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训环境设计思考
2021-03-15范嵩张伟芹
范嵩 张伟芹
[摘 要] 在新经济形式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怎样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也成为当代高校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习教育需要使學生在毕业后更具有竞争力,提高学生个人专业素质,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为熟练,能够在毕业后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在企业接受部分工作,但是,现在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学校科目与实际工作内容相差较大。对于企业来说,这种教育方式无法为其提供必要的专业人才。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制定符合企业正常工作流程的实训体系,帮助学生能够在实训课中掌握相关企业工作内容,学校金融实训课程设计需要符合金融企业的岗位要求以及工作内容。本文以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学校人才实训课环境为主要的叙述内容,对其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进行分析。
[关键词] “互联网+”;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训环境设计
0 引 言
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人才培养带来更高的要求,目前全球性经济已经成为核心,“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对于高职院校也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并且根据金融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改革自身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当前,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金融行业进一步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以及保险机构的增加为金融类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及挑战。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在市场竞争中将自己的价值进一步体现。对于学校来说,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人才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学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以高素质、高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标准,实训课程需要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后能够直接接触企业金融方面的工作,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高校在课程上加强与企业工作的衔接,通过完善的实训体系,设计出符合企业工作的实训课程。
1 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实习课程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大量的传统行业迈入信息化、电子化,这激活了新一轮对金融类人才的需求。对于高职院校的金融类专业教学来说,需要从模拟与仿真两个方面加强金融类学生的实训课程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实训课程以理论教学课程为主,实训教学课程较为薄弱。而且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由于行业特殊性,很难保证实习生的实习机会,这也是金融类学生实训教学需要面对的普遍问题。
1.1 教学设施不足
对于实训课,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存在硬件设施不足的现象。当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建立完善的模拟仿真训练基地,但是使用率较低,这些实训设施大多数时间只是摆设。也有一部分学校受到资金影响,没有办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实训室,教学尚处于理论教学阶段。
1.2 课程内容不足
在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中,存在课程内容单一的现象,为使学生得到快速的发展,需要学校在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实训课程中学习到除基础课之外的知识,当前,很多课程都需要通过“一对一”的仿真培训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但是实际的实训课程并没有发挥实训课的作用,在实训课程内容上只是应付了事,实训方案只使用简单的方案替代,这些课程只能让学生粗浅地掌握相关知识,不能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与实训,而且教师也不能从后台观察学生模拟的全过程。
1.3 教师团队资源的不足
从教师团队配置上来看,在教学中存在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而且教师缺少必要的实践经验。一般来说,任教教师都是在高校任职的,缺少在外部企业工作的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企业工作内容脱离的情况。而且,由于师资队伍缺乏,教师往往肩负着实践教师与理论教师两个责任,这对实训教学来说,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也导致教师需要肩负的责任与压力大大增加。
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需要学生拥有专业的知识,也需要学生能够了解电商化知识、互联网融资知识以及线下平台等知识。这对学校课程内容来说,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高职院校金融系实训课程中存在着很多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包括学校在开展金融实训课时没有对课程架构进行合理调整,导致一部分课程没有对应的实训教学,而且大部分实训课还是以案例分析以及软件模拟为主,这些实训内容很难满足企业的正常工作需求。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由学校实训课程与市场要求不达标导致,人才培养方案无法适应市场。
2 中外高职院校实训课现状
高职金融类学生在毕业后,主要能够接触的岗位与银行行业、保险行业、期货行业以及证券行业有关,能够在金融中介行业中担任银行大堂经理、证券经理以及经纪人等职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位置对员工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别,需要对学生按照不同的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保证教育课程中相关知识具有专业性以及针对性。由于受到金融行业特点的影响,毕业生在金融行业中需要对金融服务客户提供服务,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极高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够面对各种的问题并将其解决,同时也需要善于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需要。这些情况也对金融行业实训课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高职院校金融实训课的实际情况是尚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没有足够的竞争能力,在规格以及质量等方面上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相关工作。
在国外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工学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充分的进行实践,例如双元制教学、三明治教学以及TAFE教学等,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从教育结果上,让我们看到更多教育方式的可能性,用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工学并行制度,学生需要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进行工作,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充分将学校学习到的知识落实到工作当中。第二种学习方式为工学交替教学,这种方式就是将学习与工作分为两个学期,这两个学期交替,学生在学校学习完相关知识后,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中进行全日制的岗位训练。
3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
“互联网+”要求学校能够通过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金融行业的知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需要教师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育。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针对金融专业课程实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探究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
3.1 加强实训设备建设
为解决学校实训课程内容较为单一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实训室问题。在学校的实训课程中,不但要加强案例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打造实训室,达到百分百的利用率,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模拟日常工作,将实训室百分百利用,使理论内容能与教学实训内容完美地结合,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工作经验。通过模拟工作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实训课后更快地接受相关工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参加相关的大赛,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实训课需要根据学生以及企业的真实需求进行课程的开展。根据企业的真实需求,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学习的实际操作内容,需要与企业发展相互联系,使学生在毕业进入企业实习后,能够在老员工的指导下,尽快地投入正式工作,通过完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衔接,能够帮助金融专业学生提高个人竞争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帮助学生全方位的提高。
3.2 专业模拟
金融科目实训课程需要以仿真为中心,围绕金融职业技能以及专业开展实训课程。专业模拟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一证券与期货模块,这个模块主要帮助學生了解关于期货的知识;二是银行模块,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关于商业银行的知识;第三个模块为保险方向模块,专业知识需要以保险财产以及保险实务为主。以这三个模块作为课程的主要教育方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使学校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通过实训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见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基础技能,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前台工作需要掌握的技能,能够熟练地识别真伪钞票,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可以看懂财务报告以及投资报告,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团队精神。通过学校实训课程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生活。
3.3 教师团队的建设
为提高实训课程教学质量,需要建设一支专业能力强、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团队,教师团队以多元化发展为目标,能够针对不同的实训需求进行培训。在建设教师团队时,需要重视教师团队的核心能力提高,需要长期培养,需要学校按照既定方针进行教师培训,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以及岗位轮换等多种方式,使教师团队积累经验,并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团队需要具备多元化的学科经验,在开展实训课程时,可以依靠自身的经验为学生解决问题。
4 结 语
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只有培养好大学生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从人才培养上来看,大学的实训课程改革非常重要。“互联网+”时代为学生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需要学校从人才培养入手,不断地调整课程设置。通过研究学校实训课程内容,可以加快学生对实习工作的了解以及知识的掌握,为金融行业提供专业性较高的人才,解决人才缺口等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重点内容,我们需要尽快解决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蓓蓓.“互联网+”高职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25(4):14-16.
[2]史浩.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实训环境构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7(6):28-34.
[3]叶梦琪.“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技能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17(16):133-134.
[4]黄小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金融与理财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6(14):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