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2021-03-15冯瑞香
冯瑞香
摘 要:教育供给侧改革是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基础上,针对教育领域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改革思路,强调从教育的供给侧探索教育教学的改革路径,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供给结构的调整来改善教学状况,提升教学水平。高中语文教学运用教育供给侧改革思维探寻自身新的发展方向,是应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以及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对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供给侧;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09-00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9.027
一、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想根源
教育供给侧改革源于我国应对新时期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时所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端着手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改革和重新配置,进一步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从而更好地满足新时期民众的现实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可以看到,其主要思想逻辑在于通过供给端改革提升有效供给,进而达到满足需求的目的。教育供给侧改革脱胎于这一思路,即同样强调从教育的供给端入手实施改革,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供给,以满足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教育供给侧的具体内涵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育教学供给端的改革和结构性调整达到教育供给与社会人才培养需求间的一种平衡,要理解这一点不得不提到我国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创新创业成为时代特点,这也是创新驱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由此带动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的上升,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行业竞相追捧的目标。反观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一直存在对人才创新性培养的桎梏,说明供给端已无法满足需求端的要求。因此,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教育教学领域结合这一需求进行供给端改革,提升教育的供给质量,尤其要注重创新性教育供给。同时要通过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各要素的生产效率,以创造出更符合现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有效供给。由此可见,教育供给侧改革是针对当前各学科教育教学困境提出的一种改革思路,为各学科的改革指出了明确方向。
二、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高中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教育供给本身就有较高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高中生的思维更为活跃,个性更加鲜明,所受的社会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更深,这就使新时期高中生对语文教学供给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供给上存在的问题已经导致供给与需求上的不平衡逐渐加剧。
(一)供给目标上存在严重偏差
教育教学的供给必然是以达到一定目标为目的,所以供给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提供的供给内容。语文学科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智慧以及心灵进行启迪,使人形成独立的思想,产生独立的认知。然而,受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影响,以及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供给目标变成了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最终金榜题名。于是,教师围绕这一目标,在语文课堂上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形成了一种背景介绍、词句用法与内涵分析、中心思想总结训练、大量习题练习的固定套路,其供给的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更缺少对学生思维智慧的启迪,导致高中语文教学供给与需求上的严重失衡。
(二)教学供给与新时期学生需求存在偏差
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供给状况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与新时期学生的需求存在较大出入。
1.教学内容缺乏联系性、发展性与创新性。从哲学层面讲,世界所有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且发展的,这种联系的、发展的方法论是人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供给业必须让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然而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在供给内容上却存在明显的孤立性特點。一方面教学内容只局限于课本素材,只着眼于文章内的知识,未能将这篇文章涉及的相关知识渗透给学生,造成学生视线上的孤立,无法掌握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论。例如教学《短歌行》,只局限于文章含义,未涉及《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全貌;对鲁迅的文章,在教学中仅讲授文章中鲁迅的思想观念及所反映的社会面貌,未能提及其涉及的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此外,高中语文教学与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学科间的联系也很少,使语文成为一个孤立存在的学科,语文与万事万物间的联系被完全切断。而新时期学生在网络的影响下能够更加频繁地接触外界,对外界事物认知的需求更加强烈,这种孤立的教学供给明显无法满足现代高中生的学习需求,也极大地局限了其思想和眼界。
2.教学方法无法实现有效供给。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高中语文教学也在按照这一要求不断进行改革。但在此过程中,许多教师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教师在教学《再别康桥》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情境,通过背景音乐、唯美的多媒体画面等渲染情感氛围,看似供给的水平提升了,但并未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未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教师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不了解如何唤醒学生的情感,这种唯美只是形式上的唯美,缺少与学生内心的有效沟通。但如果将“高中毕业后将与父母分开、与朋友分离、与故乡远隔”作为切入点教学,学生更能感受到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思考。由此可见,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并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实现有效供给。
三、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中语文教学发展路径
(一)树立全新的供给理念
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中语文教学供给需要以寻求与需求间的平衡为目标。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对于语文学科的认知,树立全新的供给理念,回归语文学科的本真。
语文是与人的思想灵魂发展具有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无论国内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真实情感意识和思想观念的体现,都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因此语文教学供给需要以触发学生对生活的看法、憧憬和真情实感为目的,从而使其领悟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哲学和人生追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供给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理念,重视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智慧的启迪、心灵的洗涤以及情感意识的深入触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人文情怀的滋养,最终达到向社会输送具有完整灵魂的人才的目的。
(二)加强教学内容供给的结构性优化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孤立的教学内容不利于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多元化需求,也有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桎梏其创新性的培养。对此,从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结构性优化具有关键作用。
1.应提质增量,做好语文教学的加法。高中语文教学的教材只是一个载体,同时也是一个供给的切入点。教师应抓住教材这个载体和切入点进行知识的发散,以联系的、发展的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关性扩展,从而提升供给质量,做好语文教学的加法。例如在教学《雨巷》时,教师可以引入美术上的艺术审美来对诗歌中的审美意境、画面美学等进行解析,通过运用美术中的相关知识,具体剖析这首诗歌为什么会带给人美的感受,进而使学生在受到情感触动的同时,提升艺术审美素质。
2.应结合供给理念做好语文教学的减法。高中语文教学中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这是文学学习的基础,但也不应片面强调基础知识的过度训练,忽视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本真情怀。高中语文教学应根据供给理念做好教学中的减法,以减轻学生语文学习心理负担,为输出有效供给提供更多时间。例如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时,除基本文言文含义解释之外,教师不应将教学过多地放在疑问代词、文言虚词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上,而应更多地让学生去体会文章传达出的归隐情结、人文精神以及这些精神产生的原因。
(三)加强教学供给方式的创新
教学供给内容是载体,而供给方式则是供给的具体手段,决定了教学内容最终以何种形式呈现给学生。基于现代学生需求的多元性,供给方式也必须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地提升需求满足的效果。尤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如果供给方式缺乏创新,必然会对学生思维造成束缚。一方面,教师应意识到需求的多元性和个性化,在供给方式创新上逐渐回归因材施教。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方式上要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各展所长,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学习,最后教师再针对问题提供适当指导。另一方面,供给方式的创新可与多种课外活動相结合,实现教学的拓展延伸。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舞台表演、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主动学习成果进行文学作品的再现,使其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灵魂提升的价值都得到体现。这些教学供给方式的创新都有助于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转变理念,加强教学供给端内容的结构性优化,以及供给方式的创新,才能使教育教学有效供给不断扩大,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全新需求,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拓.供给侧改革思维下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知识经济,2019(4).
[2]王晨.以供给侧改革理念引领核心素养的培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8(11).
[3]秦培玲.试论语文课堂的“供给侧”改革——以《师说》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8(6).
[4]曾祥芹.语文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语文教学通讯,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