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美论”的《当你老了》汉译对比研究

2021-03-16张若贤

大众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叶芝原诗译文

张若贤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一、成诗背景

《当你老了》是威廉·巴特勒·叶芝于1893年创作的,献给友人茅德·冈热烈而真挚的爱情诗篇。叶芝在二十三岁那年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并对她一见钟情。茅德·冈不仅美貌非凡,而且具有坚毅的品格与崇高的精神。她在感受到爱尔兰人民受到英裔欺压的悲惨现状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投身到爱尔兰独立运动中来。尽管茅德·冈曾多次拒绝叶芝的追求,但叶芝对她的爱慕终生不渝。基于这种求而不得的痛苦,叶芝创作出许多向茅德·冈表达情意的诗歌。

二、诗歌翻译原则及“三美”论

诗在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都被认为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它有着区别于其他语言表现形式的鲜明特征。首先,诗歌追求音韵的和谐,在格式、韵律、节奏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其次,诗歌是思想情感的载体。它以最简洁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同时,诗歌的语言又是含蓄隽永的,诗人有时会借助意象寄托微妙的情感,这点便需要读者仔细体会。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思想、文化互通互鉴的重要媒介。而诗歌翻译尤其需要扎实的翻译功底、文学功底和一定的技巧。翻译时首先应该追求原诗的高度还原,坚持“一切从原作者的角度出发”这一原则,充分了解其创作背景、写作目的等等,把握住最真实的思想情感。其次,翻译的语言应简洁凝练,因为这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显著特点。在形式上也应尽量贴近原诗。另外,诗歌的意境美也非常关键。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如何营造符合原诗的意境是译者斟酌词句时的需要仔细考虑的。

我国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论,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理论和指导原则。许渊冲先生以前人的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不断运用磨炼,再另加以发展总结。在译诗时,求真是低标准,求美才是高标准。翻译要求真,诗词要求美。译诗如能既真又美,那自然再好没有,如果二者不能兼得,那就只好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三美齐全则堪称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但若不能兼顾,应将“意美”置于首位,“音美” 次之,“形美”再次之。本文将基于“三美”原则,对比分析《当你老了》三种中文译本,分别来自袁可嘉、飞白、周英雄三位译者。

(一)意美方面

“意美指诗歌语言中传达的含义和意境,重视意美再现是英语诗歌翻译的要点。许渊冲先生认为,再现原文意境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因为翻译的首要任务便是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达到语义对等。应该把重点放在原文内容上,力求使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

第一诗节是作者想象已经年老的恋人在火炉旁读诗的场景。“full of sleep指人进入深层睡眠”。“full”的意思是“完全的、满的”,此处是描述入睡程度之深。因此袁译“睡思昏沉”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诗的情景,而飞译“睡意朦胧”和周译“昏倦欲睡”程度不够,词汇对等性稍逊一筹。关于“read”一词的翻译,笔者认为飞译“吟诵”最佳,周译“阅读”次之,袁译“读”再次之。虽然“read”的本意就是读,但直译未免略显生硬,缺少了一些韵味。“吟诵”一词就相对典雅,富于意境美。由于中文以双音节词为主,翻译为双音节词更加贴合中文的特点和韵律。“下文shadows一词,实指瞳仁中反映的外物影像。”诗人借此表现对方眼睛的湿润清澈,传递出浓浓情意,此处并非指眼部的影子。“爱人的双眸”作为爱情诗中的常见意象,多以眼眸的澄澈代指人物的美好形象。因此上述译文中分别使用的“阴影”“晕影”“阴郁”都不是十分准确,甚至“阴郁”一词有悖于作者的真实意图。另一位译者傅浩译成“眼波中倒影深深”,表意准确,语言也比较优美。

第二诗节将其他追求者爱慕外表与诗人爱慕灵魂进行对比,突出诗人的一片赤诚之心。“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三位译者的处理各有不同。袁译“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是一种非常经典的翻译方式。它非常契合原文的顺序,几乎做到了一一对应,但又丝毫不显生硬,读起来韵味十足,十分符合“意美”的标准。飞译“多少人真情假意,爱过你的美丽,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将原文顺序做了调整,两个“爱过”连用使感情更为浓烈。而周译将“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翻译成“你的风采”,采取意译的方式,所承载的信息不如原文饱满。其中“beauty”一词,袁和飞白都译成“美丽”,周译成“美貌”,此处笔者认为周译最佳。因为“beauty”一词是要与后面“the pilgrim Soul”进行对比。前者描摹外在,后者描摹内在。“美貌”点明了外表之美,与原诗更加贴切。

第三诗节描绘一种虚拟的意境,爱情隐匿于高山和群星之中,留给读者无限遐想。其中“bending down”是动名词形态,从语法层面看,表示状态,而非动作。只有飞白译“佝偻着”译出状态,更忠实于原文。但“佝偻”带有老态龙钟的意味,意境上较为欠缺。对于“how Love fled”的翻译,周译“爱情溜走了”是唯一具有动态性的翻译方式,让人眼前一亮。迎合了下文“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并且营造了相对轻松的氛围。袁译“爱情的消逝”和飞译“逝去的爱”在句中充当名词性成分,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更契合整首诗的氛围。这两种译法各具特色。

(二)音美方面

诗歌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音美包括诗歌的韵律、节奏等。许渊冲先生认为,“诗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音美能够给读者以听觉快乐感和满足感,倘若译诗舍弃韵律,则原诗风格意趣尽失。”本诗的英文原文包含三个诗节,每个诗节共有四行。每个诗节都以抱韵的形式押韵,可以记作 abba, cddc, effe。用韵十分整齐,给人以庄重之感,非常契合爱情主题。节奏上采用英语诗歌常用的抑扬五音步格,即每行五个音部,每音部包含两个音节,前轻后重。英语诗歌一般为音步体,利用轻重音的周期性运动形成节奏,不管语义边界。而汉语诗歌一般为音顿体,利用顿挫形成节奏,划分的节奏点与语义边界相吻合。基于两种语言的不同,有些译者主张在英译汉时“以顿代步”,即用汉语诗歌格律代替英语诗歌格律,这样更符合译文的语言习惯。

《当你老了》三个译本中,袁译高度还原了原诗的音韵和节奏特点。除了第一诗节首尾两句“沉”和“影”没有押韵以外,第二诗节均押十三韵辙中的“人辰辙”,其余诗句均采用抱韵形式。在节奏方面,袁译巧妙地运用了“以顿代步”的方法,将英文的五音步替换中文的五音顿,读起来朗朗上口。飞译也注意了押韵,基本保留了原诗的韵式。但在节奏方面变化较大,每句四音步、五音步、六音步不等。周译在音韵节奏方面均与原诗出入较大。没有刻意押韵,诗歌的韵律感稍欠。节奏也更加多变,每句从三音步至六音步不等。

(三)形美方面

“形美即诗歌的外在形式带来的视觉美感,包括诗句的行数和长短排列。”原诗的格式较为整齐,分为三个诗节,每节四行,共十二行。每行词数近似,分别为10,9,9,9;8,9,9,8;7,7,6,9。袁译和飞白译保留了这些特点,形式整齐。周译的形式最为自由,将原有的三诗节合并成两个,每行的音顿数和字数都相差较大。因为周译多处采用意译的方式,没有将原文的每个元素充分体现在译文中,例如将“moments of glad grace”译为“风采”二字,含义有所省略。还有,将原诗第一诗节第三、四行的成分颠倒,即原诗第三行“the soft look”所对应的“柔情”置于第四行,原诗第四行“Your eyes had once”所对应的“你眼神中一度”置于第三行,造成了这两行字数的不均衡,“形美”略有缺失。

“许渊冲先生认为,要尽量再现形美,让译文的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修辞手段与原文一致,不能随意合并或分拆诗行。”虽然“形美”是“三美论”中最后考虑的内容,但它也体现出尽量忠于原文的诗歌翻译原则,也有自身的价值。在“意美”“音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形美”的优势,对译者的文学功底、翻译技巧都是极大的考验。

三、总体评价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三种译本既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诗歌翻译关乎两种语言的音韵、句法,甚至包含着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翻译时必然要有所取舍。如何将诗歌翻译做到尽善尽美,做到对原文的高度还原,仍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究的问题。在诗歌翻译时,既要关注整体,也要把握细节。从整体看,译文追求外在形式的和谐,以及翻译的准确性、完整性;而从细节处看,某个词的意境是否翻译到位,原作者的某些微妙的情感是否表达到位,都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

笔者归纳出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几个要点。首先,要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当你老了》一诗是叶芝献给求而不得的爱人的,作者爱慕她的原因一部分是源于她投身爱尔兰民族革命事业的勇敢坚毅,因此在翻译“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时就要有所斟酌,袁译“朝圣者的灵魂”把握得很准确,周译“不羁的性格”便有些格格不入。其次,诗歌翻译最重要的是对原作 的高度还原,包括思想、情感、意境等多个方面。在翻译时,应尽量在选词、节奏、格式等方面贴合原作。总体来看,袁译在这个方面更胜一筹。另外还应注意原文及译文两种语言间的差异,译文应符合该语言的语用习惯,从整体和细节两个维度去把握。

四、结语

我国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作为诗歌翻译界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非常具有权威性。多位译者也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实践、运用。本文在“三美论”的基础上,对比赏析袁可嘉、飞白、周英雄三位译者对于叶芝诗歌《当你老了》的不同译本,发现它们各有千秋。翻译本身没有孰对孰错,不同的翻译方式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诗歌翻译领域有待后人继续深入研究,开拓创新。

猜你喜欢

叶芝原诗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峨眉山月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弟子规
感谢女神的不嫁之恩
弟子规
在爱尔兰,追寻叶芝的英魂
我是骑者 策马向爱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