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头三
2021-03-15郭晔旻
郭晔旻
在全国许多地方的方言里,带有“三”字的词似乎都不怎么好,比如指扒手的“三只手”,指做事技艺不精的“三脚猫”。在上海话里,这个现象似乎更加明显,比如“瘪三”“勿来三”“弹老三”以及这里要说的“猪头三”,都不是好词,特别是“猪头三”,更是一句脏话。临近的苏州、无锡一带的吴方言里也有“猪头三”这个词,且意思和上海话里的一样。
有人要问了,为什么“猪头”还要带上一个“三”字呢?实际上,不是“猪头”后面多了一个字,而是“猪头三”后少了一个字——完整的说法应该是“猪头三牲”。
“猪头三牲”是一种祭品,包括猪首、鱼和鸡。过去,每逢农历正、二月间开捕刀鱼以及三、五月间打捞鲥鱼之前,长江沿岸每个渔港的渔民都要敬滩神,保平安。大家倾巢出动,平均每户出资两斗米左右,置办“猪头三牲”(也叫“六只眼”)等物。然后在滩头埋锅造饭,有的还临时搭蓬,向岸上居民借桌子板凳,供饮宴用。所有渔船,一字排开,并连靠拢,如同平地。渔民诚惶诚恐地祈求神灵保佑,丰产得利。接下来将“猪头三牲”之类的祭品吃个精光,一醉方休,尽欢而散,次日便开船捕鱼。
后来由于歇后语的缘故,“猪头三牲”少了“牲”这个字——古时的文人选取四字成语或词组,歇去最后一个字,作为娱乐。近现代的教育家陈望道就在《修辞学发凡》里记载过几个歇后语,比如下马威(风)、牛头马(面)、胡里胡(涂),当然还有“猪头三(牲)”。这种歇后语,或是为了猎奇,或是出于压韵,并没有太多实际意思,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淘汰。而“猪头三”倒是可以算作其中硕果仅存的少数,一直留存至今。
至于流传下来的“猪头三”,也有了不同于祭品甚至歇后语的新含义。比如“猪头三生”,利用的是“牲”“生”两字谐音,这个词也因此有着初来乍到的人感到陌生的诙谐意思。但日后“猪头三”流传愈广,人们渐渐地又把“生”的谐音之义丢到九霄云外。甚至连“猪头三牲”原本指猪首、鱼和鸡三样祭品,也知者渐少,人们干脆将其当作“猪”字的衍义来用了。
“猪”在全国各地的传统形象大概都不太好。比如中原一帶的“猪犊”常用来骂人,“猪蛮”则是指肮脏的人。于是“猪头三”这个词在江南的吴方言里也变成了一个贬义词,用来指斥某人脑子不灵光,不明事理或不识好歹了。譬如苏、沪一带流行的滑稽戏与独角戏里,就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台词:“啥人(谁)会骗你,我骗你我就是猪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