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的构建

2021-03-16王蕊荣毅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

王蕊 荣毅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德育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贯穿于大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德育的本质属性是相同的,但德育的要求和层次却有明显的差异。从接受德育到发现、体验、建构的基本转变。因此,构建完整的德育模式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主体。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总称。德育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德育本质属性是相同的,但在规范、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和要求。笔者认为,道德教育是引导人们走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其本质在于锻造个性,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使学生自由、和谐、文明、创造性地生活,为他们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1.德育教育概述

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向学生传达积极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根据教育模式,德育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种。根据教育大纲的规定,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体系中明确,直接安排思想道德课教学,属于直接德育。间接德育是指在语文、数学学科中,思想道德观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对于日常学习和生活,学生所接触的校园环境、课程设置和校园活动也包括德育。即使没有任何细节,但可能会触动学生的心灵,达到微妙的德育效果,即间接德育。

2.大中小学的德育教育重要性

德育是大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与各学科的特点有关。各门课程教材的编写,都是由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编写的。经过仔细筛选和精心编写,各学科的教材才能编制出来。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外,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也非常重要。同时,各学科的教学活动都伴随着道德意义。课程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桥梁,是信息渠道和情感传递的纽带。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师生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受到交往情感体验的影响和改变。因此,在每个阶段,德育都有利于学生道德思想的培养。

3.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的构建

3.1小学阶段:通过情感教育接受道德,培育好孩子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情感教育,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对自身、环境和相互关系的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小学生正处于情感波动较大的时期,情感素质和能力的形成,尤其是社会情感,并不是自然形成的。他们有自己的基础和来源。比如,道德感的基础和源泉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体验,理性感的基础和源泉是儿童天生的好奇心,美感的基础和源泉是秩序感和艺术本能。然而,这些基础非常软弱。一点力量就能摧毁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帮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二,帮助学生发泄不良情绪体验。第三,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小学阶段,学校可以创造德育情感教育情境,开设专项活动课程,将德育情感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使教师有目的、系统地对学生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促进学生情绪的转变,引导新道德情绪的形成,在特定的领域方向上消除原有不良情绪的问题,培养好孩子。

3.2中学阶段:通过体验教育领悟道德,培养好公民

德育经验对于转变德育观念,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第一,经验有助于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单一的社会取向转变为社会取向与个体取向的统一。第二,经验有助于道德教育的核心由提高道德理性转变为道德情感的培养。第三,经验有助于德育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在中学阶段,教师应通过生活体验、情感体验、认知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和自然世界,对学生的学习、交流、生活方式和各种生活情境作出具体指导,让体验者能够感受书本难以感受到的世界新鲜的喜悦,从而实现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质性提升,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3.3大学阶段:通过践履内化构建道德,锤炼好角色

践履其涵义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不取决于他懂得多少道德知识,而取决于他是否能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真诚地践行道德知识。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实践是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道德规律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依据。从整个社会道德的角度看,道德实践是道德自觉的基础,是道德发展的直接动力。从个人道德素质的角度看,道德实践的作用表现在:它是道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提高的动力,是道德评价的基础。社会实践对人类道德的形成和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人类道德形成和完善的根本途径。人们正是通过社会实践,积极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最终使自己的道德品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道德功能。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通过激活和激发,发掘和发扬人的潜能中积极的、美好的、建设性的因素,引导学生建构美好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内心对正义和光明的向往,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4.结语

综上所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道德教育是以行动、知识和行动三个角度为基础的。在教育环境中,学校人受到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影响。教育者习惯于把德育的內容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塑造成符合德育目标的学校角色。社会人是按照基本规范和标准,实现特定社会目标和期望的社会角色。在德育的实际操作中,学校人与社会人的培养是完全脱节的。学校人的德育主要是评价学生,社会人的德育主要是评价公民。两者应当统一。然而,在德育实践中,学校更注重培养好学生而不是好公民。因此,笔者希望从小学、中学、大学的角度,形成三个阶段的德育整合,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充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传忠.论德育教育的和谐衔接[J].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20,(4)19-22.

[2]李立伟,将德育进行到底[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20,(2)30-33.

3747501908264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
MOOC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应用研究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试论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
基于 SYB培训理念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改的探索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探析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