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应用
2021-03-15梁辰杜伟
梁辰 杜伟
摘 要:当今时代,思辨能力是高素质人才适应国际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国内外教育界将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看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目前学界对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大都是从理论层面开展,更多的是反映问题,对实际教学中如何开展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如何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关注不多。行动研究能够有效地将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特针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探索实践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思辨能力;行动研究;专业基础阶段教学
一、研究背景
2018年我国出台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要求外语类专业学生除了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更应具备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目前学界对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大都是从理论层面开展,更多的是反映问题,对实际教学中如何开展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如何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关注不多。因此本论文旨在针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开展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和意义
行动研究的概念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正式命名。它最初属于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20世纪50年代,行动研究开始被运用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20世纪90年代,学界逐渐将行动研究运用到外语教学中,以此促进外语教学的可行性。教学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发展的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制订并实施行动计划——观察与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营造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们探究问题的主动性,通过设计行动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地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够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行动研究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实施
(一)发现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在进入本科阶段专业学习之前的英语学习背景、经历以及学习动机,针对英语专业大一年级学生在入学之初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来自乡镇县,英语学习接触时间较晚,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较差,英语学习资源缺乏,但98%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提升个人能力,顺应社会发展要求,提升个人社会竞争力,希望其成为今后职业发展方向。
在整理当年学生英语高考成绩时,发现70%左右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集中在100-120分之间,根据学生们的高考成绩,设计了一套包含语法、阅读以及写作难度相当的英语能力水平测验,测验结果显示:学生语法知识相对较好,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运用能力薄弱,观点陈旧,思维禁锢。
这些综合运用能力的薄弱体现在不会独立思考,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而这应归因于学生的思辨意识的缺失。
(二)分析问题和确立问题
根据初步能力测验结果以及调查问卷情况,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动机明确,但是受教学环境的影响,学习基础薄弱,独立思考能力较差,缺乏思辨意识。因此,针对此问题,笔者在实践课堂中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在基础阶段教学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制订、实施和改进计划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对策和行动
第一,加大课文题材选择的广泛性。为了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了解,接受并能够理性理解差异性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实践教学中加大课文题材选择的广泛性。在《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版1—4册课文的学习中,特别选择了政治经济类文章:如第四册Unit 8 Economic Growth Is a Path to Perdition, Not Prosperity,历史类文章:如第三册Unit 11 Why Historians Disagree,教育类文章:如第二册Unit 1 Another School Year——What For?哲学类文章: 如第四册Unit3 Groundless Beliefs,以及社会文化类文章:如第一册Unit 3 Message of the Land等。
第二,组建学习小组。根据调查问卷和能力测试结果,将每个自然班的学生分编成6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在分编学习小组时做到生源地均衡,教育背景均衡,成绩均衡,性格均衡以及表达能力均衡。这样能够使得小组活动更好地推进,从而达到互相影响,互相带动的效果,避免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出现。
第三,尝试着进行开放式的问题讨论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式学习。转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将“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师在开始每个单元的讲授之前向学生发布本单元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清单,学生的學习过程为: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各小组提出关于课文中的疑难点;针对课文理解所设计的问题,各小组成员在课前进行讨论,并总结提炼本小组观点;课上,开展小组间的讨论、交流、辩论、竞争和展示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发、引导,在学生进行小组展示时进行适当的组织协调和分析答疑,课后,布置小组学习任务,完成有关练习并及时检查个人以及小组学习效果。
第四,每周进行教师和学生的group interview。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预习工作是否做得充分,及时了解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及时将自己在综合英语课中的困惑反映给教师,从而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和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活动中拉近师生关系。
第五,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比如课堂点名回答问题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们制作他们喜欢的名签,放在盒子里,将点名的权利留给学生,学生可以随机在名签盒里抽出一个同学的名签来回答问题。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给别人点名的兴奋感,也随时承受着被别人点名的压力。调动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每个人都时刻准备着回答每个问题。
第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将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作为辅助条件,突出加大过程性评价的力度。在开学之初,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主要就知识、技能以及思维能力等状况进行预测。通过这种预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因材施教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行动研究中,形成性评价采用学生个人课堂表现(Presentation、课堂回答问题等)、学生小组讨论参与程度、学生网络慕课学习进度以及质量等为考量标准和依据。对于没有达到最低要求的学生,教师给予必要的辅导,通过指导使其达到基本要求。进行形成性评价可以使教师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反馈结果去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采取补救措施;学生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结果了解自己是否掌握每个单元的基本内容,及时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以学期期末考试的形式体现。主要是了解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据此做出终结性评价,并对后阶段学习进行预测和评估。
(四)总结与反思
本轮行动研究主要围绕在英语专业学生大一大二阶段的专业基础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展开的。通过行动实施,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断增强,逐渐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从一开始的思维禁锢,观点单一,人云亦云、交流消极到善于表达,热爱讨论,观点新颖独特,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视角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辨品质,思辨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词汇量还不够充足,知识涉猎不够全面,对不同文化、社会特点、时代发展的理解相对肤浅,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这成了阻碍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和提升的障碍,因此在今后的行动研究中教师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四、结语
行动研究对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成效性。教师以教学實践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将课堂作为研究载体,以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发现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以问题解决为研究中心,通过开展一些列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行动计划的制订、实施、评价、反思、调整等一系列过程,对积极探索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2]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
[3]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
[4]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5]张正东.外语教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张文兰,郭小平.关于我国行动研究学术成果的分析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