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长辈说“电话”
2021-03-15吴悦彤
吴悦彤
今天早晨,奶奶又和在美国的四舅公用微信聊天了,他们聊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奶奶不止一次和我说,现在的通讯很发达,想和四舅公说点什么,既可以发送短信,还可以视频、语音通话。
说起电话的变迁,奶奶和爸爸都特别有体会,他们都说,电话的变迁就能很好地体现时代的发展、祖国的进步。
奶奶说,以前,电话是一种很稀缺的东西,可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一般是一个单位才有一部电话,常常就放在传达室,打电话和接电话都要到传达室。传达室值班的常常是一位老伯伯,他接到电话就会打开广播说:某某同志!请到传达室听电话。听电话的人听到广播,就赶紧跑到传达室听电话。有些单位地方大,还要骑上自行车赶到传达室。而打电话的人就得拿着电话等上好一会才能通话,或者留下电话号码等着对方回拨。
后來,奶奶的单位搬到从化,通讯就更加不方便了,当时的电话还是手摇式的,拿起话筒,用手摇着把子拨号给电话总机。电话总机值班的工作人员听到铃声响接听,然后总机向从化县的“长途台”要线路,才能把电话接到广州。因为线路很少,经常出现“占线”的情况。所以打一个电话到广州,等上一两个小时是经常的事。如果不是特别紧急、特别重要的事情,奶奶都很少打电话,打电话也是三言两语把事情说清楚就收线。电话的重要用途是工作联系。
奶奶还说,那时候最害怕的事就是听到广播喊自己去接电话,因为这样的电话常常都是家里有什么急事。所以即使在田里干活,只要广播一喊,奶奶就顾不上满脚泥巴,急急忙忙跑去听电话。
以前在广州,公用电话很常见。公用电话也有两个发展时期,开始是有人值班的。一间小小的房子一般有一两个值班员,窗户旁边的木板上摆着两三部电话,这就是“公用电话站”。接听电话都要靠值班员操作。后来出现了无人值班的公用电话亭。电话有两种:投币电话和磁卡电话,投币电话要先投硬币再通话,时间快到就会响警报,想继续通话就再投币,否则时间一到就马上断线。爸爸在香港出差,要和妈妈通话就是拿着一大把的硬币,说上几句就要投一次,很快就把手里的硬币全都投完。后来,广州又出现了磁卡电话,要先把钱存进磁卡,打电话时要把磁卡插到电话机,一边打一边扣费。无论单位电话还是公用电话,人们都不会长时间地使用,因为很多人等着用,都要简明扼要地说话。
爸爸说,到了他读高中的时候,家里装上转盘拨号的电话,拿起电话就可以和同学聊功课了。这样,通话时间越来越长了,“煲电话粥”这个词也出现了。
爸爸工作没有多久,就有了一种叫“BB机”的东西,又叫“无线寻呼机”,小小的一个可以别在皮带上,可以接收无线电信号。打电话到给有“BB机”的机主,或者发送数字信息,“BB机”就会显示电话号码或者数字信息,机主就可以找公用电话回复。不同的数字代码有不同的意思,比如:“838”表示生日快乐,“888”表示恭喜发财; “263”是即回,“402”是电台。后来,BB机出了中文机,可以用中文显示短语,有些事情就可以用文字短信通知了。
BB机出现之后手提电话也出现了,和之前的电话不同,这种电话可以随身带着,因此被称为“无线电话”“手提电话”“移动电话”,简称“手机”。手机刚刚诞生的时候,价格非常昂贵,要上万元一部。体积也非常大、很重,像一块大砖头,被称为“大哥大”。爸爸说,他第一次使用手机,是1993年去北京采访全国“两会”,由领导协调向北京台的一位领导借用的,在人民大会堂直接打电话到广州的直播室进行报道,由于非常贵重,只用了半天就赶紧还回去了。
除了手机之外,还有一种低档一点的无线电话叫“小灵通”,但是功率和使用范围都不如手机。爸爸有个朋友,他的小灵通电话只能在阳台的角落才有信号,大冬天他如果打电话,得穿着大棉袄站到角落里。这种电话用的人不多,使用时间也不长。
后来,手机的体积小了,功能就更多,价钱也下降了,爸爸妈妈和很多人一样都买得起手机了,沟通联系起来就更方便了。现在只要拿着一部手机,除了打电话,还可以上网、看视频、看照片……
奶奶用上智能手机之后高兴地说,现在的手机还有电视机、收音机、导航仪等等的不同功能,拿着一部手机,就可以知道全世界的大事,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手机上办好,十分方便。随着电话越来越先进,奶奶也喜欢上“煲电话粥”,而且还是国际长途的“越洋电话粥”。
爸爸也说,如今我们国家拥有了世界领先的5G技术,传输的速度更快、质量更高,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时代的发展更加快速。
电话的发展只是我们这个时代变迁的其中一个缩影,在我们的祖国,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不断进步、不断创造奇迹。
(指导老师:黄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