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读书的人在张之洞手下做官很难混

2021-03-15十年砍柴

领导文萃 2021年2期
关键词:吉士翰林院乡试

十年砍柴

张之洞殿试高中探花(殿试一甲第三名),翰林出身,其在当京官时是“清流党”的骨干,谏诤之名闻天下。此公学问好,难得一生爱读书,后来出为封疆大吏时依然为学不辍。《书目答问》是其做学政时写的,其公务繁忙时还能腾出时间写这么一部书,现在很难想象。

朱德裳《三十年闻见录》记述张之洞巡抚山西时的一件轶事,可一窥他对读书的重视。

光绪七年(1881),张之洞以内阁学士升任山西巡抚。到任后,正碰上山西省修通志,别的巡抚老爷恐怕顶多做些批示表明重视这项文化工程。张之洞却不然,他对修方志的具体问题都要发表意见——谁叫他爱做学问呢。当时主修方志的是府学教授杨笃秋,其在修志中碰到一本金石类的古籍曰《勾吴鉴》,又叫《公吴鉴》,遂请教张之洞,两人认为“勾”与“公”可能是声转通假,但苦于找不到证据。

有位名叫王纬的陕西人在山西做官,他是拔贡出身,博学多通,但是个书呆子,处理政事的能力很弱,被降职为县丞。王纬听说这事,写了一封信给张之洞,说“《儀礼》郑(玄)注:勾亦作公”。确凿的证据找到了,张之洞大为欣赏,马上让王纬官复原职。

从此以后,张之洞不以官秩差别甚大和王纬结为学术上的朋友,常在一起切磋学问。王纬因此一下子成为山西官场的红人,有人开玩笑说他是巡抚老爷的“学兄”。

张之洞任山西巡抚次年逢壬午科(1882)乡试,按照成例主考官由朝廷派出,巡抚任监临,即总监贡院内外一切行政事务。入闱后,得一个月待在考场不能外出,但张之洞耐不住寂寞,他得找几个有学问的人和他聊天,打发这段时光。于是张之洞特别调来王纬担任收卷官,其实就是陪他的清客——一个拔贡出身的人能在乡试时“入闱”,在当时是莫大的荣耀。两人还是太冷清,张之洞又让王纬再推荐一个人,但王纬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张之洞说:“榆次吴令,袁简斋外甥之孙,潘文毅女夫也。宜可矣!”

“袁简斋”是大才子袁枚,“潘文毅”我怀疑是“潘忠毅”之误,即潘铎,同治二年(1863)署云贵总督时被回族武装领袖杜文秀的党羽马荣(本是清廷的参将)杀害。潘铎谥“忠毅”,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这位吴县令和潘铎都是江苏江宁人,袁枚虽是浙江杭州钱塘人,但在江宁做官,晚年于金陵城筑随园终老。

古代人比较看重家世,张之洞心想这样家庭出身的人肯定是爱读书的。可实际上,这位吴县令辜负了老泰山,根本不喜欢读书,其在乡闱中一个月陪着巡抚老爷什么也说不出来。张之洞和王纬谈话时说到的那些典籍他茫然不知,搞得张之洞很恼火,讽刺吴县令说:

“令妇翁以十万卷书赠朱九江,而不及足下,此不通者,必足下也。”

张之洞讽刺吴县令读书不通,老丈人丰富的藏书只能送给外人,给他是明珠暗投。“朱九江”是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大学问家朱次琦,广东南海人,康有为的老师。朱次琦在广东乡试中举时的主考官是潘铎,所以潘铎的藏书送给这位得意门生很有可能。潘铎进士及第后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乃“官未真除”,只是翰林院进学、读书的进修生。散馆后若不能留在翰林院任职,而是分发其他部门做主事、御史、给事中,算不上“真翰林”,去世后也很难谥“文”。由此可见,当时谥法很严格,潘铎在翰林院做庶吉士进修了几年,分发为兵部主事,官至署理总督,而且是为国捐躯,但仍然得不到一个“文”字。

张之洞这话太损人了。但张之洞对吴县令还不止于此,乡试完毕后,他不让吴某回富庶的榆次县,而将其调往雁门关以北贫瘠的广灵县做县令。广灵县前任县令亏空了数千两银子,张之洞竟然让接任的吴某填补。为此,吴某又羞愧又气愤,很快就死了。临死前,他对儿子说:“你如果不好好读书,我在阴间都不会享受你的祭品。”

吴县令的儿子名叫吴廷燮,出生在他父亲做县令的榆次,还真的争气地发奋读书。吴廷燮是举人出身,曾回到山西做过太原府知府。民国元年,任袁世凯的秘书,做过参政院参政。他还是著名的历史和地理学家,并领衔主修《北京市志稿》,一洗父亲当年所受的耻辱。

(摘自《家国与世情:晚清历史的侧影》)

猜你喜欢

吉士翰林院乡试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方复 《苏东坡重返翰林院》
明代乡试副榜及其成效研究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从《旧京词林志》看明代南京翰林院地位的下降
明代翰林院在高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南洋”浪荡子形象之比较:以“凌吉士”和“范柳原”为例
在追求与拒绝之间——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