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墓壁画中的山峦图像研究

2021-03-15苏楠

东方收藏 2021年1期
关键词:两汉山峦墓葬

苏楠

摘要:绘有山峦图像的汉墓壁画最早见于西汉早期的河南地区;新莽至东汉中期,流行区域由中原向西转移至关中;至东汉晚期,关中与内蒙古地区成为墓葬壁画山峦图像发展的新中心。图像整体呈现由单体山向山组,由平面结构向纵深结构,由圆润平缓向尖利突起的转变态势。两汉墓葬壁画中的山峦图像常运用于仙界和人界两种情境,仙山展现了汉人对长生不死和死后升仙的向往,自然山则反映出东汉庄园经济的发展和“事死如事生”等思想内涵。

关键词:两汉;墓葬;壁画;山峦

山水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绘画题材,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时期,但早在史前时代,自然界中的山就已成为人类艺术创作的母题。发展至汉代,以山峦为题材的画像石、画像砖及壁画大量涌现,同时它们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展现着汉人的思想认识与精神内涵。

上世纪三十年代,滕固(1)就提出汉代绘画中的山水元素已经为后世山水画的发展提供条件的观点,此后多数研究都从探究中国山水画起源或雏形期的角度展开。石岩(2)、黄佩贤(3)、兰芳(4)、李晓松(5)等学者先后以汉墓壁画与画像石中的山水图像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起源,认为汉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雏形期。另有少数学者认为汉代已经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如张朋川(6)认为甘肃武威五坝山西汉墓中的山水壁画已经属于山水画的范畴,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汉代山水画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的研究(7),不再赘述。但综合来看,学界现有研究多以探究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为目的,而以考古学为研究视角的成果甚少。

山峦图像的分布与特点

目前所存的两汉壁画墓中,出土有山峦图像且保存完好的共十四座,分别是:西汉早期的河南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8),西汉中后期的河南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9),西汉后期的河南洛阳烧沟61号墓(10),新莽时期的陕西靖边渠树壕1号墓(11)、陕西咸阳龚家湾1号墓(12),新莽至东汉早期的陕西定边郝滩1号墓(13)、甘肃武威五坝山汉墓(14)、山西平陆枣园村东汉墓(15),东汉中晚期的陕西靖边杨桥畔渠树壕东汉壁画墓(16),东汉晚期的陕西旬邑县百子村墓(17)、内蒙古鄂托克旗米兰壕1号墓(18)、内蒙古鄂托克凤凰山1号墓(19)、内蒙古和林新店子1号墓(20)、山西夏县王村东汉壁画墓(21)。

在墓室壁画中绘制山峦的做法出现于西汉前期,首见于河南地区,多与神怪、祥瑞题材的图像同出;新莽时期在墓葬壁画中绘制山峦图像的做法迅速增多;至东汉中期,山峦图像的流行区域由中原向西转移,在以关中为中心的西北区域发展流行,此时题材也更加丰富,除神怪外,狩猎、农耕等生活题材开始冒头。至东汉晚期,关中地区与内蒙古地区成为山峦图像发展的强势区域,图像题材也更加生活化。

这些绘制有山峦图像的壁画墓都具一定规模,这可能与壁画墓自身的特点有关。与可在墓室外加工的画像石和画像砖相比,壁画创作所需要的篇幅与空间相对更大,这都对墓主及其家人的财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故一般壁画墓的规模相较于画像石墓与画像砖墓也就更大,规格也更高。已知的考古发现也可证明这点,壁画墓的墓主身份主要以中上层的贵族为主,而兴起于西汉晚期的画像石墓则以中小型墓葬为主,其墓主身份也更加多样。

山峦图像的类型学分析

上述十四座壁画墓共出土山峦图像十六幅,除洛阳卜千秋壁画墓和武威五坝山汉墓的山峦图像材料不清晰外,其余十四幅山峦图像画面完整,展现了形态各异、风姿多彩的汉代山峦形象。根据山体形态与排列方式,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A型 1幅。单体山,山體呈尖峰状,仅见于西汉早期。该型仅河南永城芒砀山柿园墓一座(图1),墓室南壁中部绘有一座绵延的高大山峦,山峦呈尖峰状,上端还有无叶神树和灵芝、朱鸟、猛豹等祥瑞。

B型 3幅。山体在同一平面内,圆润,呈波浪状,绵延起伏,流行于西汉后期至新莽时期。该型包括:河南洛阳烧沟61号墓、陕西靖边渠树壕1号墓(图2)、陕西咸阳龚家湾1号墓。

C型 10幅。山组,多座小山前后错落,呈交叠状,纵深起伏,主要流行于新莽至东汉的壁画墓中。根据山体形状的差异,可分三亚型。

Ca型 7幅。山体较为圆润,多座体量相当的小山前后错落。根据每座小山的突起程度可分三式。

I式 1幅。小山圆润,鱼鳞状。仅见于陕西定边郝滩1号墓,墓室后壁的画面中猎人骑马在一座座圆润平缓的山丘中追逐猎物(图3)。

II 式 6幅。小山较上式突起明显。例如陕西靖边杨桥畔渠树壕东汉壁画墓前室北壁的中部,以红色横线为界,上下分栏,上绘车马出行图,下绘山林牧马图,用墨线勾勒的交叠错落的座座俊秀山峰和山间惬意休憩的红色骏马共同组成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山林景象。该式还包括:山西平陆枣园村东汉墓、陕西靖边杨桥畔渠树壕东汉壁画墓、内蒙古鄂托克凤凰山1号墓、内蒙古和林新店子1号墓、山西夏县王村东汉壁画墓。

Cb型 2幅。山体呈“几”字形。例如内蒙古鄂托克旗米兰壕1号墓北壁中段的山峦图像,山组由大小不一的“几”字形山峰组成,前后交叠错落,山顶云气缭绕,山脚绘有一群黑牛,左上角有人正在骑马狩猎。该亚型还包括:内蒙古鄂托克旗米兰壕1号墓、陕西旬邑县百子村墓(邠王墓)。

Cc型 1幅。山体分为两部分,上部是三座状如蘑菇的细长山峰,下部为多座前后交叠的小山。该型图像仅发现于陕西定边郝滩1号墓的墓室西壁,画面为墓主人升仙与西王母饮乐图。西王母与左右两位侍从共同端坐于中间一座蘑菇状山峰上,他们周围还有脚踩祥云的侍从、飞龙、墓主人夫妇与各种神怪(图3-9)。

不难看出,两汉墓葬壁画中的山峦图像呈现出由单体山向山组,由平面结构向纵深结构,由圆润平缓向尖利突起的演变趋势。

山峦图像体现的思想内涵

汉墓壁画中的山峦图像常运用于仙界和人界的两种情境,分为仙界中的仙山和人界中的自然山两类。

出土仙山图像的墓葬有五座,分别为河南永城芒砀山柿园墓、陕西靖边县杨桥畔渠树壕1号壁画墓、陕西咸阳龚家湾1号墓、陕西定边郝滩1号墓、山西夏县王村汉墓。

芒砀山柿园壁画墓的山峦图中不仅绘有只长果实不长叶的不死神树,还出现灵芝、朱鸟、猛豹等祥瑞图像,反映了墓主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与向往。陕西定边郝滩1号墓出土山峦图像两幅,东壁的图像中蕴含了西王母等仙界元素,画面中西王母端坐于蘑菇状的昆仑山顶,侍女、侍从立于身侧,蟾蜍与九尾狐在捣不死药,其前是参加宴会的仙人,身下有舞动的龙及奏乐的瑞兽。西王母题材常见于汉画像石中,在汉墓壁画中发现并不多。西王母图式中的昆仑山是汉代常见的仙山,是“升仙思想”的典型表现。陕西靖边县杨桥畔渠树壕1号壁画墓中的山峦图像位于墓室后壁正中,其下方绘有镇墓兽等图像,墓室中的仙山象征着墓主死后所向往的仙界。山西夏县王村汉墓的山峦图像出土于前室券顶之上,图像上部由粗笔勾勒峦嶂,山间点缀以稀疏的树枝和露出头和尾的虎,下部绘有两位乘鱼和鹤的仙人。山峦图与仙人导引图出现于同一界面且位于墓室券顶,代表着仙人导引墓主去往“神仙世界”。

另外九座壁画墓出土的山峦图像为自然山,展现的是人界的生活。自然山的构图方式多为群山环绕,展现山林牧马、狩猎、农耕等人间生活,常见树、飞禽、走兽等自然元素。此类山峦图像数量较多,以内蒙古鄂托克凤凰山1号墓西壁右侧的自然山图像为例。该图为山林放牧题材,画面中两个牧人分坐在两座山顶,牛、马等牲畜悠闲漫步于山间,林中有鸟雀在休憩,一派闲适与安逸的情境。

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山林图与汉代老、庄思想的流行密切相关。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庄子提倡“游心于淡,合气于漠”,这些思想促使汉人寄情于山水,对自然万物产生亲近之情。此外,自然山的图像主要流行于新莽至东汉时期的墓葬中,且常与庄园、坞堡等元素组合出现,例如山西平陆枣园村东汉墓北壁山峦图像的左侧绘有庄园,从侧面展现了东汉庄园经济的发展,当时不少山林田园成为贵族的私人财产,重视“事死如事生”的墓主们期望能将财富随自己一道带进另一个世界。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猜你喜欢

两汉山峦墓葬
先秦至汉代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山峦
山村即事
两汉劫持人质的类型及特点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西霞暖山峦
两汉荒政措施的不足与局限
夫余国与汉魏晋王朝的朝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