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情境化融合

2021-03-16曹建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情境化体育教学德育

曹建

[摘 要]体育教学应植根于课堂特点,紧紧抓住课堂情境活动,利用科学的教学设计、合理的组织形式来实现德育融合,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内化生成,并于课堂实践活动中检验其外化行为,进行反思巩固,最终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情境化

[中图分类号] G62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6-0022-02

小学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更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目标,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成长奠基,是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从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德育渗透在体育课堂中已有所体现,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德育渗透认知存在局限性;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比较简单、生硬;渗透的程度不够深,多数只是浅尝即止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影响德育目标的达成度。将德育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中,让德育与体育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学校体育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一、体育教学德育融合的优势

德育是将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德育的成败和效果最终由德育对象对外部给予的思想品德的吸收内化程度来决定,内化的结果最终成为其行为实践的精神内核。反过来说,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也在其言行活动中得到体现和验证。

“我国当前的德育基本上是一种‘知性德育,德育的内容变成了一条条僵化的教条, 作为‘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对学生品德的评价也是看其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好像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德育的目的就达到了。”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活动,这就是德育的效率不高、为人诟病的重要原因。要想改变“跛脚走路”的现状,加强德育实践势在必行。

体育课堂重在“行”,这是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学通常都是采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和方式,以各种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体育课堂中多数的練习都会涉及两人或多人的合作与竞争,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和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课程的表现,如语文、数学等科目,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教学关系。道德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它并非无本之源,也不是空中楼阁。德育需要一个载体,需要一叶能将思想道德浸润其中的“载道之舟”,体育课堂以其活动式的教学方式、重“行”的特点、学生之间交融的关系具备了实施德育渗透和融合的重要优势。

二、体育课堂德育情境化融合路径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说过:“道德教育要成为一种活动,而不是说教,而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体育课堂是身体练习的活动性课堂,但单纯的身体活动并不是德育活动,肢体的活动并不能成为德育生成的必然途径。例如,高抬腿的练习,教师如果只是强调动作的技术规格,踝、膝、髋三关节的支撑顶直,摆动腿、小腿放松、大腿抬平的话,这样的教学是不存在多少德育价值的。

什么样的活动才是李吉林老师所说的“德育活动”呢?李老师认为:“德育的内核是情感,情感必须是持续的,断了就不行,就不能强化,就不能形成道德的观念和行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德育应该是学生带着情感参与的,持续的,有着明确的心理意识、行为目标的主动性活动。鉴于此,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就成了德育融合的必然选择。

摆脱“知性德育”,避免说教,体育课要成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德育课堂,运用情境化教学是必然选择,也是最佳、最优的路径选择。体育课上,在各种情境设置的集体活动、游戏、比赛中践行道德规范,思想道德在情境中经历“知—行”的过程,最终就会内化为个人品德。例如,在障碍跑的课堂中设置“红军长征”的情境,通过扮演红军战士战胜重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胜利,来融合不畏艰险的大无畏革命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伤员来体现互相帮助、团队合作的革命友谊和集体主义精神。概念化的知识通过充满情感促动的实践活动,由行为参与而获得快速内化,学生在实践中反思与选择,最终形成了内心认同,实现了“知行合一”。

三、体育课堂德育情境化融合策略

1.身正为范,言传身教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决定了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决定了学生对于教师施加教育的认可、接受程度 。当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教师、信任教师的时候,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学生就会更乐于接收,也更愿意按要求去做。反之,学生则会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会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因此,开展德育,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以健康、阳光的精神风貌、言行举止去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2.精准选择,有的放矢

德育内容应根据课堂体育项目的特点来选择,课堂的组织形式和练习手段也应根据德育目标来设计和实施。寻找适合项目特点的德育内容,应抓其最主要特征,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如耐久跑的项目特点是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坚持到底,因此,德育的最佳点应选择能吃苦、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支撑跳跃的项目特点是要克服畏惧、胆怯的心理,相应的德育点应为勇敢、果断的品质;而拔河所要实现的则是团队合作,“一个都不能少”的德育目标。反之,如果在竞赛类100m跑的个人项目中硬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则会显得非常生硬,而且也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

3.条件设置,有机生成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德育内容,结合项目特点来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和练习手段,巧妙运用合理的条件设置,达成预期目标。例如,我的一堂获2018年江苏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障碍跑》课,确定的德育目标是关于信任与责任的团队合作精神。根据障碍跑的特点,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我将整堂课的情境设置为“小组大闯关”,以小组最后一个学生到达终点为成功过关。其中有一个合作攀登的环节,8个人合作攀登一个1.4米的高台。高台由1米×1米的体操垫交错扎成,不固定,学生如果1人攀爬,高台会因重心不稳而被拉倒。这一设置就迫使学生必须2人或4人相对,站在对角线上同时攀爬,并且在爬的过程中也要保持相对同步才能使高台的重心平衡。一个小组8名学生,4名学生在攀爬的时候,另外4名学生就得站在后方进行保护。五年级学生平均身高也就在1.4米左右,当他们要去攀爬这样一个跟自己差不多高,而且是不固定的高台时,肯定有学生是害怕的。但当他们在后方小伙伴的全程保护下,和同伴一起同步攀登,成功站上顶峰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也一定是激动不已的,他们能体会到同伴的合作是如此的重要:爬得快的要等一等慢的;要喊一喊口令;相互提醒才能保持同步;下方负责保护的同学是如此的不可或缺。在这样的情绪激荡和成功体验中,德育不再是说教,而是一种真正的实践,是带着情感认同的活动。此时,伙伴与合作的内涵已经不需要教师再用言语去强调,一切都将水到渠成。

4.情境创设,符合认知

体育教学情境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应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区别的,一二年级的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的认知差距差不多就是“夏虫与冰”的距离。对于水平低的学生,情境设置一般都以他们所熟知的小动物、卡通形象、童话故事为主要内容,而对于水平稍好的学生,如果设置这样的情境,他们则会认为太幼稚而不屑一顾。这时,教师可以增加一些理性的、生活场景化的内容,选用学生所熟悉的人物、明星或者一些流行因素,如“撕名牌”游戏、“勇者大闯关”等。符合认知能力的情境设置,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让学生融入情境世界当中,否则不过是空有其表而已。

四、影响德育融合的因素

1.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将学生看作是独立的人,不妨放下所谓的“尊严”,“蹲下来”与学生平视,“俯下身”与学生交流,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平等对话,才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育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应当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平等的人所获得的尊重,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满怀喜悦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信其言、慕其行,从内心认同教师,将更有利于德育内化。

2.班級氛围

班级氛围、舆论环境也是影响德育融合的潜在因素。一个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和充满正能量的舆论环境能给予学生是非明确的道德评判,学生的道德认知通过自身的言行在班级生活中体现,并从同学、教师等外部环境中得到评价反馈,反馈结果又能促进他们道德认知和行为的调整。良好的氛围、正确的舆论有助于提升德育融合的效果,有助于学生正面道德品质的内化和生成。

3.教学水平

教学艺术的高低影响着德育融合的效果,教学组织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用、教学技能水平等都会影响德育目标的生成。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标语式的说教,教育语言应成为活动内涵的引子或是活动后的点睛之语,语言应融入情境当中,在学生的情绪调动中,在故事的场景中,在与伙伴的交互中达成教育任务。此过程既可以是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的,也可以是用一个简单的提问,引出学生内心的声音,揭示德育目标。

“思想道德的真正形成需要实现两个转化:一是社会思想、社会道德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和道德信念;二是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信念外化为行为实践。”体育教学应植根于课堂特点,紧紧抓住课堂情境活动,利用科学的教学设计、合理的组织形式来实现德育融合,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内化,并于课堂实践活动中检验其外化行为,进行反思巩固,最终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情境化体育教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情境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