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文昌盅盘舞文化内涵新解

2021-03-17林彦汝

艺术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昌海南文化

摘要:盅盘舞是流传于海南文昌地区的岭南民间舞蹈,2005年入选第一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它聚集了社会实践、传统仪式、节庆活动三种意识形态,蕴含丰富的宗亲文化、宗教文化,体现了海南岛宝贵的革命歌舞价值。本文重新解读文昌盅盘舞文化内涵,探寻盅盘舞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关键词:文昌盅盘舞宗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价值,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价值,其中包含: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我们对任何一个具体的舞蹈历史文化形态的研究,总是要透过其“历时性”的形态演变来审视不变的内核,并从而揭示出沉淀在其中的历史精神。②

“文昌盅盘舞由海南艺人使用盅、盘、筷等日常生活餐具作为道具相互敲击起舞,其表演诙谐风趣,情绪欢快,乡土气息浓郁,技艺挑逗性强,深受当地人们喜爱。③文昌盅盘舞于2005年入选第一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海南省传统舞蹈项目,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传统的文昌盅盘舞有着独特的角色扮演(生、旦、丑),主要由一对童男童女扮演“新郎”和“新娘”(即生角、旦角),另有一男童扮演丑角“月老公公”(丑角),三人共同表演。新娘在新郎的配合下,双手各持叠起的瓷盅,上下相击,翩然起舞;新郎以筷击盘;丑角则戴着胡须,手拿鸡毛扇,边舞边戏逗“新郎”“新娘”,动作稚拙诙谐,气氛热烈,场面欢快,喜气洋洋。表演时由“海南八音”(海南省的传统民间音乐,既包括乐器、乐曲,也包括乐队。)伴奏,故盅盘舞也被称为八音舞。

一、“为人而舞”一宗亲文化

从古至今,宗亲文化是中国人独特强烈的信仰,是对祖先供奉、崇拜的一种习惯。有了宗亲文化的凝聚,人与人之间沟通成本会降低,沟通时间会缩短,信任会增加。元宵节“送灯”中的盅盘舞,是宗亲文化的实质体现,更是宗亲文化的传承载体。

文昌部分乡镇,在每年正月初四至正月十六期间举行“送灯”,一般以村为单位,举行日期不一,但都是在元宵节前后。《咸丰文昌县志上册》载:“自十二夜起,日开灯。作灯市,剪彩为花及鱼虾、走马各样……人或掇灯球归家,置席下以许生儿则‘送灯④海南方言中“丁”与“灯”发同音,“送灯”同于“送丁”,寓意“添丁发财”“麒麟送子”。盅盘舞表演是“送灯”不可缺少的环节。无论这个村子是否富裕,都会以村为单位邀请八音盅盘舞队(由民间的盅盘舞艺人与海南八音演奏艺人组成的表演队伍。)前来表演,这期间也是盅盘舞艺人最忙碌的时段。

在节庆活动中盅盘舞表演用一种游艺的形式,给整个村子带来福泽,艺人们所走过之处必定放鞭炮相迎接。这些簇拥着八音盅盘舞队的花灯火苗,在热热闹闹的盅盘舞表演中滋滋作响的燃烧着,照亮了写在花灯上的心愿,代表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一天受到了仪式化的盅盘舞表演的祝福,得以实现。除了村子里的居民外,还有许多亲戚、朋友会选择这一天前来拜年,晚饭过后随着“送燈”队伍游行,观看盅盘舞表演,也是一种共同祝愿,沾染福气的表现。

八音奏响“出场锣”鼓声,盅盘舞艺人两人一对出场(节庆活动中表演人数以双数为吉,成双成对),摆出道士斋醮科仪念咒决时的手势,面向神龛面对面做踏蹲步、行进步,随后半蹲下跪叩拜三下起身,向后走“双龙吐珠”队形,转身再回到神龛前祭拜,这样的叩拜重复三至四次,在神龛前跳起那愉悦人心的盅盘舞。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每家每户都会在八仙桌上放有红包,红包装的钱不多,一元到十元不等,每当盅盘舞表演完毕,会对着神龛祭拜三下,便拿走红包,这也是家主对盅盘舞艺人的祝福。当每家每户盅盘舞表演结束后,村民与八音盅盘舞队还要返回到公庙,将这些全程跟随的花灯全部送到公庙当中,然后挂在专门摆放花灯的架子上,会有一部分花灯供村民来抢。村民说,如果能够在这一天抢到一盏花灯,那么在未来的一年当中,他们都会有非常好的财运,而旦人也会非常的旺。此外,盅盘舞艺人还需在公庙前表演,结束后才可散去。如今“送灯”表演的盅盘舞,已发展成“边打边跳边唱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送灯”这一节日加入特定的海南方言祝福唱词:“祝老老小小一年四季日日夜夜顺顺利利,好人相逢,坏人闪避,求财得财,求利得利,做啥得啥,无论远洋和内地,小小生意是大大赚钱,东做东成,西做西就,南来南往是北来北合,日日当官是年年高升,养鸡成群,养鸭成摞,养个猪是千几百斤响,鱼涨满塘是羊跑满坡,胡椒槟榔是生(产)得一满坡,摘得几千筐是装的几千车,一年是几千万元上。是大顺利啦,知否(知道吗)!”舞蹈加入特定唱词,符合表演场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与时代同进的具象表现。

除了隆重的送灯,八音盅盘舞队时常会被邀请到村里的祠堂门口进行表演,为各房子孙办理婚、寿、喜宴等场合作为文艺环节所出现的贺喜舞蹈。根据不同的庆祝内容,艺人还会变换道具、更换祝福唱词,迎合现场观众的心理需求去灵活表演使用:婚庆就告祖先孩子们结婚,男才女貌,天作之合;寿宴就告祖先子孙多福,长寿好运等。在村子街坊邻居中能出资邀请八音盅盘舞队,有时还会成为家族显赫的象征,代表着家族的财力,还代表着对祖先的崇拜与怀念的真诚,能邀请文艺表演的家族,都是和和气气,团结互助的。

不管是送灯还是各类喜庆环节,盅盘舞表演蕴含着老人对后辈的祝福与鞭策,青年一辈撑起家族,继续努力经营维系家族的繁荣昌盛,小辈则在家族的树荫下欢快嬉戏、茁壮成长。即使再困难,盅盘舞的表演从不缺席,可见文昌人重亲情、讲伦理,这样的宗亲活动是有助于人们凝聚、团结、诚信、守序、互助,对维护地方秩序、促进地方统一有着深远意义,这种思想认识的转变促进了各地宗亲组织的发展,维系着文昌人的根,壮大了文昌人的魂。

二、“为神而舞”一宗教文化

宗教信仰是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探求、寻觅,让人们在精神世界采用宗教的形式获得归宿感,得到慰籍和庇护。盅盘舞在多数人眼中与宗教并没有任何联系,但通过深入挖掘则可发现盅盘舞也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原海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吴名辉著《笔舞池边》载:“海南汉区的《盅盘舞》是这样的: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是军坡节。琼山、文昌等地的村民将冼夫人的塑像,用宝辇抬来游村(坡),供人们焚香朝拜。此时‘装军’队伍里往往吹响《闹烟坡》曲,伴起扑扑翻腾的狮子舞,以及跳盅盘舞时,一般是‘一生一旦一丑’;丑角戴着假面具,戏逗生旦角,生旦角则边击盅盘边起舞。”®在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中表演传统仪式形态的盅盘舞已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文昌盅盘舞为冼夫人而舞,实则是为海南人民心中的守护神而舞。冼夫人结束了海南岛自东汉中原政府弃置六百五十多年的遥领状态,为海南的统一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冼夫人在海南人民心中地位不仅仅是一位巾帼英雄,更是如神灵般保佑着海南这一片土地。除此之外,盅盘舞还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约在宋代,随着闽南、粵东的移民不断迁移海南岛,文昌水路畅通的地理位置优势,南移遷徙的先民选择落地文昌的渐渐增多,道教也随之传入了文昌地区。因躲避战乱而来到海南的人们比例众多,以黄老之学为主旨的道教在海南传播条件优越,斋醮活动迅速盛行于民间,据1949年陈植编著《海南岛新志》:“道教之于本岛,相当普及,大多数寺庙均属之,侍奉寺庙者,谓之道士,惟仍可返家生活,与常人无异。本岛人均信仰之。全岛道教徒计三十万人。”®此时,道教徒几乎占全岛总人口的40%,对于海南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民间信仰,均有受到道教的影响,如:土戏、做斋、音乐、舞蹈等。道士在做斋醮整个过程中都有口中唱念符文,身段摇摆舞动之举,既有演也有唱,既有表情,也有发自内心的情感,以演来酬神怡人,以唱来念诵演绎经文符义。“道教斋醮与民俗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斋醮能够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在天灾人祸之后,开建驱邪禳灾的斋醮仪式,藉道教神灵之信仰,以抚慰死者,振奋生者。道教祈祥祓厄的斋醮仪式,能充分满足民众红白喜事所需,民众普遍的心理需要,会蕴积转化为社会需要,社区定时举行地域性的祈安大醮,以表达民众怀德报恩、敬谢天地祖先之情,此已成为近现代民间祭祀习俗的重要内容。’⑦

起初道教在祭坛前跳大神,围着祭坛转跳,手势、步伐等对盅盘舞影响颇深。盅盘舞民间艺人从此中吸取道士斋醮、道场法事的内容唱念符文、手持法器等加入盅盘舞传统仪式表演如“送灯”到每家每户跳盅盘舞,在祖屋中由一旦角(或生角)手执笏板面向祖宗神龛跪拜祈求,丑角则双手展开一卷“圣旨”宣读“玉帝旨意”,其形式明显吸收了道教斋醮中拜表、请圣的科仪。在前几年的盅盘舞表演中,一些年龄稍大的演员,还十分重视脚下“步虚”和手上手势的变化,尤其在公庙中,面对的神灵,表演时突出“步虚”的腿法和变幻掌法,这显然也是受道教斋醮科仪的影响。⑧

三、“为革命而舞”一红色文化

盅盘舞曾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起到鼓舞士气、打击敌人、保卫家园的积极作用。这种群众性的舞蹈,加上海南伴奏,气氛热烈,场面热闹喜悦,让人沉浸于胜利喜悦之感。从近现代的舞蹈史、文学与电影作品等资料可以看出盅盘舞饱含红色革命文化。

刘青弋所著《刘青弋文集10中华民国舞蹈史1912-1949》中对海南岛革命根据地歌舞有所记载,“海南岛革命根据地的舞蹈活动主要和女子军连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她们的带动,加之海南岛的黎族、苗族、壮族军民本来都是能歌善舞,在当时传承与创造了许多舞蹈。流传至今的‘棍舞'‘藤圈舞’‘盅盘舞’‘竹帽舞’等,都是经过那时保存与发展而来的。这支女子军连,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红色娘子军连⑨“196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反映海南革命斗争的电影《红色娘子军》,在电影74分40秒时,战士们吹拉着海南《盅盘舞曲》,手拿筷子敲击碟子,跳着欢快的盅盘舞,庆祝丰收,并为阿贵和符红莲办喜事,祝福这对革命伴侣白头偕老。”®

冯衍甫、谢才雄著的《王文明传》第八章中描写红军战士被包围封锁在母瑞山上,在缺衣断粮、饥寒交冻的情况下战士们开起了联欢会:“接着邢慧学跳起盅盘舞,不少战士也纷纷加入进去,边唱边跳。屋子里,一片欢乐。’®红军战士在唱歌、跳舞中仿佛忘记了饥饿与寒冷。

刘振华著《海南之战》记录了解放海南岛战役与1945年9月的一个深夜,第一次听到从延安电台传来的呼叫海南的呼号,战士们高兴极了:“有的同志唱起了黎族山歌,有的同志跳起了海南盅盘舞,特委领导也出了节目。”®《解放海南》、《浴血天涯:马白山(下)》亦载。®“1950年初,林彪“四野”的40、43军在琼崖纵队的配合支持下,成功渡海登陆,摧毁了国民党的‘伯陵防线'当年5月5日,南下大军与琼崖纵队在海口举行了会师祝捷大会。为了庆祝海南岛解放,当党组织组建了若干个盅盘舞演出队,上街表演庆贺。”®《全国战斗英雄陈理文》一书中记载“1955年4月,‘世界第五届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海南特等功臣、全国战斗英雄、黎族优秀青年陈理文,被中央提名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前往参加。代表团由全国工农兵学生模范和青年代表组成。出发前,青年艺术团进行了一场文娱节目彩排。当彩排到《海南盅盘舞》时,陈理文等许多代表团成员也被邀请同台表演。”®革命英雄陈理文抵达华沙后参加欢迎酒会,在国际舞台上与团队跳起盅盘舞,展示独特的海南乡土文化艺术,令国际友人竖起了大拇指,得到国际友人赞赏,让盅盘舞走向了世界。

类似的记录还有非常多,足见盅盘舞在战争年代,拓展了其功能及意义,重新赋予了它迎接战争胜利、表达喜悦兴奋情绪的新内涵,让盅盘舞的发展历史,也成为了一段红色革命的胜利史。

结语

“可解读性是指我们能够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上辨识、解读出它的历史年轮、演变规律,尤其是内在的精神蕴含。’®随着历史的演变,文昌盅盘舞其中的文化内涵也是不断变化的。文昌盅盘舞本身融合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其内在也具有历史阶段性。文昌盅盘舞鲜活生动地记录了文昌甚至海南岛上各民族、各群体的杰出智慧和聪明才智,是认识海南岛文化史的活化石。文昌盅盘舞保留了海南自古以来以民间信仰为基础的传统民间文化,承载着海南人重要的历史文化印记和原始记忆,体现了海南民众丰富的宗教信仰,有民俗学研究价值,亦有民间文学的研究价值。

本文重新解读文昌盅盘舞文化内涵,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中又认识到其所包含的宗亲文化、宗教文化,有助于发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建立文化自信;深入剖析文昌盅盘舞在特殊时期所代表的红色文化,寻找其中的革命精神价值,是维系民族强大、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2018年4月13日举行的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代表党和国家对外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在这自由贸易经济区、国际旅游文化岛的开放平台上,文昌盅盘舞能够充分展示海南地域文化特色和中华文化的多元格局,在未来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让世界人民知道海南民间传统艺术的底蕴与魅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注释:

①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② 于平.舞蹈形态学[M].北京舞蹈学院,1998.

③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海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

④ 【清】张霈纂修,颜艳红,赖青寿点校.咸丰文吕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⑤吴名辉.笔舞池边[M].海口:二环出版社,1999.

⑥ 陈植,陈献荣.海南岛新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⑦ 张泽洪.道教斋*科仪与民俗信仰[J].宗教学研究,1999,(2)133.

⑧ 梅志强.送灯与盅盘舞的魅惑[J|.泛旅FunTravel.2013,(6)

⑨ 刘青弋.刘青弋文集10中华民国舞蹈史1912-1949[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⑩ 林彦汝.海南盅盘舞与内蒙古盅了·舞的形态比较研究[J].内蒙古艺术,2018

(3).

⑪冯衍甫.谢才雄著.王文明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⑫刘振华.海南之战[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⑬刘振华.解放海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82:马必前.浴血天涯:马白山下[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260.

⑭吴冠玉.远去的盅盘声[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09,10(1).

⑮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等.全国战斗英雄陈理文[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

⑯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⑰習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诂[N].人民日报,2018-04-14(002).

3790501908260

猜你喜欢

文昌海南文化
文昌发射场暮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谁远谁近?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深空探测,未来将在这里启航——走进文昌航天发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