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开“张力”之弓,射出美丽之箭

2021-03-16杨琴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期
关键词:张力语文核心素养

杨琴

摘要: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特定的文字赋予特定的文学形象,传达特定的思想情感与文化内涵。“张力”赋予文字以神奇的色彩,使文学实现了空间与时间、微观与宏观、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诗歌、小说和戏剧文本为材料,具体论述文学“张力”的魅力,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

关键词:“张力” 文学形象 文化思想 语文核心素养

一、引言

特定的语言形式,赋予特定的文学形象,凝聚了作者特定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内涵。因此,我们鉴赏文学作品,需要透过语言形式,理解文字背后传达的内涵。

通过文学中的“张力”,我们能够依靠外在的语言形式去分析内在的文学思想情感。“张力”一词最早出现在物理学中:物体受到拉力作用,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叫“张力”。艾伦·泰特将原为物理名词的“张力”引入了文学批评。

二、文学“张力”

下面就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部分诗歌、小说和戏剧文本为材料,分别阐述文本蕴藏的“张力”。

(一)诗歌

诗歌意境的审美“张力”使得文学形象实现了特定与开放的统一,从而使得文本具有了丰富的阐释性。中国古典文论中的 “言外之意”“景外之景”等描述的就是意境的审美“张力”。

《锦瑟》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以往的岁月是繁华与落寞的交织,诗歌营造的意境是朦胧的、多义的。我们可以从时代背景探源,可以从个人身份特征追溯,也可以思索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今已成追忆的情感,或是难忘的男女恋情,或是常积心中的郁闷,或是美好的年华。正是梦境与现实的双重闪现,使得诗歌情感变得扑朔迷离,同时引导读者去设身处地感受“锦瑟”,引发读者的深层体验。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文本的“张力”使得《锦瑟》历经千年仍旧耐人寻味。不同的人乃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年纪里都会读出与众不同的意味。

《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的“无边”与“不尽”对仗,视觉与听觉结合,时间与空间无限绵延。萧索的秋天,凄凉的秋风,给予读者多重感官的想象与联想。“无边”与“不尽”不仅仅写出了自然界无边无尽的萧瑟凄凉,更蕴藏了杜甫绵延不绝的愁苦:个人的身体衰弱、家道的落败、社会的悲苦、时代的痛点。《登高》中的愁绪之所以如此沉郁厚重,是因为在这难以排尽、驱赶不绝的愁绪中,杜甫仍然坚守着心中的仁义,仍然不忘那一分曙光。看穿其中的语言“张力”,学生才能真正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感叹时逝的博大胸怀。

(二)小说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同样蕴藏着无限的“张力”,或喻示相似或相反的气氛,或烘托相似或相反的人物心情,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祝福》中有四处与“雪”相关的描写。其一:“……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得有梅花那么大……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一处描写,交代了自然环境,同时为下文祥林嫂的悲惨死亡做了铺垫。读者看到这里,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与不安。其二:“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使人更加感得沉寂。”第二处环境描写烘托了寂静凄清的气氛,也传达了“我”当时的落寞心情。其三:“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第三处关于“雪”的描写于“祝福”之前,此时的柳妈正在寻祥林嫂开心,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将是埋藏在祥林嫂心底的不定时炸弹,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下文祥林嫂内心遭受巨大的伤害埋下伏笔。其四:“我在蒙胧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此处的雪花已经纷纷扬扬地落下,越下越大,暗示劳苦大众难以摆脱的苦难命运。但作者对“雪花”的描写,也在提醒读者联想雪的特点:“团团飞舞”只是暂时的,不会“猖獗”太久,经过“阳光”的照射,恶势力会消失殆尽。

除了自然环境描写外,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蕴含的“张力”也绽放着光芒。沈从文的《边城》中有对“端午节”的描写,这样的社会环境也潜藏着无穷的“张力”。《边城》共二十一章,人教版语文必修五课本中节选了原文的四章。第三章引入茶峒端午节以及今年大家为龙舟比赛所做的准备。第四章采用倒叙手法,叙述了端午节是翠翠和老二傩送的初遇。第五章继续采用倒叙手法,时间倒回到一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大老相逢。爷爷向翠翠提起亲事,翠翠内心泛起的涟漪。在端午这个节日中,读者感受到了湘西边陲独有的纯洁质朴的民俗风情,进一步体会到了湘西边地的真善美。由端午这个节日触发的“张力”,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活动环境,推动了情节逐步发展,还烘托了翠翠、傩送、大老、爷爷等人的心理。同时,这风景美、风俗美又与人情美浑然一体,把一个美好的边城点染得充满诗意。

(三)戏剧

詩歌和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张力”,戏剧也如此。戏剧“张力”,常常蕴含在戏剧语言、戏剧结构和戏剧背景中。戏剧语言“张力”常存在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人物对话、丰富的潜台词中。曹禺的《雷雨》多处蕴藏着文学“张力”。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张力”相对而言容易理解。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当事情没有触及自身的利益时,周朴园是情意绵绵的,一旦触及自身的利益,周朴园就毫不掩饰地暴露了自己的残酷本性。所有的温情在这一刻被抛到九霄云外。当周朴园认出侍萍后,起初,他无法将苍老的鲁侍萍和年轻的梅侍萍对应起来。但当周朴园最终确认了这一事实后,他感到了失望,心中美好的理想女子的幻象破灭,接着是恐慌,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理智”最终占了上风,物质利益为优先考虑。所以,他“忽然严厉地”质问鲁侍萍到这儿来的目的,曾经对鲁侍萍的情感已被自私、冷酷的本性淹没。

其次,戏剧中的“张力”通过丰富的潜台词得以彰显。

周朴园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鲁贵是个不好应付的人,如果让他知道我们的事,他一定会敲诈我的,一定不能让他知道……)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我是你的亲生母亲呀!你们两人是亲兄弟啊!你怎么可以打你的亲弟弟?)

想要补充人物未说出口的潜台词,学生需要深入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多方揣摩。由此,学生与作者之间进行一次次的情感对话,自然就能悟出其中的深意,感受戏剧语言的“张力”。

三、结语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小说、戏剧等各种文本中的语言“张力”,有利于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思维发展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进行群文阅读,勤加练习,深刻体会作者通过有限的文字传达的无限情感。将感性活动方式与理性活动方式相结合,将艺术思维方式与逻辑思维方式相结合,力求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提升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第二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朱斌.文学张力:形成机制的探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3).

猜你喜欢

张力语文核心素养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巧测水膜张力
方寸之间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言建构的策略
无溶剂复合张力控制的方式与选择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干式复合张力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