤甚至发生生态系统的退化”,受损或退化的的生态系统对原生态系统格局下形成的生物生存和演化都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影响,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因子,也不例外。

根据环保部和中国科学院的2012制定的全国生态脆弱区区划,甘肃全省80%以上的国土面积分别处于“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和“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等四种典型生态脆弱区的范围内,在这四种生态脆弱区中又各自兼具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和城市等六类基本的生态系统,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大陆型生态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有些甚至还很严重。生态风险每年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直接危害颇为严重,间接损失和危害尚无法估量。因此弄清生态风险的区域分布和发生规律,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甘肃生态风险的分布

1.1 “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的主导生态风险

该区域主要有半干旱荒漠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其相应的主导生态风险有荒漠生态系统的水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次生盐渍化、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层变薄

属于该区域的行政区域主要是兰州、临夏、定西、白银、平凉、庆阳及天水的一部分。

1.2 位于“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的生态风险

该区域主要有干旱荒漠生态系统和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其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主导的生态风险是风蚀荒漠化;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的是风蚀化和次生盐碱化;城市生态系统的水资源承载力过大;

属于该区域的行政区域主要是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和武威五市的主要部分。

1.3 位于“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的生态风险

该区域的主要生态系统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寒温带草原—草甸生态系统和寒温带湿地生态系统。其中,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风险森林质量低下、林分结构不合理、森林自我恢复能力差、森林固碳增汇能力损失;寒温带草原—草甸生态系统的主要是草原沙化退化、自我恢复能力弱;寒温带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风险是湿地沙化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的生物生产能力下降。

属于该区域的行政区域主要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各县。

1.4 位于“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的生态风险

该区域的主要生态系统主要有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温带—暖温带农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前者的主要生态风险是林分结构中幼林居多、温带—暖温带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是水土流失导致的耕地质量下降和再生产能力渐弱;后者的主要是水体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及退化。

属于该区域的行政区域主要是陇南市的大部和天水市的小部分。

1.5 城市生态风险

在上述是种生态脆弱区中,均夹杂著大大小小的城市(城镇),构成了大同小异的城市生态系统,这些城市生态系统普遍面临的生态风险有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本土物种退化、山体、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景观遭受破坏、绿色空间萎缩、生态完整性面临巨大压力等生态风险。

2.生态风险的诱因和发生规律分析

2.1 生态风险发生的诱因

各区域各生态系统发生生态风险的诱因表象不同,但将其归类后发现,其本质上可以归为“人为”和“自然”两类。

(1)人为因子。在人为因子中,尽管人类对各类生态系统施加的压力是“复合”型的,但也各有侧重。对森林生态系统,人类的作用主要是过量采伐,使其群落变小,自我恢复能力低于最低限度的群落规模,尤其是在寒温带,较低的温度和湿度,更加剧了其自我恢复能力。对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过度放牧,导致其退化;对农田生态系統,主要是过度耕作,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使耕地本身的各因子发生了变化,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是人为的改变了其水循环模式;对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是人为引进外地物种,抢占了本土物种的生态位,以及按照人类的意愿,改造山体、水体和植被的原构成。

(2)自然因子。在自然因子中,主要是气温、降水等气象性灾害和地质结构引起的地质灾害。其中,气温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在“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和“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的各生态系统,主要是夏季的高温导致的蒸发量和植物的高蒸腾量,而对“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的各生态系统,则是春秋和冬三季的低温,致使全年的积温不够。降水的突出体现是总量不够、时空分布不均,在“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和“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尤为明显。地质活动所导致的地震、滑坡在“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十分突出,尤其是当其与过量降水协同作用时,危害十分严重。

2.2 发生规律

截止目前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几乎所有的生态风险的发生都遵循“压力——响应”的规律,也就是说当人类行为或自然因素作用于生态系统时,生态系统则根据压力的大小做出相应的变化,严重时,生态系统自身会发生由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化。因此,通过分析人为或自然因子的变化,基本上可以推测生态系统的响应形式、预测出生态风险出现的可能风险类型和规模。

鉴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各地各级均对生态环境的建设高度重视,对生态系统的人为压力减少,自然因子成为诱致生态风险的主导因子,根据甘肃常见的自然因子,我们可以大体发现如下规律。

(1)气温变化的诱致规律

近些年,随着全球性的气温持续上升,在“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和“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等传统上的干旱和办干旱区的各生态系统,面临着更大的高温胁迫,其相关的荒漠化乃至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风险发生频率很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同时,持续高温很有可能会使“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及祁连山区的水系统发生改变,进而会加速相关区域生态结构向“旱生”型生态系统转化。

(2)降水变化的诱致规律

近些年,甘肃所在的四个生态脆弱区降水总体趋势是下降,且具有“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下降明显、“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下降幅度不大,但时空分布不均,且由于降水与气温具有显著的关联性,可以预判的是与气温上升有关的降水有可能进一步减少、非线性变化如厄尔尼诺等也有可能使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更加显著。作为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因子,水循环的变化会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系统。但我们也可以根据降水的变化,大体预判出可能出现的生态风险具体类型和强度。

(3)地表—土壤变化的诱致规律

在地表—土壤变化的诱致规律中,前者属于大尺度的“宏观”规律,其总体上属于地壳运动带来的变化,如地壳运动使板块之间发生各种碰撞关系而形成的地表激烈变化,如地震等,此类活动会是地表的各种生态系统发生沧海桑田式的变化,其风险也巨型风险。从微观的角度角度,水循环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会使地表的土壤发生变化,这类变化也会诱致土壤生态系统的变化,出现生态风险,这种风险看似微小但其积累的效果也非常惊人,典型的如土壤中固定着大量的温室气体,但如果改变土壤结构,会将其释放出来,對气温、降水、生物种群都会发生严重影响。因此,可以用多学科的手段,通过地壳运动、土壤成分及相关因子的分析,预判其相关的生态风险。

3  完善各型生态风险应对的措施

3.1 提升风险认知

对全省应急管理、林草、环保、水利、公共卫生、交通等相关部门广泛开展行业性的专业培训,使其对全省乃至特定区域常见易发的生态风险的类型、分布区域、发生规律等基础性的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掌握;利用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制作系列节目,经常性的播放,使社会公众能够逐步认识到生态风险的突发性和危害性,牢记经验教训,形成能够防患于未然的良好认知氛围。

3.2 完善体制机制

在现有体制机制的基础上,按照能够“常备不懈、快速反应、有效应对”要求,对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在横向职能和机构部署方面,尤其是应急管理部门应该扩大权限,既要具备动员协调的职责,也要具有一定生态风险级别的指挥和处置权限;在纵向职能和权限设置上,加强上级部门对下级的指导;在条块职能分配上,尽可能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3.3 优化预案

各行业、各部门都应该聘请相关专家、结合本地本部门以能够有效应对为标准,定期修改或完善现有的应急管理预案。尤其是广大基层部门,特别是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应急、林草、水利、农业、环保、消防、公共卫生等部门,应该根据本地常见易发的生态风险类型,分别制定或完善10年、30年、50年乃至100年一遇概率的应急预案;省市级相关部门应该按照较高层级的标准修订相关预案。

3.4 完善保障措施

按照财政兜底、社会各界共积极捐助的模式,完善资金筹措措施;按照党委主抓、各相关部门负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方式完善人力动员措施;按照保底储备、临时增加的方式,完善物资保障措施;按照组织部门负责、专业部门具体实施的方式完善绩效考评措施;形成人财物完备、措施得力的生态风险防范和有效应对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文行,董向东,杜慧君.甘肃“十四五”期间的主要生态环境风险初步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21(2):52-53.

[2]李国旗,安树青,陈兴龙.生态风险研究述评[J].生态学杂志,1999(4):4-6.

[3]钟政林,曾光明,杨春平.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6(6):18-22.

[4]赵彩霞,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风险评价[D].兰州:兰州大学,2013:44-45.

[5]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甘肃发展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2020.

作者简介:王文行(1962-),男,理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分布发生规律甘肃
甘肃两当县站儿巷镇:“民事直说”小程序派上大用场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致敬甘肃
第17站甘肃
大叶千斤拔活性成分分布及积累动态
28例医疗纠纷起诉案件特点分析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