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拉威尔《库普兰之墓》中的古典精神

2021-03-17徐华菲

艺术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拉威尔

徐华菲

摘要:拉威尔是19世纪末影响法国音乐发展的重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创作不仅反映出世纪之交的作曲技术新潮流,更蕴含着自巴洛克以来的法国精神气质。钢琴组曲《库普兰之墓》是拉威尔的中晚期创作,也是最能够体现法国作曲家回望古典精神的一部杰作。本文通過对乐谱的分析和对相关文献的研读,论述拉威尔在这部作品中如何做到“复古”理念与“新潮”技术的融合。并在梳理法国钢琴学派的演奏风格基础上,对这套钢琴曲的演绎处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拉威尔《库普兰之墓》法国钢琴学派古典精神

19世纪末法国民族乐派的崛起将这个国度的声音重新带回了音乐史研究的视野,尤其是法国钢琴学派的形成,在一批兼顾作曲和演奏的杰出音乐家手中,法国音乐再度展现出迷人的魅力。莫里斯·拉威尔作为这一时期法国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他的钢琴音乐创作举足轻重。

与同时期中较早成名的德彪西不同,拉威尔不只运用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其作品还兼具另一种风格取向,即朝向古典精神的回望。这种回望并非是对18世纪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模仿,而是对充满人性光辉、饱含理性思考、高贵而冷静的“古典”气质的尊崇,钢琴作品《库普兰之墓》就是这类创作的典型代表。

一、拉威尔的法国音乐传统之源

1.以库普兰为代表的传统模式

弗朗索瓦·库普兰是法国键盘音乐史上第一位堪称伟大的作曲家,他一共创作了27套组曲,集合在四卷《羽管键琴作品集》中。这四套组曲凝结着法国键盘音乐的精髓,“典雅”“纤细”“精致”这些代表性特点,尤其是名声显赫的装饰音体系,均在库普兰时期孕育出丰富而繁杂的形态。

纵观库普兰的四卷键盘音乐作品,能够总结出以下特点:首先,舞曲是其曲目主要的构成基础,大多为带有重复的二部曲式,慢板舞曲以阿拉曼德和萨拉班德为代表,快板则是库朗特和吉格,其他的舞曲还包括帕萨比耶、加沃特、里戈东等等,融合了法国、德国两种舞曲传统;其次,这些作品表现为旋律清晰的小曲,变奏部分使用丰富的装饰音,库普兰还撰写过一篇名为“羽管键琴演奏法”的论文,他认为在演奏中应该依照谱面所写来弹奏装饰音,这一点从后来的法国钢琴学派来看是有迹可循的;第三,许多作品带有描述性的小标题,但与浪漫主义时期的标题音乐不同,这些小标题对应的音乐语汇更多地表示了某种情绪或印象,而非情节。

因此,精致的音乐结构、繁复的装饰音标记、典雅的艺术风格以及创作构思上的标题性特征,集中展示了法国音乐在十八世纪的样貌。尽管在今天看来,这些标题小曲的艺术品质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但在当时与洛可可风格所强调的精细优美极端契合。这一音乐趣味不仅奠定了法国音乐的美学基础,也为19世纪末期的拉威尔埋下了伏笔。

2.19世纪末的新兴民族风格

20世纪初的“反德国中心”创作思潮成为各个民族乐派兴起的动力,同时,躲避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音乐趣味,到巴洛克时期去寻找“复古”的传统也是自19世纪末以来的创作趋势。1871年,“法国民族音乐协会”成立,标志着法国民族乐派走向复兴。比如在圣-桑斯的钢琴作品中,就少见以奏鸣曲式为典型结构的大型作品,而代之以组曲和赋格曲。弗兰克的代表性钢琴作品也是如此,避免了奏鸣曲、幻想曲等18、19世纪的主流体裁,更多地借鉴了管风琴音乐的创作模式,比如前奏曲和赋格。

与此同时,法国钢琴学派也酝酿成型,以玛格丽特·隆等人为代表,影响了一代法国钢琴家的演奏。作为作曲家的圣·桑斯,以及稍晚时期的德彪西和拉威尔等人多是出色的钢琴演奏者,他们的创作与演奏可谓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今天演奏者视野中的“法国钢琴音乐”。

3.作为回望之作的《库普兰之墓》

《库普兰之墓》是拉威尔的中晚期作品,创作于1917年。此时拉威尔的音乐创作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在早期的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风格基础上,他也进行过更加丰富的民族风格的尝试,如对西班牙民间音乐素材的借鉴即是其显著特点。而《库普兰之墓》不同于以上所提到的几种风格类型。

从直观的标题上看,《库普兰之墓》已然显露了作曲家对法国音乐先行者的致敬。题目中的“墓”字,实际上有“墓碑”“墓上的纪念物”之含义。因此,这部作品并非仅仅是对库普兰本人的追悼,而更多的表达了拉威尔对以“库普兰”为代表的法国音乐传统的致敬。《库普兰之墓》的音乐内容写作仍旧遵循了纯音乐的方法,其间多处可追寻到法式古风的痕迹。通过这样一部钢琴作品贯通了时空的距离,也将法国钢琴音乐的脉络延续到新的历史时期。

二、拉威尔《库普兰之墓》的音乐创作探析

《库普兰之墓》共包含六首作品,从六首各异的体裁安排中,能看出作曲家富有逻辑性和计划性的构思安排,及其明显的“复古”意图。六首乐曲的基本情况如表1。

从表一中能够清楚地看出《库普兰之墓》六首乐曲的基本概况:六首乐曲以体裁区分为核心,音乐基本特征建立在不同体裁形式本身所赋有的特性上;套曲以e小调作为核心调式,其中有四首分曲建立在e小调上,一首乐曲为其关系大调G大调,一首为其三度关系大调C大调;各分曲的曲式结构相对传统,基本保持了体裁固有的曲式安排。从形式上而言,拉威尔朝向传统的做法已然十分明显。

1.体裁的复古性与民族性特征

六首乐曲的安排充满计划性。首先,作曲家以前奏曲加赋格的形式作为开篇,中间接连三首民族舞曲,最后以托卡塔为终曲,构成一个完整的闭合结构。首尾两端同为巴洛克时期的代表性键盘音乐体裁,在时间维度方面产生联系,而中间的三首舞曲又集中展现了法国的民族音乐特色,在空间维度上又产生聚焦点。

《库普兰之墓》从体裁选择上反映出复古性和民族性的结合。三种巴洛克时期的标志性体裁——前奏曲、赋格以及托卡塔占据了整部套曲一半的篇幅,直接指明了作品所致敬的年代及其所代表的古典传统。托卡塔也曾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性体裁,但这一体裁不仅没有随着时代的前进逐渐消沉,反而在20世纪重获作曲家的青睐,其狂想的性质满足了炫技者的需求,拉威尔也是利用这一特征使其成为《库普兰之墓》的辉煌终曲。三首早期的代表性体裁作为套曲的外部框架,呈现出体裁选择上的复古性特征。

三种传统舞曲——福尔兰那、里戈东和小步舞接连登场。其中,福尔兰那原本是从意大利传入法国的一种民间舞曲,一度流行于17世纪的法国宫廷舞会中,弗朗索瓦·库普兰也曾多次选用这种舞曲体裁创作古钢琴作品。里戈东起源于普罗旺斯,是純正的法国民间舞曲,而小步舞则更多地表现了法国宫廷典雅端庄的审美取向。三首舞曲虽然风格各异,但均为17、18世纪法国舞会中的流行风尚,所代表的也都是历史沉淀下的法国古典风格。

2.创作手法的传统因素

首先,装饰音的运用是法国键盘音乐的标志性特征,可以追溯至洛可可时期的繁复装饰风格,在《库普兰之墓》中,《前奏曲》《福尔兰那舞曲》和《小步舞曲》三首作品的装饰音写作最为突出。比如,《前奏曲》《福尔那兰舞曲》中的倚音、和弦式倚音和《小步舞曲》结尾中的颤音等。

谱例1-1:《前奏曲》中的连续装饰音

谱例1-2:《福尔兰那舞曲》中的和弦式倚音

在这些乐曲中,装饰音不只是出于加花点缀的目的,更多的是作为主题形态的组成部分,在旋律的呈现和展开中起到表现音乐性格的作用。此时的装饰音已经融入了乐曲的气质,从单纯的装饰性功能进化成音乐风格元素。

其次,节奏特征也是《库普兰之墓》值得关注的写作细节,尤其体现在三首舞曲中。例如,《福尔兰那舞曲》中,建立在三拍子基础上的附点节奏,即衍生自威尼斯船歌中的摇摆韵律;《里戈东舞曲》中粗犷的乡村气质,来自弱起节拍和重音的结合;而《小步舞曲》稳重的三拍子则体现的是宫廷舞曲的优雅姿态和仪式感。

以上三点反映了《库普兰之墓》的细节创作特征,也从中体现了拉威尔从传统音乐创作手法中获取的复古素材。与之相对,在调式与和声方面则更多地表现出他作为现代作曲家的一面,其间“新”“旧”元素交织,呈现出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

3.调式与和声的个性化处理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在作曲技术理论领域的巨大转变之一便是功能和声体系的逐步瓦解。在拉威尔的创作中,调性与和声的写作特征即表现为淡化功能性、追求色彩性。

其具体实践体现在以下方面:他频繁地运用高叠和弦,打破了传统听觉习惯中三和弦与七和弦的固有色彩,《福尔兰那舞曲》《里戈东舞曲》均在纵向的和弦排列上,布满了带有复合性质的高叠和弦。同时,二度音程也是拉威尔常用的和弦组合形式,在古典和声体系中属于和弦外音的二度音,使乐曲的整体音响效果产生一种漂浮感。《库普兰之墓》中的二度音程一般作为和弦结构的附加音出现,如《福尔兰那舞曲》的第一插部,就在高音区通过二声部叠加的方式产生二度音程的叠合。

谱例4:《福尔兰那舞曲》旋律声部的附加二度音

此外,传统和声连接规则中作为禁忌的平行进行,在拉威尔的作品中反而成为获取特殊音响效果的合理手段。一种是和弦连接中的平行关系,如《小步舞曲》中大面积的三度叠置平行进行;另一种是在某一声部的进行中,持续出现同样的音程度数,达到平行的声音效果,如《托卡塔》中右手的持续纯四度平行关系。

谱例5-1:《小步舞曲》中的大面积平行进行和弦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库普兰之墓》的调式调性安排与和声写作密切相关。虽然其各分曲的调式调性布局依旧建立在传统大小调体系之上,但还存在中古调式(《里戈东舞曲》《赋格》)、五声调式(《前奏曲》)、混合调式(《托卡塔》)和多调性(《赋格》)的选择与使用。这些特殊调式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营造色彩性的和声效果,也就是说,调式调性的运用以最终呈现的音响效果为目的。

三、从法国钢琴学派的演奏风格论《库普兰之墓》的演奏诠释

1.法国钢琴学派的演奏风格流变

(1)传统法国钢琴学派

法国钢琴学派直至20世纪初,仍旧保持着一种相当古早的审美风格。他们近乎刻意地避开了由李斯特引领的19世纪钢琴音乐革命,远离了辉煌的交响化钢琴写作,始终奉“清晰”为圭臬,在最基础的演奏层面上即表现为明确的乐句划分和颗粒分明的触键。

前文中曾提到,法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在作曲和演奏两个方面结合紧密,因此,法国作曲家笔下的钢琴作品创作特征,便反映了法国钢琴学派的演奏风格取向。19世纪下半叶,法国的钢琴演奏家们逐渐形成了可称之为“学派”的整体艺术风格与演奏家师承关系。从圣·桑斯到玛格丽特·隆,轻盈、透明、如珍珠般的演奏效果成为法国钢琴音乐的典型形象。

传统的法式钢琴演奏首先要求手指的高度独立性以及良好的肌肉控制力,这样才能够在快速的跑动中完成颗粒分明的触键。手指和手腕、手臂、肩膀等部位的放松是相对的,与夸张的音量对比和调动全身的肌体来演奏相反,传统的法国钢琴学派更注重运用手指指尖与手腕配合的演奏模式,强调的是控制恰当的力度、流利光滑的走句和均衡匀称的演奏效果。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玛格丽特·隆、伊西多-菲利普、科尔托和列维四位钢琴演奏家为代表,展现了法国传统钢琴学派的风采。®尽管他们拥有各自的演奏特点,但总体上均是保持了清晰、均衡的审美核心,也构建出今天我们对于法国钢琴音乐的基本印象。

(2)现当代法国钢琴演奏风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钢琴演奏风格产生了迅速而巨大的变化。以清晰均匀为目标的演奏效果逐渐让位于更加丰富的艺术处理。这种转变的缘由是有迹可循的。显而易见,传统的演奏风格对于曲目的选择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发挥艺术表现力,改变演奏方式是必然的结果。在教育理念和演奏追求的转型中,法国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钢琴演奏家,比如罗杰·穆拉洛、皮埃尔·劳伦·艾玛德和让·爱弗兰·巴维杰等人。

在今天,演奏法国钢琴音乐作品已经不合适采取完全的传统方式,即便是面对拉威尔、德彪西等人的创作,也无法照搬当时演奏家的处理。但由音乐本身所保留的精致、透明的美学风格,依然在整体观念上指引着后来的演奏者们。

2.拉威尔《库普兰之墓》的演奏诠释

基于对《库普兰之墓》的音乐特征分析和对法国钢琴学派演奏风格的梳理,笔者总结出《库普兰之墓》这套钢琴作品的演奏重点,下文将从钢琴演奏的几个主要方面一一进行论述。

音色在拉威尔的音乐创作中是第一位的,无论是钢琴作品还是管弦乐曲,他对于音响色彩的把控可谓精彩纷呈,尤其是管弦乐精细的音色变化也为其赢得了“色彩大师”的赞誉。而多部钢琴作品在随后进行管弦乐版本改编的现象,也能证实其钢琴音乐创作本身所蕴含的丰富音色。《库普兰之墓》也不例外,每首乐曲的各个声部均分配清晰,旋律线条明朗,因此整体上呈现为干净、清楚的音色效果。

為了达到这一音响效果,触键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颗粒感,要以手指指尖的运动为核心,实现灵巧而清晰的发力。特别是在《托卡塔》这首炫技型的乐曲中,在快速的速度进行里,应保证手腕的平衡控制与手指精准的触键结合,需要将发力点凝聚在指尖。音与音之间要避免粘连,尤其是在柱式和弦的连接中,要注意浑浊的音响重叠会影响到干净、清晰的音响效果。另外,在抒情性的连奏段落,触键方式也要相应的做出调整,以便刻画出明晰的音乐线条。

同样,为了清晰的音色追求,踏板的使用也是影响演奏效果的重要因素。拉威尔的钢琴作品对踏板使用最根本的要求便是干净的切换。演奏者不仅要根据和声进行变换延音踏板,必要时还可以采用弱音踏板,以突出细微的效果变化。

此外,在演奏中间三首舞曲时,不仅需要把握住各个类型节奏的处理,还要在力度层次有所设计。比如《里戈东舞曲》作为三首舞曲中最具动力性的一首,重音的强调不可谓不重要。而《库普兰之墓》中的大部分乐曲都处于相对较弱的力度环境中,因此更需要演奏者做出精心的规划,突出细节的变化。

最后,音乐的空间感也是拉威尔钢琴作品中的特点之一。前文已经提到过如《赋格》《小步舞曲》等作品均存在多声部织体的写作,因此在演奏中要留意不同声部间的纵向关系。特别是由双手小指把握的外声部,往往担负着低音线条和旋律线条的重任。演奏者要在高低声部的距离中,营造出音乐的空间感。

结语

拉威尔的音乐创作常常会被研究者拿来与同时代的德彪西相比较,然而他们并不完全属于同一流派。与德彪西更为明确的印象主义风格相比,拉威尔的音乐创作虽然的确存在印象主义的一面,但更多的展现出法国音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衍变,其间包括了对法国古典精神的坚守,也包括对新时代作曲技法的个性化运用。

钢琴套曲《库普兰之墓》在外部框架上保持古典传统,体裁选择、曲式结构和调式调性的安排基本遵循传统原则。而内部的细节写作则是古风与新韵共存,前者如装饰音和舞曲节奏,后者如色彩性和声与多样化调式。在整体风格上,清晰、流动、精致的音响效果呈现了典型的法国音乐气质,而在《前奏曲》的色彩性、《赋格》戏剧性、《托卡塔》的狂想性中,又显而易见地流露出传统体裁在20世纪的新样貌。从拉威尔的《库普兰之墓》中,不难发现法国钢琴音乐所秉承的精神理念和风格韵味,这也为今天的演奏者处理此类法国钢琴作品提供了理解和诠释的角度。

注释:

①参见焦元溥,《游艺黑白》,台北聊经出版社,2007年,第5页。

参考文献:

[1]焦元溥.游艺黑白[M].台北聊经出版社,2007.

[2]保罗·亨利·朗.两方文明中的音乐[M].广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A·阿列克谢耶夫,谌国璋.“二+世纪的法国钢琴艺术”[M].交响-两安音乐学院学报,1985(1-4).

[4]郑兴二.“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的比较研究”[M].音乐研究,1996(3).

[5]崔岚.“拉威尔钢琴作品的表演艺术”[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1).

[6]李晓听.“探寻拉威尔《库普兰之墓》中的古典主义倾向”[D].两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9.

[7]冯淼.“《库泊兰的坟墓》中拉威尔的古典精神体现”[M].两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注:本文系沈阳音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0YLY22。

3751501908237

猜你喜欢

拉威尔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形象表现主义画家——大卫·拉威尔作品欣赏
名师不收高徒
拉威尔钢琴作品中的异国情调
名师不收高徒
寂静中的斑斓——拉威尔《鹅妈妈组曲》之《睡美人的帕凡舞曲》配器分析
拉威尔、福雷弦乐四重奏
论拉威尔早期钢琴作品的和声技法
德彪西与拉威尔的创作风格比较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