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闻叙事研究现状与发展进路

2021-03-16粟幸福

关键词:文本研究

粟幸福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叙事伴随人类历史而生,从一开始就是新闻与传播意义上的,即通过事件的叙述传递信息实行交流达成认识——认识自然从而改造自然、认识社会从而改造社会,并由此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1]。人类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以求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最终通过叙事得以实现,叙事就是讲述、表达、交流与沟通。人类历史长河中有不计其数的新闻叙事作品,好的新闻叙事能引起受众共鸣,从而打动人心,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理性有效的沟通在众声喧哗、网络互连、全球共通的当下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味。新闻事实和新闻信息通过叙事得以实现,新闻叙事方式可以窥见不同新闻作品式的社会效果[2]。新闻是叙事的艺术。新闻教育从本质上就是一种叙事的教育,是一种“讲故事”的艺术。叙事教育是新闻教育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新媒体环境中最为稀缺的内容[3]。叙事既是新闻的本质,又可以作为方法论对新闻现象进行研究,亦是新闻教育的目的之一。

新闻作为一种典型的叙事文本,其载体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叠加发展。不同媒介新闻叙事风格、技巧、策略不尽相同,媒介技术引发的媒介变革必将导致新闻叙事行为的变迁,并由此引发新闻叙事理论的重构。媒介技术是影响传媒业发展的重要变量,自媒体兴盛、视频直播和VR技术趋势是新闻业态变迁的重要特征,多生产主体、多媒介渠道、融合新闻重塑新闻生产和传播生态[4]。当前,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 等技术,正在推动新一轮传媒业生态的重构。机器、数据、“云”将成为未来新闻生产的关键。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信息终端将带来新的信息消费模式[5]。新媒体技术正深刻影响新闻生产、新闻接受、新闻生态、新闻理念、传媒格局等方方面面,媒体技术不仅是媒体变革的催化剂,其本身就是媒体变革的重要内容,这些变化必将导致新闻叙事行为、方式与理论研究的调适,但新闻叙事以求真为前提和以良好沟通为目的的基本理念始终如一,新闻叙事的变与不变同在。新闻叙事研究应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表达、话语沟通探索,更需要探究新闻叙事变化的内在逻辑,厘清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叙事研究的架构,以规范引导媒体技术变革下的新闻实践。那么,中国新闻叙事研究的整体脉络如何?新闻叙事研究轨迹及其演变如何?新闻叙事研究的焦点及其变化如何?相关研究的学者及其研究机构的分布状况如何?本研究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新闻叙事研究的现状、焦点、趋势进行解读。第一,借助CiteSpace 5.0对新闻叙事相关文献进行共词分析。该分析法的原理是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对这些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反映出这些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其代表学科和主题结构的变化[6]。通过该方法,取得新闻叙事研究的知识图谱,探究其变化轨迹与焦点。第二,辅以文献阅读,对新闻叙事的研究内容进行聚焦,力求理解中国新闻叙事研究的焦点与变化,探究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研究数据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以“新闻叙事”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发现相关研究文献有一千多条,文献数量虽然较多,但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整体研究质量难以保证。另考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是国内公认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文献数据库,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标杆,其收录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价值,因此CSSCI来源文献可以更准确地呈现相关领域学术研究动态。基于以上两点考虑,笔者最终于2020年11月25日通过中国知网高级搜索,以“新闻叙事”为关键词或者主题进行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检索,获得相关文献181条,后剔除与本研究关联度不高的文献,最终获取研究样本文献157篇。随后,笔者将这157篇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运用CiteSpace软件转换为其可识别数据,导入CiteSpace5.0.R1.,建立了以“新闻叙事”为主题的研究项目。

二、研究结果与发现

(一)新闻叙事研究的演变轨迹

对中国知网的新闻叙事研究文献进行了总体发文量统计(图1),可以了解中国新闻叙事研究的历时概貌和整体现状,但考虑到论文质量高低、整体重复性研究多、CSSCI来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等因素,后续的新闻叙事整体脉络、轨迹演变、焦点与热点研究探寻还是以CSSCI来源期刊文献为样本,以便更准确地反映新闻叙事研究的主线变化。

图1 中国知网新闻叙事主题的期刊文献统计

由图1可知,中国新闻叙事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2002年以后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第一个高峰期是2010年,其发文量为48篇;第二个高峰期是2016年,其发文量103篇,第三个高峰期是2019年,其发文量111篇。总体来说,中国新闻叙事研究可以大体分为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闻叙事研究的萌芽阶段(1992~2002),这10年间的新闻叙事研究论文较少,年均发文量不足1篇,但相关学者对新闻叙事概念的引入对后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陈晓明提出可用叙事方法论来鉴赏新闻作品,但新闻叙事须以真实为前提[2]。范步淹则明确提出了新闻叙事学概念[7]。第二阶段为新闻叙事研究的起步阶段(2003~2010),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闻叙事理论探讨以及新闻作品的叙事特征分析。何纯提出新闻叙事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研究设想[8],夏德勇将新闻叙事和小说叙事进行比较,以明确新闻叙事的特征与内涵[9],齐爱军则从新闻的功能、定义和研究方法论证新闻即叙事的客观存在[10],方毅华提出广播电视新闻叙事的命题[11]。第三阶段为新闻叙事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这一阶段研究成果数量较多,学者们持续关注新闻叙事理论研究的推进与新闻叙事研究角度的拓展,研究主题涉及新闻叙事特征、叙事方式、叙事话语、电视新闻叙事、新媒体叙事、融合新闻叙事等。新闻叙事研究已然成为新闻传播研究的分支学科,新闻叙事作为客观存在是业界和学界的共识。

(二)新闻叙事研究热点与趋势解读

关键词是期刊文章观点的标志性词语,是对论文观点的高度概括。通过文献关键词分析,可以探究特定时间段内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由新闻叙事关键词聚类和共现图谱可知(图2、图3),模块值Modularity Q为0.850 3、轮廓值Mean Silhouette为0.807 9,表明该图谱聚类结构显著并能够令人信服。其中共得到10个聚类:#0新闻叙事、#1融合新闻、#2叙事学、#3新闻文本、#4电视新闻、#5数据新闻、#6叙述者、#7故事化、#8新媒体、#9新新闻主义。数字越小,表示该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例如#3新闻文本聚类中,新闻文本为节点最大的关键词,但在该聚类中还涉及其他关键词,如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出境记者等。

图2 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4中的每个圆圈代表一个关键词,且该关键词是本次研究样本数据中首次出现的年份(节点圆圈越大表示自此之后该热点的研究更多);线条代表着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由此可知,“新闻叙事”始终贯穿该领域的研究,不管是业务探讨还是理论阐释,该主题在2004年左右展开后,演化出的研究热点包括新新闻主义、叙事框架、叙事者、叙事结构、叙事模式等;2016年左右,新闻游戏、媒介融合、新闻写作、互动叙事等成为新闻叙事研究的新热点。数据样本来源文献数量在2016年后突然出现爆发式增长(2016年19篇,2017年19篇,2018年13篇、2019年23篇,2020年16篇),这表明新闻叙事研究与新闻传播实践密切相关,呈现出较高的业界关注度,媒体技术主导的新闻变革毫无疑问地推动了新闻叙事理念的革新,学界和业界都急需吸收新的理论养分来观察新的新闻业,寻求新闻表达和新闻传播实践活动的创新。

图4 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为更加精确地呈现新闻叙事研究的焦点与动态,特对本次研究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分析(表1)。表1中呈现的关键词信息与该主题中内容相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本次提取的代表性关键词有14个。数据新闻、新媒体、叙事学、叙述者、电视新闻、虚拟现实、可视化等为该主题的高频次和高突现性关键词;另从关键词中心性数值看,故事化、叙事学、叙述者、电视新闻叙述、新媒体的中心性数值较大,这说明该关键词在新闻叙事研究的知识网络中占有较重要的位置;再结合关键词首次出现年份可知,数据新闻、虚拟现实、可视化、媒介融合等为近几年突现的研究热点,反映了当前的新闻叙事研究的聚焦点。

表1 新闻叙事研究高频次、高中心性、高突现性关键词

总的来说,新闻叙事研究的视角较为丰富,主要涉及新闻叙事主体(叙述者)、叙事载体(新闻文本、电视新闻叙述)、新闻表达(故事化、叙事时间与叙事方式)、叙事创新(新媒体、媒介融合、数据新闻、可视化、虚拟现实)。再结合文献文本细读,中国新闻叙事研究主线围绕新闻叙事理论、新闻业务(叙事载体与叙事表达)、新闻叙事创新研究3个方面展开。

1.新闻叙事理论研究

新闻叙事是依托叙事学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新闻叙事学将忽略体裁的差别而就共同的叙事元素进行分析与研究[1]。对新闻叙事的基本内涵、概念、框架进行讨论是新闻叙事研究的基础。

第一,因新闻要求客观真实,新闻叙事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将新闻叙事与其他叙事进行比较,可以使新闻叙事研究的路径更加明晰,有利于新闻叙事的理论建构。如作为叙事文本的历史叙事和新闻叙事都讲求真实、理性,但二者在时效性、选题、想象力方面存在差异[12]。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在真实性、内容、情感、语境、文本表达与结构方面有不同的旨趣[13]。叙事可以作为新闻文本和实践活动研究的新视角,作为新的方法论对新闻传播的静态文本和动态实践进行探究。

第二,新闻叙事理论建构与概念内涵探讨。新闻叙事学最初以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探究新闻建构社会现实的途径与方式,以求取得新闻传播活动的最佳效果。相关研究既有关于整体理论的宏观探讨,也有基于微观视角的概念论述。前者诸如对新闻叙事理论框架(新闻文本及话语结构特征、新闻叙事行为、新闻叙事策略)的探讨[14]。新闻内嵌于宏观的社会结构中,新闻叙事研究应以传媒生态系统为依托,考察传媒生态内部系统(编辑部、叙事主体、文本等)和外部系统(新闻体制、社会环境)对新闻叙事的影响,即哪些因素在形塑新闻及其作用机制[15]。后者诸如对新闻叙事、新闻叙事人、叙事时间等概念的界定与探讨。如曾庆香等认为并非所有的新闻都是叙事,作为叙事的新闻需满足两个条件:事件性和报道方式,新闻可以分为叙事新闻、论证新闻、说明新闻和描写新闻[16]。后者诸如对新闻叙述人、叙事时间、叙事模式、叙事视角的讨论。新闻叙述者包括记者、采访对象、编辑、媒体拥有者等等[17],对于叙事的不同理解导致学者对新闻叙述者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不尽相同。无论如何,新闻叙事人在新闻表达中必不可少,叙事人的叙述具有交流、证实、说服、干预的重要功能[18]。新闻提供解释、传递情感、塑造社会共识的功能是通过叙述者的主体表达如词汇、句法、篇章运用实现的[19]。新闻叙事视角和聚焦的选择能决定什么被表达和以何种方式表达,新闻叙事时间长短、顺序处理是新闻表达的重要手段,影响新闻真实的建构,并最终影响受众解读与传播效果。

2.新闻业务研究

聚焦于新闻业务的新闻叙事研究主要是对新闻文本表达进行鉴赏与批评,由文本入手研究新闻的采写编评,进行经验总结和学理反思,以探究新闻传播活动的实践规律。新闻文本是新闻信息的载体,新闻建构社会现实的直接呈现,新闻文本种类和表达方式直接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如特稿作为一种非虚构的新闻叙事是一种能打动人心的新闻体裁[20],新闻中的个人化 、戏剧化、主题曲化表达有助于受众对深层次社会问题的关注[21],但新闻文体选择和新闻表达技巧的运用都必须以新闻真实为前提,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贯穿于新闻叙事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始终。

新闻业务视角的新闻叙事研究从文本载体看,对于电视新闻表达的研究较多。叙事学进入新闻传播领域正好赶上电视成为大众化的国民媒介,电视新闻自然成为叙事关注的焦点。与报纸相比,电视新闻叙事具有表意符号丰富、文本多元、个性突出、现场感强等特点,电视制播技术的加入为电视叙事带来了生机与危机。个人化呈现是电视新闻叙事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叙事更为生动可感、使受众更易接受的有效策略[22]。重大电视新闻叙事呈现出故事化、资讯化和平民化的特征[23]。电视新闻应寻求视觉化与重要性、个人化与整体性、感性与理性的平衡[24]。电视新闻叙事化倾向的根源在于传媒生态系统和社会受众心理的转变[25]。电视新闻叙事技巧、策略、特征是新闻叙事业务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新闻叙事如何以内嵌于社会的整体话语结构影响新闻业务变迁更应该是研究的重要支点。

从文本内容看,新闻业务视角的新闻叙事研究既有基于某一类别的新闻话语特征研究,也有整体的新闻叙事话语特点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到当下,新闻叙事呈现出故事化、模糊化、人本化等特点,随新闻传播理念的变化,中国新闻叙事的发展处于不断解构和重构的动态过程[26]。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故事化新闻写作经历了英模故事、人性故事、民生故事和中国故事的变迁,几种模式各有特点并相互交织[27]。中国时政类新闻期刊中叙事话语经历了政治话语、商业话语、民间话语、故事化话语的转变[28]。大众文化时代新闻叙事的主体平民化、个体化的特征导致叙事内容的娱乐化、日常化,叙事总体呈现出感性化、故事化和陌生化的倾向[29]。总体来说,新闻的表达由宣传讲话式姿态变得更加平易近人,新闻表达更加强调新闻信息的传递,更注重新闻接受的效果。新闻叙事总体呈现出新闻表达的大众化、平民化趋势,展现了话语权力由传播者到普通民众的下沉趋势,与此相关的新闻叙事研究涉及的面向和研究角度都较为丰富。

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叙事创新研究

媒体不仅是叙事的手段,而且决定叙事的方式,左右叙事的观念[30]。从理解媒介入手来研究新闻叙事实为必要,媒介技术变革是新闻叙事研究的重要维度。新媒体技术对新闻话语、新闻行为和新闻关系形成了全方位的冲击,必将影响新闻叙事观念的革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叙事创新研究从理念与实践变革两个维度展开。前者主要关注新媒体情境中的叙事理论建构、叙事基本概念、新媒体叙事特征讨论;后者关注新媒体情境中的新闻表达、新闻制作、经验总结等。

新媒体不仅是新闻叙事的载体,更建构了一个全新的叙事语境,引发新闻叙事理念的解构与重构,如新闻叙事主体、话语结构、叙事的意义建构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网络新闻叙事主体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反馈特点[31],同时具有读写合体、人机合体特征[32]。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叙事变化将导致新闻编辑场域的编辑把关变革[33]。数字技术带来新闻生产的场景变化,最终导致新闻生产的人机交互叙事、多元主体协同叙事、用户精准叙事、跨界融合叙事等[34]。新技术将打破原有叙事模式,导致叙述者、讲述者、受众角色的互换,亦将成为新闻叙事的表达元素,带来新闻内容生产的创新[35]。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表达处于多种媒介载体交叉重叠的社会情境中,其中技术既是叙事转变的诱因,又是叙事表达的载体。新闻数字化播出技术拓展了电视新闻叙事的时空,丰富了电视新闻的素材,将互动融入了电视的新闻叙事[36]。新媒体环境下的蜂巢型、菱形、钻石型新闻叙事模式是适应新环境的新闻文体类型[37]。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叙事转向既涉及传播环节各个要素,又涉及传播过程,其中技术既是催化剂又是叙事要素,更承载着新的叙事理念,原有的新闻叙事理念亟需思考新媒体环境下的叙事研究框架调整与概念内涵变化,如此才能契合现实的新闻传播实践。

技术热潮催生的数据新闻、融合新闻、新闻游戏是网络时代全新的新闻表达方式,其表述技巧是新闻叙事创新研究的热点。比如有人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数据嵌入新闻的基本模式:线性模式与延伸模式、利基模式与类比模式、组合模式与网状模式[38]。有人将数据新闻的叙事模式总结为“主线索引导模式”“间断性过渡模式”和“多线程触发模式”[39]。数据新闻叙事聚焦宏观叙事与深度叙事,叙事语法注重再现、互动、构图[7]。融合新闻叙事依然呈现线性特征,叙事逻辑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40];融合新闻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互动设置等手段进行报道,叙事呈现亮点前置、分层推荐、版块组合、恰当添加等特点[41]。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表达创新可基于传授关系创新,如注重关系讯息、用户思维和情感体验[42]。新闻游戏是一种新的叙事类型和新闻现象,新闻游戏的社会现实描述和参与体验表达更有吸引力[43]。新技术带来的新闻表达变化对原有的新闻表现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新媒体下纸媒新闻叙事必须创新,讲好故事、转变叙事视角、设计叙事语言是纸媒的出路[44]。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叙事元素、叙事策略、叙事结构的创新。现阶段的新闻表达方式、体裁、理念呈现出技术特征与技术思维,新旧媒体叙事交织,新媒体叙事主导叙事变化趋势,新闻叙事创新研究正当其时。

(三)新闻叙事研究作者与机构分布

1.研究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是某一领域研究的主力与中坚力量,通过核心作者分布可以判断该领域是否形成学术共同体,是否具备理论对话交流的成熟空间。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或核心机构的计算公式M=0.749(Nmax)1/2,其中M指论文发表数量,Nmax指对应年限中论文发表数量最多作者的论文数量,当发表的论文数量在M篇以上时,并且核心作者或机构发表的论文达到该领域全部论文的50%,说明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或核心机构群体已经形成。根据作者发文量统计结果可知,新闻叙事研究作者CSSCI最高发文量为4篇,分别为曾庆香、常江、方毅华、何纯、欧阳照、张超。根据普赖斯定律得出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为核心作者群体。发文量2篇以上的有22位作者,核心作者总发文量(60篇)占样本总文献(157篇)的38%(<50%)。由此可见,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体尚未形成。结合图5可知,曾庆香、吴晓虹、陆佳怡为合作团体,且3人均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其余作者目前未有过多研究合作。由此可见,新闻叙事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尚未形成。

图5 新闻叙事研究核心作者图谱

2.研究机构分析

研究机构是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依托,通过对学术研究机构分析,可探查该领域研究的力量分布与学科归属,从而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更清晰的认识。根据机构发文情况统计结果结合图6可知,同一个研究机构的最高发文量为9篇,由普赖斯定律计算公式得出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为该领域核心机构,发文量3篇以上的机构有14个,总发文量(90篇)占样本总文献(157篇)的57%(>50%)。由此可见,该领域的核心机构群体已形成,主要机构为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湘潭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院系与其他研究机构有较为紧密的合作,但各机构均归属于同一高校;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余核心机构还未显示出更多合作关系。有稳定合作关系的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归属于同一地域。由此可知,新闻叙事研究有较强的学术依托力量,但同时该领域的研究力量主要来自国内高水平的高校,一般高校、专业的科研单位和业界力量参与较少。

图6 核心机构图谱

三、研究结论与发展趋势

由相关研究文献可视化图谱和文献阅读可知,中国新闻叙事研究演进整体特征如下。

第一,总的来说,中国新闻叙事研究数量和质量都在逐渐提高,新闻叙事理论研究紧跟新闻传播实践变革。现阶段中国新闻叙事研究相关论文成果数量总和较多,相关研究逐年增多,特别是近年来与新媒体相关的新闻叙事研究是该领域的热点,这说明新闻叙事研究注重学理反思与业界实践的勾连,反映了新闻传播研究的学科旨趣。从研究者看,虽然有个别学者如曾庆香、何纯、欧阳照等对新闻叙事有较深入的研究,但核心作者期刊发文量的总和较少,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较少,总体来说,新闻叙事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尚未形成,新闻叙事研究讨论对话空间有待拓展。从研究机构看,新闻叙事研究的科研依托力量较强,主要集中于新闻传播学科实力较强的高校,但研究机构相互之间的合作较少。另外,科研院所和新闻传播单位的研究较少,业界力量的介入较少,不利于新闻叙事的创新和深入研究,因为业界力量作为新闻传播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对于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也有发言权。

第二,新闻叙事的研究轨迹演变与新闻传播实践变革的时间大体重合,研究热点发文量和关键词重要性凸显度紧跟新闻传播的实际变革。新闻叙事研究由最初的理论构想、概念讨论,转而关注叙事技巧、新闻文本、融合新闻、新媒体叙事等,新闻叙事作为研究主轴一直贯穿其中,同时对新闻叙事主体(叙事者)研究的关注凸显了新闻传播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新闻叙事研究经历了从微观话语、中观新闻业、宏观新闻关系的转变,这说明新闻叙事研究的理论架构日趋成熟,同时注重学理逻辑与实践逻辑。

第三,新闻叙事研究的焦点围绕新闻叙事本体理论研究、新闻文本表达、新媒体叙事创新研究展开,整体呈现了新闻叙事研究从萌芽、发展到日趋完善的学术发展轨迹。研究热点紧跟新闻传播实践变革,关注业界前沿,对于新媒体技术变革导致的传播主体、传授关系、新闻表述、叙事理念转变有较多关注,这反映出新闻叙事研究与实践的密切关系。技术变革影响将不仅仅止于微观层面的新闻话语表达,必将更深刻地影响新闻业界动态和作为宏观社会结构的新闻建构,新闻叙事理论与创新研究既是顺应新闻业发展变迁的历史必然选择,也是学术界反思新闻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

总体来说,中国新闻叙事研究日趋成熟,学界新闻叙事研究的轨迹变动、热点、发展趋势与新闻传播活动变革紧密相连,新闻叙事研究对于新闻实践活动起着引领和规范作用。不管新闻业未来如何变化,新闻表达将一直是新闻的核心命题。完美的新闻叙事与真实的新闻建构将如影随形,通过新闻表述勾连的文本、人、媒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理应进入新闻叙事研究的范畴。未来新闻叙事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第一,研究内容上由注重文本的新闻叙事研究转向注重新闻传播活动关系的新闻叙事研究,由微观视角的研究转向以社会背景为底色的宏观研究,由静态的文本研究转向动态的新闻传播活动研究。如前所述,新闻文本最终勾连的是人和社会的互动,形塑大家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共识,推动社会进步。文本表述、文本结构如何体现文本意涵,以何种方式体现,通过新闻文本来追问其背后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等,最终回馈处于变动中的新闻传播活动,是新闻叙事研究和新闻传播的终极目标。作为静态的新闻叙事文本,伴随动态的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创作等新闻报道活动,再延展至传播活动主体的叙事行为,都应该是未来新闻叙事研究的焦点。

第二,学理基础上应加大学科交叉研究的力度。现有新闻叙事研究多倚重文学叙事汲取营养,偶有与语言学、符号学的交叉研究,但理论成果少,观点单一。新闻叙事可以汲取来自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如可以深入进行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叙事接受研究、传授互动研究、叙事行为研究等,以期更好地实现新闻传播效果,探究变革中的新闻传播活动规律。

第三,研究方法上可以进行新闻叙事研究的方法拓展。现阶段的新闻叙事研究多以定性研究、案例研究为主,研究样本中的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较少,引入实证分析和量化研究有利于叙事研究角度的丰富,进行新闻叙事理论创新,叙事主体和接受者的新闻叙事认知、新闻叙事行为与作为行动者的实践活动轨迹的勾连、新闻叙事行为的社会意涵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得到更好的呈现。

四、结语

叙事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手段,以实现良好传播效果为目的话语表达,这一表达形式包括了语言、声音、画面及其相互之间的组合。新闻传播活动一开始就与叙述、交流、沟通密不可分,并在这一沟通交流实践中勾连人与社会,同时建构社会现实。新闻叙事是一种规范性话语,有其独特的话语场域,虽然新闻传播活动载体、空间、形式不断变化,但新闻传播实践通过述说表达来交流沟通的目的始终未变,变化的是叙说的方式、形式、结构、主体等。文章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内CSSCI来源期刊文献的新闻叙事研究进行定量分析,直观呈现了新闻叙事研究理论研究热点与轨迹变化,由于文本分析并未扩展到全部期刊文献,可能对新闻叙事背后的社会意涵解读、新闻叙事研究制约因素、文本意涵分析方面不够全面。中国新闻叙事研究方兴未艾,未来新闻叙事研究理应由单纯的表达、述评研究进入新闻传播实践的社会组织场域,由单纯的话语研究进入意识形式点缀的广阔社会活动场域,以期望为中国新闻传播实践提供强大理论支撑有效社会实践,助力中国故事讲述,沟通中国与世界。

猜你喜欢

文本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