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视域下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优化研究

2021-03-17刘涵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

刘涵

[摘   要]從生命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看,生命安全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环节。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对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文章从德育视角下加强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内涵出发,探讨了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价值、应用价值与育人价值,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四个层面提出了教育策略,以切实落实和加强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生命安全教育

中小学生安全事件频发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思考。当前的生命安全教育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学生在某一阶段某一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交通安全、自然灾害避险等,但在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培育中小学生正确的生命安全观并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当前社会各领域发展日新月异,中小学生生命安全出现新隐患的情况下,更需要从德育视角出发,探寻加强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内涵、意义价值和实践策略。

一、德育视域下优化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内涵

从生命的本质看,生命安全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个体的生命安全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现实前提,因而关怀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德育的基本价值追求。德育强调的是关怀生命及其存在意义,关注的是生命的内在与外在、现在与未来,培育的是精神生命与生物生命两个维度的正确意识。德育视域下的生命教育正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2]。因此,生命安全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德育的最终旨归,而关注生命的德育本身既是对人性尽善尽美的追求,也是时代发展的深切呼喊。

从生命的发展规律看,生命安全教育是德育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显现,契合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人的生命安全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生命安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围绕人、关注人、教育人、培养人的首要环节,是德育“以人为本”价值观念的切实传达,是保障中小学德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同时,在中小学积极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全面培养人的必要前提。生命安全与德育从未脱节,它们都随着个体的生命成长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生命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与德育各个环节紧密相关,以培育人的正确三观为目标的德育与以树立正确生命安全意识、关注人的生命意义、发掘人的内在生命力为方向的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培养人的重要环节,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在德育视角下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密切关注教育对象生命发展规律的现实需要。

二、德育视域下优化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价值

一是传授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知识价值。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因此,从知识技术的角度讲,生命安全教育能够使中小学生拥有知识性收获,帮助其掌握基本的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中的种种危机。从实践应用的角度讲,学校会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开展相关的安全教育活动,通过消防演练、地震逃生等模拟活动提升中小学生的安全技能。因此,加强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是传授生命安全知识、普及基本安全技能的重要环节,具有提高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水平和增强自我保护与相互救助安全技能的知识价值,同时能促使中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单向性、有限性和独特性。

二是保护生命安全与增强中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价值。中小学生处于个体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已经能够审视自己的生命活动,关注个人的生命环境。但他们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探索与思考往往与真实情况存在偏差,而这些偏差会导致他们面临更多的生命安全问题挑战。比如,当他们因为某一社会事件而发现自己所处的社会生存环境远比自己想象和认知中要恶劣得多时,内心的恐惧会影响他们积极参与正常的社会交往,所滋生的抵触情绪也会蔓延到群体当中,对个体健康成长、群体良性发展、社会正常运转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能够积极应对这类情况的发生,帮助中小学生积累更多社会生活经验,从而使其更好地面对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安全问题。

三是加强素质教育的育人价值。安全是个体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全球风险社会的到来迫切地需要现代公民具备安全意识、拥有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这也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全方面的人才,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要培养其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素质、安全素质等综合素质。加强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基础的生命安全保障,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三、德育视域下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

优化策略

科学的生命安全教育是立体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作用。一是通过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把握好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方向,为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提供宏观保障;二是以设立专门课程、制定生命安全教育战略、培育教师队伍等为着力点,增强学校在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中的主导性作用;三是从提高家长的生命安全意识、发挥安全示范作用两方面加强家庭在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中的源头性基础教育地位;四是以社会环境为出发点,通过社会合力营造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这四个层面交融互补,共同构成了加强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完整框架。

1.发挥好制度的保障作用

近年来,以中小学生为代表的未成年人群体生命安全问题受到了高度重视。2020年10月17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内容直接强调了“明确国家监护制度为未成年人保护兜底”“加强校园安全”“压实监护责任”。这些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因时而变,同时作为中小学生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贯彻好、落实好其中的各项要求与指示。

2.發挥好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生命安全教育的主导部分,学校应从战略角度将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到教育的每一环节中,从学校到各年级,再到每位教师都要意识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将生命安全教育看作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做到“时时而为之”。

一是加强理论教育。开设生命安全教育系列理论课程,制定不同的生命安全教育方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仅要针对中小学生潜在的重大生命安全威胁,如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未成年性侵、自杀自残等事件开展专题生命安全教育,也要考虑到中小学生中特殊群体的需要,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二是加强实践教育。依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面临的常见生命安全问题开展危险模拟训练,由学校主导,家长、社工志愿者等参与其中组成演练组,模拟相关情景,教师指导学生探讨情景中的危险因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应对危险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三是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命安全监测与预警机制。做好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环境的安全状况监测,是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任务。通过对危险的预警和告知,可提高教师的防范意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中小学生有效规避风险。四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需要专业的指导,教师要主动关注社会频发问题并用先进的生命安全教育理念和知识武装自身,提高执行力度和效率,并能够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即时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3.发挥好家庭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个体的第一位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长时性等特点,在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中发挥着源头性作用。这就要求家长要积极参与生命安全保护知识的学习,引导并带领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社会的相关活动中,并根据孩子的实际身心发展状况适度提高教育频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传递给孩子正确的生命安全观。

发挥好家庭的教育作用,还要注重家长的安全示范作用。一方面,家长自身生命安全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助于本人保护生命、热爱生命,更能使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积极影响,从小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从而有效避免或降低伤害生命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家长将生命安全的观点贯彻融入到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可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还可以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有效提高。

4.发挥好社会氛围的感染作用

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还需要全社会的维护。一是发挥好社会舆论的正面作用。通过积极的舆论引导人们的正确行为,形成全社会重视中小学生生命安全的舆论环境,为保护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重点关注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的经营类公共场所要严格审查从业人员资格,要关注中小学生的具体行动,发现其生命安全等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立即向公安等有关部门报告,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完善的保障。三是发挥社区的教育作用。社区要充分把握当地当时的具体情况,并做出即时反应,如张贴警示标语、进行安全宣讲等,在课堂之余、家庭之外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9.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 )

1437501186278

猜你喜欢

中小学德育
《中国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