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2021-03-15宋吉昌李明明许洪亮

锦绣·中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运河融合发展旅游

宋吉昌 李明明 许洪亮

摘要:大运河在沧州境内绵延253公里,占运河全长的七分之一强,沧州也是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北方地区贯穿中心城区的唯一城市、重要的运河节点城市。本文以大运河的文旅融合为研究对象,介绍近年来沧州市在大运河保护与发展方面的工作,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为今后沧州市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一、沧州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坚持“还运河与人民”的理念,以打造“大运河文化重要承载地、城市生态休闲走廊、城市重要标志”为目标,全面开创沧州“运河时代”。成立了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专职行政部门—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编制了《沧州城市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思路》;启动实施了“文物保护、拆迁拆违、垃圾清理、河道清淤、生态修复”五大工程,在中心城区打造了占地1200亩的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以旅发大会为契机,谋划实施了沧州旧城(铁狮子)景区、吴桥杂技大世界、东光铁佛寺等20多个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提升,打造了“千年杂技梦、百里运河图”的旅游线路,让运河千年古韵焕发出新风采。市委九届八次全会更是把“坚持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牵引,提升城乡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新型城镇化再上新水平”写入了全会决议。可以说,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为我市大运河开启了千年传承与转变。

二、沧州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全面审视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对标其他运河沿线城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与中央《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结合上还应进一步加强,在国土空间规划,各类文物本体及环境保护和管控,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二是运河遗产保护和文化带建设的制度机制尚不完善,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统筹,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还未形成整体合力。

三是对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丰富内涵以及运河文化多元价值体系研究阐发不足、挖掘不够,文化旅游资源散、小、弱,大部分是有说头、没看头,规模档次不高,不能突显沧州特色的“运河精神”。

四是沧州境内253公里运河沿线,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依然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运河综合效益的发挥,不利于形成完整的大运河旅游线路和产业体系。

五是大运河文化挖掘和利用力度不足。现有的旅游产品多停留在单纯的观光餐宿方面,和运河沿线的兄弟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相比,文化挖掘深度远远不足,在文旅融合方面仍有一定差距,运河文化带的市场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进一步推进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对接顶层设计,彰显沧州特色,提升“运河规划”。建议对《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中心城区“1+2+N”规划体系及6个全域性规划进行完善提升,进一步对接中央和省有关规划。特别是在规划细节上,要充分考虑到运河从中心城区穿城而过的实际,与我市《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深度对接,使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市区规划有机衔接,彰显沧州特色,在运河重要节点,建设标志性文化景观,打造沧州大运河文化标志。

(二)加快制度建设,完善政策法规,保护“运河资源”。目前,大运河及其文化保护缺少法律支持,出现了保护意识淡薄、部分重要遗产点生态环境差等问题。建议加快制定关于运河生态环境、文化遗址、水系管护、历史风貌保护等方面的地方法规,把运河沿线资源的保护、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大运河长效保护机制。同时,强化制度创新,围绕急需人才的培育引进、运河文物及非遗保护等方面,出台激励政策,更好地保护运河文化资源。

(三)立足精神价值,挖掘运河内涵,讲好“运河故事”。建议进一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在做好各类遗产整体性、抢救性、预防性保护的基础上,从精神价值层面入手,挖掘运河历史上在推动南北融合、东西交汇、中外交流过程中逐步凝练、升华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提炼出符合沧州实际、具有沧州特色的“运河精神”。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围绕沧州“六大文脉”,深入梳理运河沧州段的历史变迁、人文遗迹、民间技艺、民俗文化等,或利用媒体加大宣传,或通过影视、文学等作品,推出丰富多样的运河文化表现形式,凸显沧州元素,讲好运河故事。

(四)加快生态整治,筑牢基础设施,提升“运河气质”。建议进一步加快运河生态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重点生态敏感区和永久性绿地实行立法保护,以“双清”“双修”“双建”工作为抓手,让大运河的水清起来、活起来,两岸环境整洁起来、通畅起来。并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推动运河常年有水和局部通航,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水和谐的科学治水理念,大格局谋划环城水系,提升运河的整体颜值和气质,让沧州整个城市灵动起来。

(五)强化文旅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拓展“运河价值”。建议结合沧州运河的悠久历史,借鉴杭州成功经验,将运河旅游与文艺演出融合,推出沧州版的实景演出;在运河沿岸整治的基础上,推出“运河泛舟”等项目,让游客从另一个视角看沧州;结合“一线多珠”协同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吴桥杂技旅游名镇、泊头手工业名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开发运河游衍生产品和品牌活动,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拓展运河的市场价值。

(六)对接兄弟城市,统筹沿线资源,共建“运河长廊”。建议高度重视运河沿线城市的协调发展,在与国家有关部委有效对接的同时,充分利用大运河城市旅游联盟等平台,加强与沿线兄弟城市的沟通协调,充分借鉴兄弟城市的成功经验,保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体性,从而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中共沧州市委党校 河北 沧州 061000)

猜你喜欢

大运河融合发展旅游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旅游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