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红的灯笼
2021-03-16梅方晴
梅方晴
一盏橘红色的“灯”,在夜晚的微风中摇曳。它有圆圆的红色纱衣和轻巧的竹篾身躯,没错,这盏“引路灯”是一只灯笼。
顺着灯笼走入一条小路,尽头是一间卖手工灯笼的小店,这间小店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它悬挂其中的各式灯笼已足够让我着迷。
听我说想亲手扎一个灯笼,热情的老板娘爽快地答应了。她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身躯微胖,穿深蓝色T恤和发白的牛仔裤,头发随意地扎在脑后,让人颇有一种亲近感。拿起一根竹篾,她熟练地开始扎灯笼的框架。一根根竹篾在她手里变换成身轻腰柔的姑娘,在快速地上下旋转。系住竹篾的一头,往下拉出一个优美的弧度,再用细棉线将它和灯笼底部的骨架绑在一起,竹篾在我的注视下,表演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舞蹈动作,最终用不同的动作摆出一个美丽的“造型”。但老板娘还不满意,她眯着眼,迎着老台灯昏黄的灯光,像一个严格的舞蹈老师力求完美,不断对灯笼的框架进行校准。
在老板娘的耐心指导下,笨手笨脚的我也扎出了像模像样的框架,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就像是抓住了时光留下的痕迹一样。老板娘从抽屉里拿出一沓裁剪好的灯笼纸,抓着我的手,在纸的四周细细粘上浆糊,顺着灯笼的骨架,轻轻黏合。细看那双手,粗糙、苍老,仿佛老树皮一样坑坑洼洼,满是裂纹和细小的伤口,指甲缝里还有一丝红色。她似乎明白了我的想法,淡然地告诉我:“没什么,咱手艺人就是用手多嘛!”低头又忙碌起来。
在老板娘的教导下,我的灯笼快做完了。在一直一曲中,我发现其实看似轻薄易折的竹篾有非同一般的韧性与力量,只是我们难以看见它的另一面罢了。所以,我们其实不需悲观地以为传统会消逝,我们缺少的从来都是像老板娘这样的“平凡人”。老板娘的严格要求以及对传统手艺的坚持,恰恰是平凡人最可贵的品质,平凡人总因品质而不凡。
做一个有心的“平凡人”吧,让传统的灯笼在我们的手中长明。
【点评】作者详细记叙了老板娘教“我”做灯笼的过程,选材新颖,内容充实。文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老板娘的技艺娴熟,“一根根竹篾在她手里变换成身轻腰柔的姑娘,在快速地上下旋转”,既體现出老板娘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也让作者领悟到一个平凡人对传统工艺的坚持与传承。文章把灯笼喻为引路灯,一语双关,也有独特之处。
(指导教师:娄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