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与效果: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冲突及其化解
2021-03-17田锐
田锐
[摘 要]研究者通过访谈调研,了解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亲子冲突问题。结果显示,亲子冲突主要表现在期望、沟通以及家庭教育内容等方面。家长的教育方式、受教育程度、婚姻质量、性别特征以及孩子的年龄特征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亲子关系,并可能触发亲子冲突。基于此,研究者提出了化解亲子冲突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亲子冲突;期望
亲子冲突是在家庭组织中父亲或母亲与孩子发生的一种人际冲突[1]。每个家庭都会发生亲子冲突,但亲子冲突的程度、原因和处理方式在不同家庭中会有一定差别。 基于此,课题组拟定了访谈提纲,以小学生及其父母、祖父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用归纳法总结了亲子冲突的类型和现状,对突出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继而提出相应的化解策略。访谈结果发现,亲子冲突的焦点在于谁更成熟,其实质是期望与效果的差异。
一、亲子之间的观念冲突
1.期望冲突
一是亲子之间的相互期望存在偏差。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多为孩子做些事情,以减少其成长中的困难,也期望孩子自己做得越来越好。同时,由于“替”孩子产生危机感,家长常基于“为了孩子好”而要求孩子应该如何想、如何做,但孩子常反感“家长自己就做不到,却要求孩子做好”。家长大多对孩子只表达期望但不注重效果,而孩子对家长的期望常常不受重视。
二是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不足。家长更关注和担忧孩子的学业,包括学习成绩、学习资料、各类辅导班等,而常常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如小学高年级学生对父母的依恋开始有所减少,但同时渴望家长情感上的支持,他们需要自尊,也希望他人尊重自己。但有些家长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孩子讨厌家长“不敲门就直接进来”“偷看日记”等。
三是孩子想争取各种各样的机会。父母常以自身经验为孩子设计“应该”的成长路线,以致有意无意地限制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本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给予其更多自主的权力,但家长却因为不放心而不敢尝试“移交”权力。孩子说的、做的总是被家长补充、修改,家长总是正确的。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可能需要跟家长闹别扭才能实现。此外,家长往往管得太多太细,为了不让孩子犯错误而剥夺了孩子的表达权、抉择权。
2.沟通冲突
不同类型家长的沟通方式存在差异,亲子冲突的激烈程度也存在差别。沟通困难的主要表现为冷漠而单一的“家长问、子女答”的模式。
拒绝型家长倾向于疏远孩子,较少表现爱心,忽视孩子的感受。一旦有冲突就表现为无情地呵斥甚至打骂。这种冲突会降低孩子的安全感。这种类型虽不多,但很多家长多少带有“拒绝”的意识,应引起重视。
严格型家长多采取严厉的态度及强迫性命令,强硬地支配或管教孩子。在冲突中,孩子要么因为不敢而被迫服从,要么因为不满而奋起反抗。调查发现,严格型家长中,母亲的人数多于父亲。
期待型家长或许是因为自己在成长道路上有过失败或遗憾,为了避免让孩子走自己走过的弯路,总是把自己的“完美”设想强加于孩子,忽视孩子的需要、兴趣和基础。对此,孩子既反感又无奈,有的孩子会以撒谎应对家长的期待。
不安型和干涉型的家长更可能对孩子过度保护。不安型父母更多地担心外部环境对孩子不利,常忧虑自己照顾不好孩子,在跟孩子冲突时易产生持续的自责,这类家长容易被孩子要挟。而干涉型家长则过多地替孩子想、说、做,容易被孩子排斥。
3.教育内容冲突
访谈发现,亲子冲突更多地发生于学业、日常生活安排等事务上。母亲更容易干涉孩子的私事,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较低。对于问题“你恨过自己的父母吗”,多数孩子认为家长约束是应该的,孩子们对父母的不满,按程度由高及低依次是“不夠理解我”“不够关心我的心理感受”“不让我做我想做的事” “强迫我做不愿意做的事”。这说明孩子们渴望家长的理解,同时,当孩子能理解家长时,也是能够与家长沟通的。
二、亲子冲突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访谈结果,可将影响亲子冲突的因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家长的教育方式
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导致亲子冲突的主要原因。访谈发现,不良教育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强制式教育。权威型家长认为父母应控制孩子的一切,因为孩子年幼无知、不明事理,父母总比孩子有经验。他们不顾孩子的感受、需求和能力,漠视孩子的权利和独立人格,要求孩子“必须听我的”。最让孩子难以忍受的并非家长的“事事管,时时问”,而是家长表现出的“理所当然、永远正确的派头”。父母以自我为中心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常引起孩子的不满。
二是纵容式教育。纵容型家长常采用娇惯、溺爱的教育方式,他们自觉自愿地包揽孩子的任务,“替代”孩子成长,这使孩子在发展体能、智能和社会性参与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这种亲子关系表面看似和谐,实际上潜伏着冲突。一方面,冲突可能在暗处累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很多需求会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亲子冲突也必然爆发。另一方面,冲突责任多由父母承担。家长已经习惯于孩子的任性,而孩子的埋怨和怪罪,会强化父母的愧疚心态,进而导致孩子向父母索取的欲望不断膨胀。
2.家长的受教育程度
访谈发现,家长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亲子关系相对更和谐,这跟罗伟等人的结论一致: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孩子的人际关系方面相对越好[2]。
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更有可能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并意识到教育方法的重要性。这样的家长更善于学习,对问题及其症结更敏感,在寻求解决办法时会虑及教育效果,并能在冲突中“吃一堑长一智”,通过冲突的解决促使亲子共同进步。
二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更有可能掌握或产生更多且科学的办法来教育孩子。他们能按问题的性质、孩子的态度而有区别地对待,增强处理冲突的客观性。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往往只会简单、生硬地管控冲突,缺少章法,道理讲得不透彻,常给孩子留下反驳的漏洞,与孩子持续发生冲突。
三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更有可能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子女。他们大都能够较温和地跟孩子讨论如何解决问题,不会强迫孩子改变,减少了亲子冲突。在民主氛围下成长的孩子更能敏感地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在表达自己观点时也不会强硬地反对别人。在民主家庭中,较少有激烈的亲子交锋,双方都更尊重彼此的观点,也有各自的表达、倾听和整合。
3.家长的婚姻质量
在接受访谈的家庭中,大多数父母常常因忙碌而忽视了爱的表达,亲情稍显疏远。但有冲突时,有爱与无爱的家庭氛围所表现出的作用是不同的。不会表达爱的家长,也往往不会顾及对方的感受,更容易导致冲突的产生。在访谈中,当问孩子“你感觉你的父母关系好吗”,有的孩子说“看不出好不好,他们不常吵架,但谁也不理谁”。父母如何对待婚姻,如何处理婚姻中出现的问题,会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现实、清晰的模板,影响孩子对待和处理冲突的态度。
4.冲突中的性别特征
访谈中发现,母亲跟子女的冲突次数和程度明显高于父亲,尤其是母女之间。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是母亲承担了更多养育孩子的任务。母亲与子女相处的时间较多,发生摩擦的机会也更多。尽管母亲对孩子的呵护是无私的、持久的,但却不一定是成长中的孩子所喜欢的。相比之下,父亲较少参与子女的教育,与孩子的冲突也相对较少。
二是母亲心疼孩子的程度高于父亲。母亲因经历了孕育生命的辛苦而对孩子产生更强的拥有感,在抚养孩子时也投入了更多时间、精力和努力,因此有更强烈的保护成果的责任感。但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本身是逐渐脱离母亲呵护和管控的过程,孩子走向独立需要付出代价,而这种代价却是母亲难以承受或尽力避免的。母亲对孩子的限制往往是呵护的延伸,她们常纠结于“应该”和“担心”,并由此与孩子发生冲突。
三是父亲更多以开放和宽容的心态跟孩子相处。父亲因为更具男性冒险和勇敢的特征而倾向于在开放状态下与孩子相处,冲突次数少且强度较低,更有利于孩子适应外部环境。而母亲源于呵护心理而更希望管住孩子以避免危险,这样的爱能让孩子感觉到家的温暖,认识到母亲是一种依靠,可以随意甚至无理地跟母亲哭一哭、闹一闹。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但均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5.孩子的年龄特征
孩子从家庭走进学校再走入社会是一个逐渐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社会化过程,期间既要经历各种冲突,付出代价,又须在痛苦的体验中解决冲突,积累社会经验。家长要了解并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相应特点,特别是孩子在自尊和他尊上的需求。自尊是认为自己有价值,他尊是被别人认为有价值。而价值感的获得,最初以家长评价为标准(父母认为我很好),随着年龄增长,评价标准开始多元化,会产生内部评价标准(我觉得我很好)及其他社會道德标准。因此,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调整教养方式。
三、亲子之间观念冲突的化解策略
1.加深对亲子冲突的理性认识
首先,家长应理清解决冲突的思路。一是不害怕冲突,明白冲突是正常的,没有冲突就没有发展契机。二是理智分析冲突,多角度审视冲突,推理和比较各种可能性,找到最合理的解决途径。三是立足长远降低损失的意识,面对孩子不成熟的尝试或错误,家长应学会等待。
其次,家长要把冲突置于系统内予以整体把握。亲子之间有着无法分割的血缘关系以及长期相伴的时空关系,对孩子的问题,家长不能不管,又不能硬管,既不能限于一时一事,又不能忽略一时一事。影响亲子冲突的既有复杂的客观因素,还有一些难以理清的主观因素。要意识到冲突管理需要在全面中抓住重点,要系统认识、把握并解决亲子冲突。
2.尊重儿童的参与权和选择权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假如我们对某人或物喜爱或迷恋或深感兴趣,我们就很少会有干预、控制、改变、改善他们的想法。[3]”父母应该是一个不打扰、不操纵、不干预的观察者,不能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对立面,不能总是要求孩子遵照长辈的指示做事,而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和独立人格。一是家长要慎用某些传统意义上的权力,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允许他们发表意见、提出要求。二是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声音,给予其一定的选择权,以信任和平等的态度引导孩子学会合理争取机会。三是家长要营造安全轻松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参与,激发和培养其独立能力。
3.发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各自的优势
一是努力改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情况。一方面,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要加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很多父亲把养育和教育的责任都推给母亲,自己只负责赚钱养家,这既不合理,也不科学。另一方面,要发挥父亲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父亲是男子汉气质的加油站、养成所[4]。男孩可以认同并模仿父亲的性别角色行为,女孩能“从父亲身上认识男性优缺点”[5],获得关于男性品质的参照。与母亲相比,父亲会更多地鼓励孩子独立自主,也能弹性地区别对待不同的子女。比如,挖掘孩子各自的潜力,对女孩较宽容,对男孩较严格,注意与孩子平等相处等。
二是降低母亲在亲子互动中的管控程度。母亲的抚育对孩子在情感、人格、自主性等方面的发展极其重要。一方面,要避免用自己的爱好和标准强硬地要求孩子,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标准作决定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树立适度管控的意识,逐渐对孩子放手,避免期望过高和干涉过多。
三是父母应相互配合并树立彼此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父亲要教育孩子多体谅母亲的不易和母爱的伟大,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成长过程也伴随着母亲受煎熬的过程。而母亲也要维护父亲的正面形象,让孩子尊重父亲对家庭的付出。
4.提升家长控制情绪的能力
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按照“本我”的想法行事。看到孩子犯了错,很多家长无法冷静。但急躁是一种无能为力的表现,发脾气也很少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只能使冲突加剧或平息一时。因此,当家长有了负面情绪,一定要等情绪平稳后再对孩子表达意见或建议。家长需要以积极的态度,理智地面对冲突并解决冲突。
5.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爱意
给予孩子爱,是家长的义务和责任。如果在给予爱的同时,父母还要标榜自己的付出,就成了有条件的给予,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压力,有的孩子甚至会故意拒绝这种“爱”。《道德经》中提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家长要在不打扰、不操纵、不干预的基础上“有帮助地任其自然[6]”。当孩子感受到真诚的无条件的爱与关怀,才会获得安全感,才不会以防御性的破坏或攻击来捍卫自己的个性和尊严。
参考文献
[1]任静.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介入亲子冲突家庭的实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2]罗伟,吴际.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4): 113.
[3]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曹晓慧,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4]孙云晓,李文道.男孩危机[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6.
[5]晓瑞,三言.中外最佳儿童家庭教育方法集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0.
[6]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李文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校对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