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对外贸易历史回顾和经验启示

2021-03-16何金旗金子岳

关键词:贸易

何金旗,金子岳

(南京审计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并由此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经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一历程中,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起步于烽火硝烟,发展于突破封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壮大。经过百年的艰苦奋斗,在对外贸易规模上,中国已成长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在对外贸易质量上,中国正逐步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率先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实现了复工复产,依靠国内完整工业体系和产业链条,成为在疫情冲击下全球唯一实现经济和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需要回溯过往,探究这100年来,如何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全国人民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内的很多学者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对中国对外贸易事业发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1-5],也有学者仅是对改革开放之后进行总结,如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对外贸易事业进行了总结[6-8];再或者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研究等[9-10]。这些回顾性论文通常会对对外贸易事业若干年发展的历程、做出的贡献以及发展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还有部分论文总结的视角更加细致,比如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贸易体制、机制变迁视角总结,认为体制变迁释放了巨大外贸活力,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但仍有改善空间[11-13]。

关于1949年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对外贸易事业,由于大多数的贸易活动相对零散,难有贸易规模,并且由于史料难于收集,只能从一些零散的历史文献中找到关于贸易的相关信息,因而缺乏系统的分析与总结。相关文献往往会聚焦于某一时期,比如苏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对外贸易活动,少有与1949年后对外贸易实践联系起来一并梳理,加以系统分析与总结[14-17]。目前仅有少数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来进行梳理总结的文献[18-19]。我们认为,我们党领导下的对外贸易事业,无论是1949年之前的贸易政策与贸易实践,还是1949年之后不同时期的发展成就,其内涵是连贯且统一的。因此,重温中国经贸百年发展历史,从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贸易政策的演变、取得的经贸成就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探究我们党在对外贸易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与启示,以期在“十四五”这一外贸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抓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性机遇,开启迈向经贸强国的新征程。

一、突破封锁,对外贸易支持革命战争阶段(1921—1948年)

这一阶段是从建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革命战争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按照不同的革命时期,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建党初期的对外贸易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制约中国发展,北洋军阀及后期的国民党派系军阀之间混战不休,经济萧蔽。当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政治独立,无法实现海关自主,就无法实现平等的对外贸易关系,国内市场就会被列强及外国资本操纵,洋行势力垄断进口,冲击国内市场,导致中国的实体经济得不到发展[20]。应该说,中国共产党在对外贸易思想上的认识是深刻而领先的,这同时也在不断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投身到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革命斗争中去。

(二)苏区时期的对外贸易

如果说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对外贸易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么到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贸易的发展就关系到中央苏区的存亡。为了配合在军事上对苏区红军的围剿,国民党反动派在经济领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根据地实施了严密的封锁,导致当时的苏区根据地缺粮少药、食盐匮乏、缺少枪械、商业凋敝。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打破封锁、发展贸易、支持革命斗争的措施。

1933年春天,苏区政府成立中央国民经济部和对外贸易总局,管理苏区对外贸易事宜。下设江西、福建 2个省分局,15个县分局,并在水陆要冲地带设立了4个直属分局、11个采办处。此外,还成立了一个专门从事大宗贸易的进出口公司——中华商业公司,重点沟通赤白两区间的物资交易,设法打破封锁。在这一时期,苏区可供出口的物产主要是粮食、原木、烟叶、钨砂、樟脑等,进口产品主要是盐、布匹、药品和其他日用品等苏区的紧缺物资。

这其中最有名的贸易实践还是苏区钨矿的出口和苏区食盐的进口。众所周知,中央苏区根据地的钨矿矿产丰富,那么钨矿贸易就自然成为了当时苏区的主要财政支柱。毛泽民领导下的外贸局,以每担9—15元的价格收购钨砂,再以每担45—90元的价格销售到白区。有数据统计,自中央苏区创建到长征开始的这段时间里,苏区共产销钨砂7 890.00吨,获得了620.00万元的现金收入。此外,中央苏区政府通过收取商人的钨砂出口税获得财政收入,1933年前后执行的钨砂出口税为50.00%,通过征收钨砂出口税,中央苏区也获得了一笔财政收入。中央苏区的钨矿开采,被认为这是“用一颗乌黑的石头,砸破了国民党经济封锁的水缸”[21]。为有效解决苏区的缺盐问题,苏区政府将食盐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进口。1930年10月7日,苏区政府发布《告商人书》吸引白区商人到苏区开展商业贸易活动,同时对食盐进口采取关税减半的优惠政策,卓有成效地缓解了中央苏区的食盐困难问题。

中央苏区通过对外贸易保障了苏区的财政税收来源,提供了七成以上的财政支撑。通过发展贸易,以货易货等方式获取了大量军需民用紧缺物资,有力地支援了红军的革命战争。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外贸易

抗日战争时期,除了日本侵略者和日本侵略者扶持的汪伪政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和经济破坏之外,国民党反共顽固派也时刻不忘利用一切机会削弱共产党力量,在经济上实行封锁和禁运政策,防止军用物资和民用物资流入根据地。为有效解决各抗日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总方针和“对外管理,对内自由”的贸易政策,巩固了根据地的经济基础。1938年,华润公司的前身“联和行”(Liow & Co.)在香港成立,为我们党采购军需物资和紧缺药品,接收各类海外捐款与物资打通了海外通道。

1941—1943年是抗日根据地最为困难的时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配合“南进政策”,日军加紧了在中国战场上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与禁运。为克服封锁与禁运带来的经济困难,当时的边区政府号召各个机关、学校、部队实行生产自给,开展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也为抗日根据地的贸易活动提供了可供交换的物资。针对根据地物资缺乏的状况,掌握物资就成为贸易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当时边区的经济委员会主任宋邵文指出:“谁能够掌握物资,谁就能够胜利。”[22]

在这样的困难局面下,加强对外贸易管制就成为必然选项。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进出口管制与应对措施,主要包括:第一,成立了包括光华商店、德茂公司和永茂公司等在内的若干贸易经营的公营企业,用以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开辟贸易路线,获取紧缺物资。第二,在出入边区的交通要道上设立检查站和税务所,防止紧缺必需品的输出和非必需品的输入。第三,积极发展公私合营商店,扶助中小商人,与边区内外商人建立统一战线,反击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以上措施的采取,有效地稳定了抗日根据地的市场,保证了各类抗战物资的供应。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对外贸易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解放区的版图不断扩大,很多城市得到解放并陆续恢复,发展经济与开展贸易工作就提上了日程。尽管我们党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已积累了丰富的对外贸易经验,但随着解放区经济的发展,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品种都较之以前的革命时期大大增加,需要有统一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并颁布进出口关税征收规则,以便于把对外贸易统制起来。例如,上海解放后,随即成立了华东区对外贸易管理局并颁布《对外贸易暂行管理办法》以及新的进出口税则。另外,还颁布了私营进出口企业及外商企业的登记管理办法。

另外,各个解放区也纷纷成立了各类专营的外贸经营企业。例如,东北解放区成立了专门负责对苏联贸易的东兴公司,专门负责对朝鲜、日本进行贸易的关东贸易公司。1947年华北各解放区的贸易商店合并为永茂公司,1948年进一步合并为华北贸易公司,并在各地设立分公司。1948年,“联和行”进行改组扩大,正式更名为华润公司,意为“中华大地,雨露滋润”。解放战争期间,华润公司历经重重困难,开辟了多条贸易通道,筹集了大量急需物资,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期间的各大战役,为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发挥了重大的积极影响。

二、突出重围,对外贸易助力国民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49—1977年)

如果说在夺取政权、解放全中国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对外贸易是中国内部地区间的贸易为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间贸易较少。解放之后我们谈及的贸易就是国家间的对外贸易。

(一)恢复起步阶段

恢复起步阶段主要包括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新中国成立,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有机会实现在建党初期就确立的对外贸易思想。为了维护主权独立与对外贸易自主权,新生的共和国果断地收回了长期被西方列强霸占的海关管理权,废除了外国资本在金融、保险、航运、商检等方面垄断特权。鉴于当时冷战的国际背景,同时为了保证国家政权的独立性和国家工业体系的完整性,中国的对外贸易必须由国家统一计划,实行贸易统制,并严格进行外汇管理。毛泽东曾提出:“人民共和国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没有对外贸易的统制政策是不可能的。”为执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外贸统制政策,1949 年10月中央贸易部成立,1952年中央贸易部进一步拆分成商业部和对外贸易部,将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区分开来。在对外贸易企业设立方面,通过没收官僚资本,采用多种方式对私营进出口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 在已有的分别承担对苏东和对西方国家进出口公司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组和调整,根据经营的商品种类分别设立了14个专业进出口公司和2个对外贸易运输公司,以及它们在各地的分、支公司。此后,随着一系列外贸统制法律法规的出台,到1956年前后,计划集中、政企合一的全国性对外贸易政策体系逐渐成形。

从贸易对象来看,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实行贸易限制与禁运,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被迫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对外贸易。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统计,自1950—1955年,中国先后利用苏联共计12.74 亿新卢布(折合人民币 53.68 亿元)的贷款,进口了大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必需的物资设备以及用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物资,并先后建成156 项大型工程(其中68项为重点建设工程)。在出口方面,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品、原料产品及轻纺产品的出口。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均超过了70.00%,其中与苏联的贸易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 50.00%。对外贸易方面,基本形成了以苏东国家贸易为主、对其他地区贸易为辅的总格局。

在积极发展与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贸易关系的同时,中国还大力开展与广大亚非国家的贸易关系,同时兼顾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1952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交的锡兰(今斯里兰卡)签订了《中国与锡兰关于橡胶和大米的五年贸易协定》,(俗称《米胶协议》),通过以货易货的形式,以每年27万吨大米换取锡兰5万吨天然橡胶,打破了“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的禁运,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21]。另外,1949年获准展业的中茶公司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专业外贸公司,当时有派驻英国、法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的代表。茶叶是中国面向西方社会的传统出口产品,为当时获得宝贵的外汇资源、打开和西方的贸易局面、引进战略物资作了准备。

从对外贸易规模来看,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1950年仅为11.35亿美元,到1957年已迅速增长至31.0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 15.45%。其中,出口额由1950年的5.52亿美元增长至1957年的15.9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6.39%,远高于同期9.19%的世界平均出口增长率;进口总额由1950年的5.83亿美元增长至1957年的15.0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3.19%。到1956年,中国的贸易差额首次实现贸易盈余0.82亿美元[23],一举扭转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贸易长期入超局面,实现了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平衡。图1为1950—1957年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情况。

图1 1950—1957年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情况

从对外贸易的结构来看,由于中国当时的工业生产能力有限,这一阶段的产品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初级产品的比重达到60.00%以上。而进口产品则以国内经济建设所急需的工业原料和成套机械设备为主。“一五”期间,国家工业化刚刚起步,从苏联和东欧国家进口的机器设备和生产资料进口始终占中国总进口额的90.00%以上。从对外贸易主体来看,随着中国对私营外贸企业的改造逐步完成,到195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全部由国营的外贸公司统一经营。

(二)曲折徘徊阶段

在20世纪 50年代末至 1978年改革开放前,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遇到了困难和干扰,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充满了曲折和徘徊。在“二五”期间国家提出“大进大出”外贸方针,1958和1959年对外贸易分别增长了24.75%和13.17%。1960年开始,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对外贸易连续3年呈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直到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2—1965年)才实现贸易扩张。“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外贸工作也受到极左思潮的冲击,尤其是从1967到1969年连续3年呈停滞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尼克松总统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及与欧共体建立正式经贸关系等,在1971—1977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较快程度的恢复性增长,这一期间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0.48%。但纵观1958—1977年间的20年,中国对外贸易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率也相对较低,平均增速仅为7.30%左右。这导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并未提升,到1978年仅位列全球第28位。图2为1958—1976年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情况。

图2 1958—1976年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情况

从进出口的商品结构来看,在这段时期内,初级产品的出口依旧占据半壁江山。到1977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达到46.40%,其中大多仍是轻纺工业品。进口产品仍然以工业生产原材料和成套机械设备为主。从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上来看,这一时期的贸易伙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与苏东集团间的贸易量急剧下降,倒逼中国进一步打开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渠道,尤其是与日本和西欧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20世纪70年代后,利用国际环境的好转,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一时期从西方国家进口了一大批先进的成套设备用于国内经济建设。

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无甚大异。直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贸易体制,即对外贸易实行指令性计划、由国有外贸公司统一经营、外汇统一管理的集中领导机制,实行的是保护贸易体制和进口替代战略。高度的贸易保护体现在自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进口平均关税一直高达50.00%以上,未有大幅度削减,进口保护壁垒较高[24]。这样的集中管制外贸体制的好处在于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用于出口创汇,保护国内市场与经济独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经济形势的变化,这样的贸易体制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外贸经营企业由于缺乏自主性与灵活性,激励机制无法体现,难以找到并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有所变化的只是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做一些调整。

三、初显身手,对外贸易进入快车道阶段(1978—2000年)

(一)改革探索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对外开放成为了中国的基本国策,被正式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利用自己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引入国际上的资金与技术,承接了来自国际间的产业转移,主动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中国的对外贸易翻开了新一页,迎来了全新的篇章。

这一时期,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提高(图3)。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0亿美元增长至1991年的1 356.3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60%,远高于8.30%的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同时,中国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0.75% 提升至2.00%,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由0.85%提升至1.74%。中国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地位排名也由1978年的第32位提升至1991年的第15位。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明显提升,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78年9.70%提升至1991年的33.20%。在服务贸易方面,由于中国的国内服务业本身不发达,发展相对缓慢。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7.00亿美元增长到1991年的137.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0.70%,远低于同期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率。

图3 1978—1991年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情况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在1981年第一次超过了初级产品的出口,此后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不断提高,到1991年时,工业制成品比重达到77.50%,初级产品比重降至22.50%。另外,中国对外贸易的经营主体也开始由单一、垄断的国营外贸企业向多元化经营主体转变,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逐步扩大。到1991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额已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占比两成以上,在中国对外贸易的舞台上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也由改革开放前主要专注于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扩展至全球市场,与美国、欧共体、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贸易对象发生重大转向。

为更好地承接和顺应国际间的产业转移, 这一时期加工贸易方式迅速兴起。这种“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充分利用了当时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推动了纺织、服装、玩具、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1984年短短的6年间,中国的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即突破10.00%。到1991年时,加工贸易占比更是高达到42.30%,加工贸易总额超过500.00亿美元。

从对外贸易政策来看,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下的外贸体制逐步被打破,由贸易保护和进口替代转向自由贸易和出口导向。国家在减少指令性计划的同时,逐步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汇率双轨制、鼓励工贸结合和进出口代理制等一系列“简政放权”和“鼓励出口”的措施,有效地激发了外贸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与此同时,以兴建经济特区为突破口,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创汇。这一时期,从1980年批准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到1984年批准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再到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决定开发浦东新区并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督区——外高桥保税区,中国设立了一系列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税收、土地、外汇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并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方式,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较之改革开放之前,发生了根本性和历史性的转向,但仍处于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探索与试错阶段,国内关于如何改革开放,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西方国家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仍然存疑与犹豫,并在中国“复关”问题上设置了障碍[7]。例如,中国在简政放权、出口导向的同时,到1991年时中国的平均进口关税仍然高达40%以上,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并未有大幅度下降。

(二)开放突破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这10年里,我们抓住了世界经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主要趋势,并按照国际规则进行了外贸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统计,在此期间,中国的货物贸易规模从1992年的1 655.30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5 096.5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4.00%左右。中国的贸易逆差在1994年以后彻底扭转。这一时期,中国在世界贸易的地位也不断上升。中国出口额占全球的比重从1992年的2.30%增长至2001年的4.30%,在全球贸易的位次由1992年的第11位升至2001年的第6位。中国货物贸易的对外贸易依存由 1992年的 33.90%提升至2001年的39.50%。这期间,中国每出口增长10.00%,能够使GDP提升1个百分点[25]。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改善,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由1992年的20.00%下降到2000年的10.20%,工业制成品比重由1992年的80.00%上升到2000年的89.80%(图4)。中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欧美发达国家集中,1999年美国开始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国。

图4 1992—2001年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情况

在此阶段,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对外贸易经营主体中异军突起(图5)。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到48.70%,超过国有企业48.40%的占比。到2001年时,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也超过半壁江山,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绝对主力军。由于外商投资企业最主要的贸易方式为加工贸易,因此加工贸易方式在这一阶段迅速成长,成为中国主要的贸易形式。1993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首次超过一般贸易,达到48.23%,此后加工贸易方式超过一般贸易占比的现象一直维持到2008年,才被一般贸易方式再次超越。

图5 1992—2001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情况

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货物贸易发展快于服务贸易,这一时期的服务贸易发展明显快于货物贸易。据商务部统计,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92年的183.15亿美元增加至2000年的660.0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7.40%。尽管增速较快,但总体规模相对不大,在全球服务贸易中占比仅为2.20%。由于中国服务业本身不发达,服务贸易逆差较大,且在服务贸易项目构成中,旅游和运输服务等技术含量相对偏低的项目占据较大比重,而金融、保险、通信等增值服务新兴服务业占比较低(图6)。

图6 1992—2001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外贸领域以出口为导向的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

199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可谓是中国新一轮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起点,它首先从立法上赋予了相关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外贸经营主体自营进出口权。针对国营外贸企业,废除了外贸指令性计划,取消出口财政补贴,在完善外贸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逐步进行改造,实现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各种类型的外贸经营主体在公平环境下相互竞争。同样始于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取消了外贸企业外汇上缴任务和外汇留成,通过实现汇率并轨与汇率的大幅度贬值,进一步刺激了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另外,作为鼓励出口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也于1994年成立,开始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提供政策性信贷支持。为对接国际规则与国际市场,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出于“复关”与后来“入世”谈判的需要,中国大幅度削减了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经过若干轮进口关税削减,到2000年时加权平均关税率降至14.70%。国内通过出台各类政策,大幅度削减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等非关税壁垒。

应该说,经过这一阶段的改革,中国对外贸易领域的计划体制被进一步打破,外贸行政干预进一步减少,市场化导向逐步建立,对外贸易管理逐步向经济与法律手段的宏观调控转向。

四、深化改革,对外贸易融入全球化阶段(2001—2012年)

(一)全球化深入发展阶段

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开始全面融入多边贸易体制和世界市场。为切实履行“入世”承诺,适应WTO规则需要,中国实施了进一步清理修订外贸法律法规,大幅度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壁垒,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降低外资准入门槛等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的措施。应该说自“入世”起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入世”红利的影响,展开了一轮狂飙式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数据,中国的货物贸易在2001年突破5 00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0 00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20 000.00亿美元大关,年均增长率高达27.40%,迅速成为全球第三贸易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的服务贸易延续了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增长态势,其世界地位显著提升,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排名由2001年的世界第12名上升至2007年的第7名,进口总额排名由第10名上升至第5名。但服务贸易逆差问题、旅游和运输服务项目占较大比重问题仍然存在,未得到根本改善(图7)。

图7 2001—2007年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情况

在这期间,货物贸易结构不断优化,除传统的机电产品出口外,资本密集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开始走上对外贸易的舞台,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一个显著标志是,2003年中国的资本密集型出口产品占全部出口产品比重达到47.30%,首次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均首次突破1 000.00亿美元。贸易的主体仍由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但民营企业所占的比重也在迅速增长,2006年民营企业的出口额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开始成为外贸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外贸政策来看,“入世”意味着中国开始全面融入世界市场和多边贸易体制,中国的对外贸易开始进入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市场[26]。这一时期,中国进一步修订与完善了外贸管理体制,根据“入世”承诺,中国在“入世”后的前3年内先后废除、清理、修订了包括《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专利法》《商标法》等在内的多项法律法规,以契合WTO规则,贸易政策进一步公开透明。其中,在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将原先的外贸经营权审批制修改为备案登记制,针对所有企业和自然人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仅保留对少数重点商品实行国营贸易,外贸干预进一步减少,贸易自由化进一步推进。

在履行“入世”承诺方面,2001—2007年间,中国的进口平均关税已从15.90%降至9.90%,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各类关税减让的“入世”承诺也全部履行完毕。在非关税壁垒方面,2005年起除涉及环境保护和生命安全等方面的进口限制外,取消了包括进口配额、进口许可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在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2006年中国基本取消了在金融、保险、电信等部门的地域限制、股权比例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的门槛。其开放的程度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二)调整与转型阶段

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极大冲击,世界贸易发生剧烈波动,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00%。面对外部需求的急剧萎缩,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在2009年经历了前所未有困难,出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13.90%的负增长,长期以来依靠对外贸易拉动经济的脆弱性暴露无疑。为应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立即制定了“稳外需、保市场、保份额”的外贸措施。通过出口激励措施稳定与扩大出口,采取包括调高出口退税率、取消或降低化肥、钢铁、农产品等商品的出口税,加大出口信贷力度、清理出口环节的收费、通关便利化等一系列举措以期保市场和保份额。与此同时,也采取了取消部分商品临时优惠关税率的临时进口保护措施,以减轻进口压力。

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逐步回稳,中国的对外贸易得以较快恢复。从2009年下半年起,中国的进出口降幅逐渐收窄并在年底企稳增长。尽管这一年中国出口贸易额同比下降了16.00%,但中国的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比2008年提高了0.70个百分点,升至9.60%,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10年即出现恢复性增长,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4.70%,达到29 727.60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在随后的3年时间里持续保持第一出口国和第二进口国的地位。但较之于危机之前年均27.40%的高速增长率,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趋于平稳。较之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在2008—2012年平均增长率为 12.50%,延续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服务贸易逆差有所增大(图8)。

图8 2008—2012年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情况

这一期间,尽管贸易增速放缓,但贸易结构进一步改善,体现在机电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继续占据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在进出口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一般贸易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并在2011年正式超过加工贸易,这意味着中国贸易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对外贸易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上,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达成,2011年,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五、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增长阶段(2013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2013年中国开启了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进入深刻变革和全面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商务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都明确将推动贸易强国进程列为对外贸易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中国的对外贸易由此进入了高质量增长阶段。

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以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时期中国进入了对外贸易的低速增长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由2013年的41 589.93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46 470.63亿美元,年均增速2.93%(图9)。但即便如此,2013年中国仍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16万亿美元。此后除了在2016年中国以204.00亿美元之差被美国反超之外,中国始终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并逐步得到巩固。到202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4.65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提升至13.10%,创下历史新高。

图9 2013—2020年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情况

相对于货物贸易的低速增长,中国的服务贸易表现则好很多。据商务部统计,从2013年起,中国的服务贸易除了2020年因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特殊的情况出现了-15.70%负增长外,其他年份的增长率均高于货物贸易。在2014年,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6 520.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同样,在随后的连续7年里一直位居全球第二位。到202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6 617.20亿美元,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份额为6.80%(图10)。

图10 2013—2020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在出口产品的结构上,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由2012年的6 011.63亿美元上升到2020年的7 767.00亿美元,占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到29.98%。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地位更为突出,从2015年开始,民营企业出口首次超过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外贸出口的最大主体。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由2013年的33.30%升至2020年的46.60%,第一大外贸主体地位更加巩固。而外资企业的进出口占比则此消彼长,到2020年占比下降到38.70%。在贸易方式上,国内产业链长、增值率较高的一般贸易占比提升至2020年的59.90%,而加工贸易占比下降至2020年的23.80%。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的格局全面形成。

总的来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已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低速增长,由规模扩张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增长,除了贸易规模的增长外,更多地体现在以技术、质量、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的逐步提升。对外贸易中逐步放弃了依托劳动力优势的国际加工装配环节,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供应中间投入品的能力持续增加,向价值链的中高端不断迈进,体现了中国商品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不断攀升。

六、经验启示

党的百年来对外贸易发展实践,是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不断冲破封锁与重围的过程,是不断解放思想、开放进取、与时俱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一)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对外贸易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

回顾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从土地革命年代设立对外贸易总局到成立香港华润公司;从新中国初期“一边倒”,从苏联引进“156项工程”到1957年开始举办广交会;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从“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到建设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我们的外贸事业起步于革命的烽火硝烟,在不断的突破封锁中前行。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方向大势,从经济全球化的旁观者、追随者转变为引领者和建设者。在对外开放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历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发展权益。在加入“WTO”的谈判中,谈判过程艰辛困难,签约机会稍纵即逝,我们党敢于担当作为,果断决策,迈出对外开放至为关键的重要一步。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当改革行进到“深水区”和“无人区”,唯有坚持党的领导,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吹浪打之下把好节奏,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才能避免偏航、触礁,才能不惧风险挑战,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推动改革开放行稳而致远[27]。所以说,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最重要的优势,是中国对外贸易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

(二)坚持独立自主与实事求是,是我们外贸事业取得不断成功的关键

在党的百年对外贸易征程中,独立自主与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外贸事业取得不断成功的关键。在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学会因地制宜地通过根据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贸易,以获取苏区的紧缺物资。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应对敌伪的封锁与禁运,实事求是地采取了贸易管制的方法以获取宝贵的物质资源。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各解放区均设有专营贸易的公司从事物资交换。总之,在革命战争年代,尽管每一时期情况各异,差别较大,但基本方针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以不断求变的贸易方式来支援革命战争。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为实现国家独立自主,我们党审时度势地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对外贸易领域建立了集中经营、统一管理的外贸管理体制,着力发展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改革开放的进程,有步骤、有计划、自主可控地对外贸体制进行改革。在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动融入与拥抱世界经济,国际贸易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018年3月开始的中美贸易摩擦,我们党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认清中美贸易摩擦的核心本质,通过谨慎分析与大胆应对,另辟蹊径,果断利用与东盟的贸易关系作为抓手,通过大力落实“一带一路”建设,与东盟构建RCEP,成立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贸易集团,有效地破解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产生的负面影响。2020年,东盟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摩擦至今已有3年多时间,从2018年至今,只有2019年对美出口下降,2020年中国重回对美贸易第一伙伴的地位,对美贸易顺差达3 169.00亿美元。2021年1—9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22.60%,进口同比增长32.60%。这几乎可以宣告美国通过提高关税发动的贸易摩擦完全失败。

(三)党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通过对外贸易全面提升人民福利水平,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思想,也是我们党对外贸易事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发展出口贸易,有力地提升了就业水平,提高了居民劳动者的收入,增加了财政收入。据商务部统计,中国通过对外贸易能够直接或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高达1.80亿,相当于全国每4个就业人口中就有1个从事着外贸或与外贸相关的工作[28]。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中国在进出口环节上的税收累计贡献了约11.00%左右的财政总收入。

对外贸易的发展会通过技术溢出、竞争效应、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作用,有效地降低商品成本,提升商品质量、丰富商品种类,缩小各个行业与地区间差距,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使得人民群众可以充分享受到经贸增长带来的成果。2018年起,为进一步满足国内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中国在上海举办进口博览会,大力发展进口贸易,使得国内消费者拥有了选择更多商品和服务的权利,进口商品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推动了消费结构升级,提升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四)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对外贸易事业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因此更加深知封闭终将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政党。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立足自我、平等互利的原则,坚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等典型的对外开放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在实践上,主要体现为通过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经济特区、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以经济特区为窗口,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在贸易上实行“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战略。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大幅度下调关税水平、削减非关税壁垒,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到2013年中国货物贸易规模跃居全球第一。可以说,加入WTO生动地阐释了对外开放的巨大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战略全局,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创新,认为开放是走向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更加注重贸易质量提升,实行高水平、全方位开放政策,将开放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面对当前逆全球化、保护主义抬头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仍在反复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成功经验,也是给世界的郑重承诺。

七、结语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尽管各个时期的国内外形势、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具体的贸易政策也各有差异,但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与实事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贸易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等原则与经验,始终是连贯且统一的,始终是我们党的对外贸易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站在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逆全球化趋势已然形成,国际贸易多边体制与规则面临重构,中国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也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越是面临关键时刻,越是需要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高水平国际规则,由市场开放、要素开放转向高标准的制度开放。在自贸试验区内实施更大程度简政放权,制度创新与优化营商环境,发挥深化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坚定维护多边体制权威性,共同推进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积极参与国际经贸新规则谈判。基于此,我们相信,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必将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2021年第二季度贸易风险报告
贸易生命力
紧张局势凸显全球贸易重要性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中美贸易磋商再起波澜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美今日重开贸易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