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蹲在家里的“年轻人”

2021-03-15孟鹏婷

记者观察 2021年3期
关键词:陈睿大叔群体

孟鹏婷

当很多人还挣扎在“996”的工作制中时,有一部分人却默默按下了“退出键”,退出了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拒绝上学也拒绝工作和社交,将自己与社会隔绝,这部分群体被称作“家里蹲”。

“家里蹲”这个词来源于日本的“蛰居族”,最早由日本心理学家斋藤环提出,其日文定义为过半年不接触社会、不上学、不上班,不与外人交往,生活自我封闭。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家里蹲年轻群体,他们的“逃避”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人连自己的房间都不迈出,与父母也很少接触;有的人昼夜颠倒,白天睡觉,在夜深的时候才走出家门看看;有的人还维持着一点正常生活,必要的时候外出,平时宅在家里利用互联网赚取生活费。

关上門,退回到自己的世界

这是来自知乎上一位家里蹲网友的经历。29岁的小李,已经在家里蹲半年了。成为家里蹲既有主动也有被动的成分。他生活在北方,住在市区里,之前一直在郊区的一家化工厂工作,常年的倒班(夜班长达十六小时)以及长时间的通勤(通勤每日共三个半小时)让他觉得痛不欲生,变得暴躁,每天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于是2020年的8月,小李选择了辞职。好像只有辞职才能让他回归到正常的状态。

在休息了两个月之后,小李调整好状态开始找工作。“总不会比上份工作更糟糕吧”,于是怀揣希望的小李踏上了找工作的路程。现实却没有他想得那么容易,小李的所学和所有的工作经验只与化工厂有关,而这是他极力想逃离的。他想找一个市里的工作,简历投向了各种不同的行业、各种不同的初级岗位,但是一直没有面试的机会,于是开始了他的家里蹲生活。

“其实内心对未来是挺迷茫的,再过几天过完生日就变成三十岁的人了,但是未来想干什么或者能干什么自己都没有答案。若是找不到工作,一直蹲着倒是也没什么不好的,人生难得几回闲,我将好好体会这段人生的长假。”对于目前的状态,小李似乎并不排斥。

其实如果在生活圈里询问的话,会发现身边就有这种喜欢长期窝在家的人。朋友的妹妹小宁,毕业后成功考上事业编,引来不少同学的羡慕,却在工作半年后选择了辞职,原因是每天填不完的表格、开不完的会、打不完的杂以及各种人际关系让她感到疲惫。辞职后至今一直在家里蹲着,养了几只蝾螈,养了好多植物,她说和这些动植物相处让她觉得身心愉悦,越来越讨厌和人类打交道。平时会在网上通过画画和制作视频来挣点钱,谈起以后会不会考虑出去再找一份工作时,小宁说:“我为什么要出去被割韭菜?同时还要应对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我觉得我不适合出去工作,只想在家里做做自己喜欢的事。”

像小李和小宁这样的家里蹲不在少数,贴吧上一个“年轻人不出去工作家里蹲是什么感受”的话题下,不少家里蹲网友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这个人就是很平庸,只想待在家里,我出去看过世界了,待家里实在太棒了”“虚度光阴虽然可耻,但盯着天花板放空也太幸福了”“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醒来也不用面对领导的批评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简直太爽了”……

长期家里蹲会怎么样

家里蹲群体虽然不在少数,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他们仅仅是一小部分人群,所以官方并没有对这类群体家里蹲的原因进行调查。但从网上的相关访谈以及家里蹲群体的自述来看,他们选择家里蹲的主要原因基本上可以归为三种。

第一种是当事人曾被社会打击,在工作中受挫,工作事业不顺利之后没有勇气再出去,继而选择了逃避;第二种是由于过去的一些经历而对人际关系不信任,为了避免让自己在社交中再次受到伤害,选择了拒绝社交;第三种是由于性格和家庭教育的原因,不少人有社交恐惧,性格敏感脆弱,觉得自己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于是选择了这种自我保护型的生活方式。

虽然面对各种打击,选择逃避一切可以暂时将自己保护起来,但长期家里蹲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由于长期不工作,缺少与人的有效沟通,家里蹲群体的语言表达能力会逐渐衰退。这类群体待在家里除了日常用到的简单语句外,长期不说话是常事,工作场合所需要的演讲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逐渐衰退。注意力也开始分散,与人交流时眼神开始闪躲,经常会误会别人的意思,语言表达能力变差,于是社交事件变得更加难以处理,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社交困难,如此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能力衰退。

其次,久蹲家里的人可能会渐渐变得颓废并且开始厌恶社会。家里蹲人群长期在家里无所事事、缺乏自我管理,更容易坠入不思进取、随心所欲的状态,没有任何计划和目标,逐渐对一切人和事都表现的无所谓,只想做一条贪图享乐的“咸鱼”。更有甚者,每天沉迷打游戏或者睡觉,养成很多不良嗜好,再小的困难对于他们来说也是绊脚石,甚至开始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不公。

除此之外,长期家里蹲的人也很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表现为心理上自我指责,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对不起父母,缺乏安全感,想要改变却不知所措,长此以往变得敏感、自卑、暴躁、抑郁。也因此,在日本,蛰居族已成为一种社会健康危机。

当然了,家里蹲行为的成因比较复杂,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并不是所有的家里蹲群体都是不健康的。有人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仅仅是想通过简单的物质生活来完成一场自我修行。31岁的陈睿从2015年辞去工作后一直宅在家里,但她有自己的生活开支算盘,在攒了足够的生活费用后陈睿辞去了所有的兼职,读书、看电影、遛狗,每天的日子有序而规律。“我喜欢现在这样平淡的日常。”陈睿觉得,活了三十多年,家里蹲让自己真正停下来,才有时间更深度地思考,不仅是方向,还有自己的弱点。

尊重他们并有效引导

对于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的家里蹲群体,应该积极地干预,但不能盲目干预。日剧《卖房子的女人》里面有一段剧情是关于家里蹲大叔的故事,这段很有意思也最发人深思。

一对老夫妇决定把大房子卖掉,换一个小房子。女主人公是房产销售,在接手这单业务上门看房时发现明明没有人的二楼却有声音、有房间门打不开等诡异之处,于是问到:“真的只有你们二位住在这里吗?”这对夫妇不肯说实情,无奈之下女主想办法引发了警报器,这时从二楼跑出来一位蓬头垢面的大叔。

原来,这位大叔是老夫妇的儿子,在1996年的时候进行过一次演讲,因为太紧张拉了裤子,之后便闭门不出,在家里一蹲就是二十年。于是女主提出了一个方案:让这位大叔成为闭门不出的房东,这样他就可以在家里蹲到100岁。

这时,同事说大叔的妈妈把他的鞋擦得那么亮,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大叔能够自己走出来,你怎么能让他在家里蹲到100岁呢!女主是这样回复的:“把鞋子那样摆出来只能让他徒增压力。他们夫妻也明白,一个二十多年不曾工作的男人,就算勉强让他出去,也什么都做不了。不要用你那所谓的常识与狭隘的价值观妄加评判。”

这段剧情可以引起很多家长的思考,家里有孩子不出去工作选择家里蹲时,很多家长会用他们认为的正确方式来让这类群体走出来,这就像是把一个自闭症的孩子推上舞台演讲,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说你应该开心起来。不但不会对他们有所帮助,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压力,使当事人产生反抗情绪,变得更加封闭。

面对家里蹲群体,如果可以经济独立并且生活正常,应该尊重他们,没必要拿着放大镜去看他们,毕竟在这个功利社会,放弃各种欲望也需要很大的勇气,他们只不过是选择了一种让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如果已经出现不良情况,长期堕落颓废的群体,家长应该及时沟通,给他们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并及时对其进行相关的心理治疗引导他们慢慢回归正常生活,而不是动辄挥舞道德大棒“别人都月入过万了,你每天躺在家跟废人一样”进行批判,逼着他们出去找工作,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不努力的人生就不值得过,选择家里蹲这种防御式的生活方式并没有错,但不能成为一具行尸走肉,可以逃避社会,但不可以逃避生活。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是人类最初的生活状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到了现在我们活着总要有点追求,有目的的生活才会有希望,才会有动力。所以试着去找到生活的平衡点,去挖掘自己喜欢做的事,有自由也有态度地认真生活。

猜你喜欢

陈睿大叔群体
梧桐树观察记
失眠的熊大叔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爱的清风
梨大叔说错了
环球采风
我可以变得很富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