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021-03-15郭虎子
郭虎子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要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做到求真务实、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与家国情怀高度契合,教学评价力求准确,追求历史教学求真求实,倡导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实践反思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中学教学的关键词,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异彩纷呈,让一线教师应接不暇。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当立足传统教学优势,有选择、逐步、稳健地推进教学改革,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路径,追求历史教学之“魂”,即求真务实、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和家国情怀。
一、教學设计史料选择应求真求实,凸显家国情怀
教学设计时史料选择要准确。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二单元“洋务运动”一课时,教师要选择经过考证的真实史料,不能随意用影视剪辑的视频,又或者滥用野史,这样体现不出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要求,影响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认知,失去了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也无益处。在这节课中,对洋务运动的认识,要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认识到洋务运动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从而全面、客观地感知历史,实现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史料的运用建议尽可能搜集具体准确的数字,举例、归纳要准确,不能随意概括。运用量化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理清洋务企业规模,让学生体会中国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意义。反之,如果引用的史料失实,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不能观历史全貌。
二、教学过程应贯穿核心价值,凸显核心素养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课堂的“灵魂”,那无异于舍本逐末。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把握好古今中外的纵横比较,因为人性是相通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是相统一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见人、见事、见物,把具体的事投放到特定的时空背景中,做到史论结合,这样才能避免肤廓之论、曲解武断,才能将历史的智慧穿透学生的心灵,让客观的历史解释提升课堂教学的内涵。诚如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讲,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由此,历史课堂在知识上和规律上才能求真。
只有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让历史课堂不再是教条的传授,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一切的设计、活动、教具皆为教学服务,让教与学的差距缩小,教学才能有血有肉,才能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屏障。例如,在教学教材第一单元“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不妨先从“鸦片”“鸦片走私”“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历史要素出发,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脑海中初步形成关于林则徐禁烟的具象认识。接下来,从感性认识向理性升华,教师用问题推进课堂教学:英国为什么选择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走私给中国后带来了什么危害?林则徐禁烟的意义和导致的结果是什么?是林则徐的禁烟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吗?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林则徐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禁烟运动只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必然会爆发一场战争。教师展示林则徐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引导学生明白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评价力求准确,倡导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历史课经常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而对学生课堂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则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有教师经常使用“好”“对”“非常不错”“十分好”“相当不错”等评价的词汇。如此评价,貌似合理,其实不然。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回答,应该力求准确到位,应该抓住学生答案准确到什么程度,好在哪里,是否分析透彻了。追问学生面对史料和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识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才能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例如,在教学教材第二单元“戊戌变法”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主旨是: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变法图强的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运动。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戊戌变法兴起和失败的基本史实,提出启发性问题“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自己查阅的资料畅所欲言,发表看法。在评价时,教师要精准提示学生:关于戊戌变法的原因应该从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推动两个方面思考;关于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呈现维新派的主张“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通过文字和图片展示史料,让学生知道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亡时刻率先觉醒,他们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从而实现自强,所以戊戌变法又是一场爱国图存的救亡运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戊戌变法救国家于水火。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在课堂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点拨引导,完成了知识的重建,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做到求真务实、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与家国情怀的高度契合,这样历史教学生命之树必将长青。
参考文献:
[1]钱耕森. 陈寅恪论中国哲学史:对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作《审查报告》的评述[J]. 孔子研究,1997(4).
[2]潘振平. 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思想[J].历史研究,1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