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2021-03-16陈运香赵扬
陈运香 赵扬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国际化办学的方式之一,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本研究以河南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践为例,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培养模式存在的外语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契合、专业课程引进的学习两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中外合作办学
随着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高校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与国外优秀高校合作,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外语+”国际化专业人才,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初心。如何坚守初心,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平台优势,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重点和焦点。笔者以河南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践为例,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河南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实际,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途径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中外合作办学对“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有何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三条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明确界定: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鉴于人才培养考虑,国家鼓励合作办学的专业,一般都是合作双方强势专业,从学科的基础、师资、资源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专业优势。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前景、就业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学生在接触、了解外国优秀的院校和专业后,可以选择到国外合作院校继续深造。第二,培养模式优势。双方基于相互专业优势和学科特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使培养模式更加优化。第三,课程优势。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三分之一引进外方课程或者共同开发新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优质课程资源。第四,师资优势。双方均选派优秀的教师为学生授课,学生可以体验中外双方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二)如何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实现“外语+”与国际化培养的有机统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高校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中外合作办学是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外合作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二是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换言之,中外合作办学的重点是“外语+”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即培养基于专业化人才需要的多样化语言知识和技能,以达到熟练运用外语、胜任中外沟通任务的国际化标准的专业人才。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既不同又相互联系。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中外合作办学中“外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途径,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践案例三种方法开展了研究。问卷调查共有8个问题,主要对“外语+”国际化人才培養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访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了解;实践案例以河南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为例,探索“外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途径。
二、现状分析与讨论
(一)中外合作办学“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河南师范大学共有4个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1个河南省教育厅中外本科合作课程项目,在校生1800余人。为进一步了解中外合作办学在“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笔者选取了5个专业的1000名学生,主要从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施成效、外语学习、专业引进课程的掌握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实施成效上,学生整体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满意度比较高,回答“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68%,79%的学生认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与普通专业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在外语学习上,92%的学生认为中外合作办学中外语对专业学习的作用“非常重要”“重要”。虽然被调查学生充分意识到了外语对促进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学习时间的投入上存在显著差异。针对“你平均每周学习英语大约多少时间?”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的学生平均每周花费1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学习英语,50%的学生平均每周用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时间在8个小时左右,38%的学生每周只用4个小时。为了解学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看法,设计了“你对学校外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如何评价?”这一问题,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学生高达96%,这足以证明学生对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比较满意的。为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外语能力,高校除了要增加外语课程的数量,还要运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开展外语培训、专题交流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引进课程学习方面的调查中,学生认为影响专业引进课程的最大难点是“外语障碍”,在4个影响因素中占58%,这反映了学生的外语能力对其专业引进课程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同时,笔者对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意愿和影响学生参加此类活动的因素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影响学生参与交流活动的因素中,不考虑交流活动费用,外语水平是影响学生参与交流活动的主要因素。
(二)中外合作办学“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河南师范大学目前正在运行的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外语能力和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并举培养问题。
1.外语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契合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所以外语课程设置无论从数量还是种类来说,都多于非合作办学专业。尽管如此,中外合作办学对外语能力的培训还是游离于专业知识之外,主要表现为:第一,外语与专业泾渭分明。教师的学科缺乏交叉,教学之间没有关联。第二,学生重专业学习、轻外语训练。虽然外语是必修课程,但是学生平时在外语学习方面花费的时间远远少于专业课程,在考试时也多是突击学习,基础知识不扎实。第三,外语教学与专业契合度低。许多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不强,缺乏积极主动性,主要原因在于中外合作办学中外语教学的主导模式侧重于语言知识讲授,忽视学生外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外语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对接,未能将教学内容与语言实际相结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培养不够。久而久之,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受限,无法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外语沟通,无法运用外语解决专业实际问题。
2.专业引进课程的学习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引进数量要求不低于专业核心课程总数的三分之·,这为学生学习专业引进课程带来了挑战。首先,外语是学习和吸收引进课程的基础和保障,不仅需要有熟练的外语听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听懂教学内容、参与教学、与教师沟通交流,而且需要有扎实的外语读写能力。然而,中外合作办学下的学生普遍对外语的掌握较为薄弱,为其学习专业引进课程带来了难度,影响了对课程“原汁原味”的吸收和掌握。其次,由于专业引进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与我国专业课程存在差异,缺少本土化,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学习成效不佳。
三、中外合作办学“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为高校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笔者以河南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为例,对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尝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探索构建高校“外语+”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制订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上。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不是两个过程,而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国际化的本土化是封闭的,而没有本土化的国际化也无法落到实处。简而言之,国际化是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基础,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土化是人才培养的根基,国际化的发展要以本土化为轴心。
河南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秉持“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的培养主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强调国际化和本土化相融合的培养目标。为实现专业国际化,在外方课程引进数量、外方专业核心课程引进数量、外方教师对核心课程的授课门数和时数等方面均不少于三分之一。本土化主要体现在双方专业课程共建、引进课程教学内容调整、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三个方面。一是双方在建设专业课程时,既要突显国际特色,又要兼顾学校专业特点。国际化的特色只有通过本土化的过程才能体现出来,只有实现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才能有效实现课程共建过程中的优势互补。二是对于引进的专业核心课程,并非一味地奉行“拿来主义”,而是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和差异,经过双方沟通协商,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三是在培养方案中,关于“两课”、通识课程、部分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要坚持本土化原则,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二)完善外语课程建设内容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外语能力直接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外语教学的“量”与“质”是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河南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设置的外语课程无论是门数还是课程类别都比普通專业高一倍。此外,学校加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外语培训输入力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免费提供课余和周末的外语强化课程、周末外语培训、外语晨读等,定期组织外语角、外语演讲赛、外语剧表演、主题日交流活动等外语交流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外语运用能力。
(三)创新“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
一是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联合国外高水平大学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签署国际化人才专项培养项目。二是“双校园”培养模式探索。借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双校园”培养模式,借助目前学校现有的中法、中美和中俄项目,实施“双校园”培养模式,积极打造文化夏令营、联合培养师资,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三是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实践。引进合作高校优秀课程资源,合作开发与国际接轨的项目课程、编写教材、开展联合教学,改革课程教学体系,促进教育理念国际化。
基于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调查与分析,笔者就高校“外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第一,明确人才培养需求。通过调查国际化人才培养背景下大学生外语学习需求,综合分析高质量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从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角度,调查大学通识英语基础课程群建设需求。第二,建构外语与专业融合式课程体系。基于现有人才培养经验,建构基于“外语+专业”理念教学模式,将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一体。第三,加强中方本土优秀师资队伍建设。中外合作办学师资的教学理念和专业视野均应该高于非合作办学的师资,尤其应该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能够确保“外语+专业”融合式的课程教学。师资建设可以通过师资储备、教师境外研修等方式,加强引进和培育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所需优秀师资。第四,建设系列优质平台。提炼现有人才培养优势和国际化办学特色,在现有人才培养平台的基础上,继续采取合作办学、学生交流、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等措施,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海外社会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华长慧,孙珂.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研究: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
[3]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与高等教育改革[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
[4]王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兼评《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5).
[5]庄莉,房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6]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千问题的意见[EB/OL].(2010-06-10).http://www.moe.gov.cn/s78/A20/s7068/201006/t20100610_89021.html.
责编:桃子
371350190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