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浅表器官肿瘤诊所中临床应用*
2021-03-16成婷曾南萍黄玲刘立江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超声科江西萍乡337000
成婷,曾南萍,黄玲,刘立江(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超声科,江西 萍乡 337000)
浅表器官主要指身体表面或皮下较浅的器官,如眼睛、乳腺、甲状腺以及皮下组织等,浅表器官肿瘤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上述器官上、距体表<3.0cm的肿物组织,最具有代表性的浅表器官肿瘤为恶性肿瘤浅表淋巴结[1]。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检查技术在浅表器官肿瘤的临床检查中也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临床浅表器官肿瘤的检查主要依靠传统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或对比增强超声造影检查。上述各类超声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均存在不同的劣势:传统超声检查可对浅表肿瘤的外观(包括大小、形态、边界等)进行较为准确的诊断,但无法对肿瘤内部进行更深入性的检查,且由于其自身局限性无法较为完整的显示出血流状况[2],从而无法对后续治疗和预后状况提供更为有益的帮助。CDFI是目前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查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仅对直径在0.2mm以上且流速相对较高的血管具有检测效用,对于无法达到上述要求的病灶往往不够敏锐[3],因此,如何提升浅表器官肿瘤的临床诊断精准度就成为了临床诊断中极为关键的问题。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测微血管技术,可以显示出病灶内小血管及低速血流,对于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疾病可以在相对较早的阶段诊断出来。目前SMI广泛应用于肝脏、肾脏、膀胱、甲状腺、乳腺等脏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移植器官术前、术后的评估等诸多方面。目前二维超声结合CDF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浅表器官肿瘤的诊断,但将二维超声、CDFI及SMI联合检查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SMI在浅表器官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深入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并行超声检查的浅表器官肿瘤患者50例,其中男11例、女39例;年龄32~57(44.93±8.66)岁。在行常规二维超声及CDFI检查的基础上使用SMI行进一步诊断。纳入标准:超声检查为浅表器官肿瘤[4];临床资料完整;均行二维超声、CDFI、SMI检查;均进行病理活检。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肺等重要器官疾病者;合并非浅表器官恶性肿瘤者;妊娠者。
1.2 方法 使患者呈仰卧位并将需行超声检查的部位充分裸露,采用TOSHIBA APLI0 500超声诊断仪,使用5~14Mz高频探头,进行二维超声、CDFI、SMI)检查。探头不施压,对病灶进行多方位扫查,记录病灶大小,深度、形态、回声、边界、周围及自身血流情况。SMI检查时血流速度标尺范围调整为1.0~2.0cm/s。进一步采用Adeler分级即根据血管数量,按其丰富程度从0级连级递增至Ⅲ级。0级表示无血流;I级表示少量血流,可见1~2个点状或细棒状肿瘤血管;Ⅱ级表示中量血流,可见3~4个血管或1个较长血管穿入病灶,其长度可接近或超过肿块半径;Ⅲ级表示多量血流,可见至少5个以上点状血管或2个较长血管。以上检查均由同1名超声诊断医师完成,后由2名高年资医师对浅表器官病灶的特征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不同检查浅表器官肿瘤检出状况,主要包括乳腺疾病、腮腺肿瘤及甲状腺疾病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以病理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将不同检查方式的结果进行同项对比发现,二维超声+CDFI+SMI检查精准度较常规超声+CDFI检查有明差异(P<0.05),二维超声+CDFI+SMI检查与病理活检所得结果最为相近。见附表。
附表 不同检查检验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
3 讨论
浅表器官肿瘤在临床中需通过有效诊断来提升诊断精准度,并以此对后续治疗与预后进行保障[5]。通过超声检查能有效确定浅表器官肿瘤的位置、形态及大小,但不同的检查方式所得结果也各不相同。
超声应用于浅表器官肿瘤诊断中时,能采集不同切面的声像图,对病灶多角度观察,为病情分析提供科学可性依据,但传统超声检查无法提供肿块内部代谢、功能等方面信息,无法为浅表器官肿块鉴别诊断提供全面参考[6]。而CDFI以红细胞运动速度为基础,使用彩色图像显示出血流情况,主要检测病灶内血流分布、方向及流速,反映血流特征,实现伪彩色血流信号编码显示血液流动,但该检查方式不能区分运动伪影和实际的血流信号,为了更好地显示血流信号,需使用滤波器消除组织运动产生的伪影,但该过程易导致低速血流信息丢失[7]。因此,二维超声及CDFI检查诊断浅表肿瘤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SMI技术是以彩色多普勒为基础延伸发展形成的高分辨率血流成像技术,该技术是通过智能化测量和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对血流和组织运动所产生出的干扰因素进行进一步区分,通过抑制背景信号来增强血流信号,侧重血流显示,并通过杂波抑制提取血流信号,进而探测到小血管和低流速的血管,从中提取真正的血流信息[8]。因此,相较于传统的二维超声和CDFI而言具有更高的精准度和准确性,通过SMI技术能对微小血管及流速相对更低的血流进行更为精准的检测,并能对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疾病进行尽早分析,临床中将该技术应用到各类浅表器官疾病的检测之中[9]。SMI使用多维过滤器消除杂波产生的运动伪影,并保留低流量血流信号,因此SMI可以显示病灶内的极低速血流信号。与目前常用的二维超声及CDFI联合应用对于浅表肿瘤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同时SMI无需使用对比剂,在安全性、医疗支出及操作性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研究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常规二维超声、CDFI及SMI三种检查方式的精准率进行分析发现:常规二维超声+CDFI检查精准度为80.00%(40/50);而联合SMI的精准度为96.00%(48/50)。常规二维超声+CDFI和SMI检查结果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浅表器官肿瘤的临床诊断中,SMI具有较高的精准度与精确性,能尽可能降低疾病误诊误判的状况,为后续治疗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