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芦笋栽培技术(中)

2021-03-15汪李平

长江蔬菜 2021年2期
关键词:嫩茎采收期芦笋

汪李平

2 栽培特性

2.1 形态特征

①根 芦笋的根为须根系,根群发达,具有长、粗、多的特点,主要分布在30 cm以内的耕作层中。芦笋的根系主要由肉质贮藏根和须状吸收根组成。种子发芽最初生长的为初生根,随着幼苗生长,在初生根与初生茎的结合部逐渐产生突起而形成先端鳞茎状地下根状茎,随后地下根状茎上生长出肉质贮藏根,再在肉质贮藏根上长出纤细的须状吸收根,随着芦笋植株不断生长发育和生长年限逐年增加,慢慢形成发达的根群。芦笋的肉质贮藏根从地下根状茎节上长出,主要分布在表土30 cm范围内,只要生长点部分不受损伤就能一直生长,可以逐年不断纵向伸长达3 m,横向延伸达2 m,起着锚定植株和贮藏养分的作用。肉质贮藏根上长出的须状吸收根在温度过高或过低、土壤干旱或涝渍、土壤氧气不足通气不良以及盐碱地、酸性土等不良条件下,随时可能干枯、凋亡,寿命较短。

②茎 芦笋茎有初生茎、地下茎和地上茎3种类型。初生茎是种子萌芽时最先长出地面的茎,由胚芽发育而来。地下茎为初生茎与根交接处形成的先端鳞茎状变态茎,多在表土层中呈横向生长,地下茎分枝密集时,新生分枝有逐渐向上生长的趋势,会导致整个根盘逐年上抬(因此芦笋栽培中培土十分重要),前述的肉质贮藏根就着生在这些地下茎上。芦笋地下茎上有许多节,节上又着生有被鳞片包裹的鳞芽,其先端鳞芽多聚生成鳞芽群,鳞芽萌发就可成为肉质嫩茎或地上茎。地上茎是由生长在肉质贮藏根上的地下茎上萌生并长出地面的茎,初生的地上嫩茎就是生产上收获的产品——芦笋的笋茎,芦笋笋茎的粗细与品种、性别、年龄、土壤、气候和栽培管理条件等有较高的相关性。一般株龄过小或过大、温度过高、肥水不足、植株衰弱、根群外露(没有培土)及雄株比例过大等均会导致抽生的笋茎细小而影响商品性。笋茎采收不及时就会长成地上植株,其高度一般在1.5~2.0 m,甚至2 m以上。芦笋为雌雄异株植物,雄雌株比例大致为1∶1。雌、雄株在性状上有较大差异,雄株一般较矮,分枝多,开花早,发生笋茎较多,单根笋茎质量小,但总产量高;雌株一般高大,分枝少,开花晚,发生笋茎较少,幼茎粗大,总产量略低。生产上以培养雄株为主,表现为产量较高,采收年限也较长。

③真叶及拟叶 芦笋地上茎(主茎)的每个茎节上都生长有三角形淡绿色薄膜状结构物,这就是芦笋退化的真叶,俗称鳞片。通常我们认为的芦笋叶,实际上是芦笋的变态枝,是由膜状叶腋中丛生出来的6~9条针形叶状枝,在植物学上称为叶状枝或拟叶。芦笋的主茎和分枝中均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④花雄花、雌花分别着生在雄株、雌株的叶腋处,单生或簇生,小花呈钟状,分别有萼片及花瓣各6枚。雄花淡黄色,花药黄色,有6个雄蕊,并可见柱头退化的子房。雌花绿白色,花内有绿色蜜球状腺,属昆虫传粉的虫媒花。

⑤果实和种子 雌株上的雌花经授粉受精后,发育成类似豌豆粒形状和大小的球形浆果,浆果直径7~8 mm,从外到内分别由果皮、果肉、种子3个部分组成,浆果的果皮未成熟时呈深绿色,逐渐变为淡绿、橙绿、橙红,浆果成熟时的果皮为朱红色。每个浆果内有3个心室,每个心室中有1~2粒种子。芦笋种子黑色,千粒质量约20 g。

2.2 生长发育

芦笋是多年生植物,其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2个生育周期,一是生命生育周期,二是年生育周期。栽培时,必须掌握芦笋的生物学特性,根据品种特性和各生育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制订相应的管理技术措施,为笋株的健壮生长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条件,方能获得优质、高产和高效。

①芦笋的生命生育周期 也称为生活史。芦笋从种子萌发至生长发育产生种子,地上茎的寿命虽然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是芦笋地下茎盘的寿命却比较长,而且在不同的地区和管理条件下有较大的差异,在热带地区一般为7 a左右;在亚热带地区一般为10 a左右;在温带地区一般为10~15 a;在寒冷地区一般为15~20 a,管理好的情况下在20 a以上,日本有50 a的报道。根据芦笋植株生长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发芽期、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衰老期5个生育阶段。

a.发芽期。指从种子的胚由休眠状态转入萌发状态至第1个地上茎(初生茎)出土散头的时期。芦笋种子吸水膨胀后种皮变软,吸入氧气促进呼吸作用,胚乳在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简单的可溶性物质供胚吸收利用,种子的胚也由休眠状态转为活动状态,随着胚的分生组织细胞不断分裂和体积增大,在胚的一端形成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形成初生根;在胚的另一端形成胚芽突破种皮发育成初生茎。发芽期一般20 d左右。为确保苗全、苗齐、苗壮,要切实做好温度、湿度、空气等环境条件的调控和病虫害的防控工作。

b.幼苗期。指从初生茎出土散头至幼苗达到移栽标准的时期。在苗期随着幼苗的不断生长发育,笋株的形态特征发生了下列变化:首先是初生根和初生茎交接处的组织膨大产生小突起,形成最初的地下茎盘,初生根增多、增粗和增长,贮藏根和鳞芽也随之形成,地下茎盘开始发生分歧而不断扩大,贮藏根逐渐增多、增粗和增长;地上茎也随之增多、增粗和增高,分枝开始形成,枝叶也由少逐渐增多。幼苗期的长度受育苗方式和移栽时间的影响比较大,一般以地上茎3~5个、苗高25 cm左右和贮藏根10条左右时移栽比较适宜。幼苗期一般60 d左右,应加强苗床环境控制和肥水管理,促进幼苗的健壮发育,为及早定植和芦笋优质高产奠定基础。

c.幼年期。指从幼苗移栽至地上茎发育到能开始采收的时期。此期,笋株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长发育逐渐加快,根系逐渐增多、增粗和增长,地下茎盘随着分歧的逐渐增多而向多个方向扩展,鳞芽的分化、形成数量也随之增多。地上茎抽生数量由移栽时的3~5个逐渐增加到几十个;地上茎的高度由移栽时的25 cm左右逐渐增加到150 cm以上;地上茎的粗度由0.2 cm左右逐渐增加到1 cm以上。幼年期有的嫩茎粗度达到了采收的标准也不可采收,目的是促进笋株的健壮发育,为以后获得优质、高产奠定基础。根据芦笋的生长发育规律,一般地上茎平均粗度0.8 cm以上,每墩地上茎具有15个以上时开始采收较适宜。幼年期长度受品种、环境条件和管理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在一般情况下生长5~7个月即可进入采收期,管理不当的甚至需要2 a才进入采收期。

d.成年期。指从地上茎发育到能开始采收至嫩茎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的时期。此期是芦笋生命生育周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嫩茎高产、稳产和品质最好的时期。地下茎盘随着分歧不断的增加,向四周迅速扩展,内围的地下茎发生重叠状态又形成多个生长点,使地下茎盘内外都能形成鳞芽群而萌发地上茎;早年形成的贮藏根不断枯死,而新的贮藏根又不断形成,使贮藏根的体积达到最大值,也是吸收肥水、贮藏养分和合成细胞分裂素、赤霉素、植物碱、氨基酸等能力最强的时期;母茎和秋茎发育健壮,枝叶茂盛,光合作用能力强,同化物质多,鳞芽群分化、形成的数量也比较多;嫩茎抽生的数量多、生长快、发育粗壮、粗细均匀、畸形茎少、品质好,是芦笋一生中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在管理措施适宜的情况下可达8~10 a。如果管理不当,芦笋的成年期将大大缩短或毁灭。

e.衰老期。指芦笋的产量和品质迅速下降至丧失再继续作为经济作物栽培价值的时期。此期,笋株的抗逆能力严重下降,病害发生严重;地下茎盘向周围扩展的速度也迅速减缓,地下茎大幅度上升;地下茎和贮藏根大量腐烂,鳞芽群休眠、萎缩和枯死严重;地上茎的高度和粗度显著降低,枝叶稀少;嫩茎萌发数量迅速减少,细弱和畸形笋再次增多,经济效益迅速下降,甚至失去继续采收的价值。因此,芦笋进入衰老期就要及时更新。

②芦笋的年生育周期 是指每年芦笋生长发育状况变化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凡是气候变化四季分明的地区,芦笋的年生育周期均随着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历经生长和休眠2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在我国的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和台湾省的一些地区,虽然冬季无霜冻或只有几天霜冻,芦笋的地上茎或枝叶不会随着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枯死,但是受笋株自身生物节律的支配,即使在10℃以上及其他条件比较适宜的情况下,鳞芽也不会萌发形成新的地上茎,整个笋株的生长发育明显减弱。因此,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随着笋株体内激素的变化,也会出现一个不明显的休眠期。

a.生长期。是指从笋株通过休眠期之后鳞芽开始萌动至地上茎枯黄凋谢、鳞芽停止生长的时期(冬季寒冷的地区),或从笋株通过不明显的休眠期之后鳞芽开始萌动至整个笋株的生长发育明显减弱鳞芽停止萌发的时期(热带地区或设施栽培)。芦笋的生长发育规律受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的影响较大,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下,芦笋的生育特点也有所不同。为了便于管理措施的制订,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方法将成年笋的生长期划分为几个生育阶段。在四季分明选留母茎栽培的地区,年生长期应分为鳞芽萌发期、采收期、养分补充期(母茎生长期)、养分积累期(秋茎生长期)4个阶段;在不选留母茎栽培和热带地区,年生长期应分为鳞芽萌发期、采收期、养分(充实)积累期3个阶段。

大棚芦笋

鳞芽萌发期:是指鳞芽由休眠至开始萌发的时期。芦笋在越冬、母茎和秋茎形成期间鳞芽处于休眠状态,由于鳞芽萌发的时间比较长,鳞芽萌发时间的早晚和多少受品种、笋龄、气候、栽培措施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为了促进鳞芽提早萌发和增加鳞芽的萌发数量,提高芦笋的产量与品质,生产中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品种特性、鳞芽萌发规律、栽培方式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品种和栽培措施。欢迎、安德拉斯、骑士等品种鳞芽萌发的比较早;UC157、UC800、格兰德等品种鳞芽萌发时间中等;西德全雄、台南选一号、紫色热情等品种鳞芽萌发比较晚。且同一品种幼年期鳞芽萌发比成年期早,如UC157的鳞芽萌发数量比其他品种多;格兰德、阿特拉斯、紫色热情等品种的鳞芽萌发数量比较少。在温度、水分等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鳞芽萌发的时间比较早,鳞芽萌发的数量也比较多;否则鳞芽萌发的时间推迟,鳞芽萌发的数量比较少或不萌发。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采取增温或降温措施可促使鳞芽提早萌发,鳞芽萌发数量增加。受笋株自身生物节律的支配,笋株因体内的脱落酸含量增高而进入休眠期,即使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鳞芽也不会萌发。这就是芦笋在控温促成栽培中,笋株没有通过休眠期之前,如果不采取激素调节,即使温度、水分、养分等条件比较适宜,鳞芽也不会在短时间内萌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选用芦笋保增收水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浇灌根盘或喷施枝叶,降低笋株脱落酸的含量,打破休眠或防止温度过高导致笋株进入高温休眠,不但可促进鳞芽提早萌发,还可加快鳞芽的发育速度和增加鳞芽的萌发数量。

采收期:是指地上茎生长期间采收嫩茎的时期。根据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方法和笋株生长发育状况的变化等,采收期应分为3~4个阶段。在无霜期比较短、采取不留母茎栽培的地区,采收期分为春夏采收期和秋季采收期2个阶段;在无霜期比较长、采取选留母茎栽培的地区,采收期分为春夏采收期、夏秋季采收期和秋季采收期3个阶段;在冬季也适宜笋株生长的地区或设施促成栽培时,采收期分为春季采收期、夏季采收期,秋季采收期和冬季采收期4个阶段。

春季采收期,是指每年春季嫩茎采收的时间。这种采收方法适宜笋株成年期和上年秋季养分积累较少的田块或冬季适宜笋株生长的地区母茎已老化的田块,春季适当采收一段时间后停止选留母茎。如果延长采收期,造成贮藏根内的养分消耗过多,将影响以后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春季采收期的长短应根据根株和嫩茎的素质确定。

春夏采收期,是指从立春(2月3~5日)之后嫩茎发育到符合采收标准时至夏季母茎形成之前采收的时间。此期地上茎抽生的多少与粗细、生长速度快慢与品质的优劣等,主要受养分、激素、温度、水分等因素的影响。在春夏采收期笋株生长发育状况的主要变化是,通过采收嫩茎抑制地上茎的生长,刺激地下茎盘产生较多的分歧而形成更多的鳞芽群,促使地下茎盘迅速扩展和嫩茎的抽生数量不断增多。随着采收时间的延长,贮藏根内的养分逐渐减少,吸收、合成等功能逐渐减弱,地上茎抽生数量逐渐减少,笋茎逐渐变细,畸形笋的数量会增多。因此,为了提高芦笋的产量和品质,必须根据地上茎的发育状况确定停止采收、选留母茎或秋茎的时间。

夏季采收期,是指每年夏季嫩茎采收的时间。这种采收方法适宜上年夏季定植的芦笋和上年秋茎发育比较差、养分积累较少的田块或冬季适宜笋株生长的地区母茎已枯死的田块,由于春季地上茎抽生的数量少而且细弱,春季如果采收,会造成贮藏根内的养分大量消耗,致使贮藏根和鳞芽大量休眠或萎缩,将严重影响以后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春季必须先选留母茎夏季再采收。此期笋株的根系、鳞芽、地上茎等器官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主要靠母茎供应,由于母茎同化的产物不需要经过贮藏过程的一系列物质转化而直接被利用,从而提高了母茎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同化产物的生物效应,减少了贮藏根的萎缩和鳞芽的休眠与退化,促进了根系、地下茎与地上茎的发育。随着嫩茎的不断采收,笋株的地上生长点不断得到抑制,母茎同化产物又能满足笋株发育的需要,促使地下茎盘因产生分歧又形成较多的鳞芽群,嫩茎抽生数量既多又粗壮,畸形笋和细弱笋明显减少。因此,夏季采收期的长短、嫩茎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主要受母茎发育状况和温度、肥料、水分等因素的影响。

夏秋采收期,是指从夏季母茎形成之后至秋茎形成之前采收的时间。此期笋株生长发育状况的变化过程与夏季采收期基本相同,夏秋采收期的长短主要由秋茎发育所需要的时间和母茎发育状况来确定。秋茎有效生育期一般不少于100 d,在满足秋茎发育所需要时间的情况下,如果母茎遭受病虫的为害或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母茎发育比较差或枯死,使母茎的同化能力严重下降或停止,这时必须提早停止采收、留秋茎。

秋季采收期,是指每年秋季嫩茎采收的时间。这种采收方法适宜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栽培的芦笋,此期笋株的根系、鳞芽、地上茎等器官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主要靠母茎供应,因此,秋季采收期的长短、嫩茎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主要受母茎发育状况和温度、肥料、水分等因素的影响。在四季分明的地区,秋茎选留的时间偏早或选留秋茎时地上茎抽生的过多,秋季可以将多余和无效嫩茎采收。

冬季采收期,是指每年冬季嫩茎采收的时间。这种采收方法适宜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栽培的芦笋,或四季分明的地区控温促成栽培的芦笋。

养分补充期(母茎生长期):根据笋株生长发育状况的变化,养分补充期又可分为母茎形成期和养分充实期2个时期。

母茎形成期,是指从选留母茎鳞芽开始萌发至母茎发育到光合作用产物能满足自身生长需要的时间。此期地下部贮藏的养分主要供应母茎的发育,是母茎迅速生长的时期,笋株的生长中心是母茎,嫩茎抽生数量很少,在母茎形成期根株贮藏的养分逐渐降到最低点。母茎形成所需要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鳞芽的发育状况和根株内养分的残存数量。一般情况下,母茎形成所需要的时间为30 d左右,管理比较科学时,母茎形成只需要20 d左右。

养分充实期,是指从母茎发育到光合作用产物能满足自身生长的需要至母茎被清除的时期。此期母茎光合作用产物源源不断地供应地下根系、鳞芽、嫩茎等器官的发育,使笋株的养分得到充实,贮藏根、鳞芽、嫩茎等器官发育比较迅速,嫩茎抽生的数量也迅速增多。养分充实期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受气候、肥料、水分、植物生长调节剂、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为60~70 d。

养分积累期(秋茎生长期):从停止采收选留秋茎至秋茎枯黄停止生长的时间。嫩茎停止采收后,地上茎不断抽生,在适宜的条件下,地上茎出土15 d左右时,拟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地上茎出土20 d后,拟叶基本形成,光合作用能力不断增强,合成的养分不断输送到贮藏根、鳞芽、嫩茎等器官中,随着地上茎和枝叶的不断增加,秋茎的光合作用能力迅速增强,此期的温度比较适宜,昼夜温差比较大,笋株呼吸作用消耗的光合产物比较少,净光合作用效率比较高,光合产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笋株的地下部,供贮藏根、鳞芽、地下茎等器官的发育和贮藏,为翌年优质、高产奠定基础。秋茎生长期,一般不少于100 d,最好能达到120 d左右。

b.休眠期。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休眠期是指秋茎枝叶枯死至翌年鳞芽开始萌动的时期;在冬季温暖如春的地区,笋株一年四季都能生长而不枯死,但是,受笋株自身生物节律的支配,仍有一个不明显的休眠期;在各芦笋栽培区,当温度达到35℃以上时,整个笋株的生长发育明显减弱或基本停止,笋株也会进入短时间的高温休眠期。芦笋休眠期的长短除了受温度的影响外,主要受笋株体内植物激素的影响。笋株进入休眠期时,笋株体内的脱落酸含量逐渐升高,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激素的含量逐渐降低。待笋株的休眠期结束,笋株体内的脱落酸含量逐渐减少,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激素的含量逐渐增多,在温度、肥水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笋株才能进行生长发育。

2.3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①温度 芦笋耐寒耐热,对温度适应性很广,从寒带到热带均可生长,但其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受温度影响仍较大。芦笋种子5℃开始发芽,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高于30℃时发芽率、发芽势则显著降低。芦笋幼苗对低温耐受力较强,可忍受-12℃的低温。用种子繁殖的植株可一次种植多年生长,一般可连续生长10 a以上。芦笋地上茎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是15~20℃,温度过高会导致光合强度减弱,呼吸作用加强,光合生产率降低。在冬季温暖地区,没有明显的休眠期,可通过大棚种植实现四季生产、周年供应。在冬季寒冷地区地上部枯萎,以地下根状茎和肉质根进入休眠期越冬,休眠期极耐低温。二年生及多年生芦笋在春季地温回升到5℃以上时,鳞芽开始萌动;地温≥10℃时,芦笋嫩茎开始抽发,随着温度升高,笋茎抽发数量逐渐增多,但在17℃以下时抽发的嫩茎易空心,在地温17~25℃时抽生的嫩茎数量多且品质最好,此时采收的嫩茎笋尖的鳞片包裹紧密、笋茎肥大细嫩。30℃时抽发嫩茎量最多,生长速度也最快,但此时嫩茎变细,易散头、老化、苦味加重。35~37℃则植株生长受抑制,甚至地上部枯萎而进入夏眠。芦笋每年萌生新茎2~3次或更多。一般以春季萌生的嫩茎供食用,其生长依靠根中前1 a贮藏的养分供应。嫩茎的生长与产量的形成,与前1 a成茎数和枝叶的繁茂程度成正相关。随株龄的增长,发生的嫩茎数和产量逐年增多。随根状茎不断发枝,株丛发育趋向衰败,地上茎日益细小,嫩茎产量和质量也逐渐下降。长江流域一般定植后的4~10 a为盛产期,露地栽培每年芦笋的收获时间一般在春季的4~6月、8~9月共5个月,近年的设施栽培大大延长了绿芦笋的采收供应期,采用早熟品种,利用大棚+小拱棚多层覆盖保温栽培技术,可实现1~3月绿芦笋的采收上市;采用大棚留母茎栽培技术,可实现7~11月绿芦笋的采收上市,结合露地生产,全年除12月外,其余11个月都有绿芦笋供应上市。

②光照 芦笋是喜光作物,光饱和点为4万lx,地上部茎叶生长期需要有充足的光照,以利于同化产物的形成和积累,光照不足会严重影响芦笋的生长发育。芦笋叶片退化靠拟叶进行光合作用,拟叶呈针状,要求较长的日照和较强的光照,才能满足植株生长发育的需要。风力较大地区应设立支架,防止倒伏而影响光照。植物的行向应与主风向平行,有利通风,增强光合作用,减少病虫害。

③水分 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条件较好的地块,以满足芦笋高产的要求。芦笋的叶退化成鳞片,茎枝成针状拟叶,且表面有一层蜡质,植株蒸腾量较小,芦笋还有庞大的根系,贮藏根内含有大量水分,可以短期调节水分不足。但由于芦笋吸收根不发达,吸收水分能力弱,因此过于干旱易造成芦笋减产,特别是嫩茎采收期,干旱使嫩茎发生少而细,粗纤维增多,品质变劣。芦笋更不耐涝,土壤长期水分过多,如地下水位过高,排水不良或常积水的地块,易使土壤中氧气不足,会使吸收根、鳞芽不发生,并产生腐烂现象,导致整株死亡。另外,大棚栽培时,若空气湿度过大,再遇高温,易导致芦笋病害(茎枯病)大量发生,故栽植地块应高燥,雨季注意排水,并注意大棚通风排湿。

④土壤 芦笋是多年生宿根作物,其根群发育十分旺盛,呼吸作用很强,具有吸收和贮藏双重作用。冬季来临时,地上部枯死,以庞大的地下茎鳞芽盘和根系在土壤中过冬。根系发育主要取决土壤性质,促进根系发育,须选通透性好的土壤,以土层深厚、有机质多且肥沃的腐殖土壤或砂壤土为宜。在疏松、土层深厚、保肥保水、透气性良好的肥沃土壤上,生长良好。芦笋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pH值5.5~7.8的土壤均可栽培,以pH值6.0~6.7最为适宜。芦笋能耐轻度盐碱,但土壤含盐量超过0.2%时,植株发育受到明显影响,吸收根萎缩,茎叶细弱,逐渐枯死。

3 栽培季节与茬口

①白芦笋 长江流域地区以春播为主,于3月中下旬保护地育苗,6月上旬定植;或4月上旬露地育苗,立秋(8月7~9日)后定植。秋播9月育苗,翌年立春(2月3~5日)后定植,苗龄约6个月,一般均在播后的第3年春始收,5~6 a盛收,经济栽培10 a左右。亚热带地区,可在2月中下旬保护地播种育苗,5~6月定植,第2年春就可始收嫩茎;或者秋季7月中下旬播种,9月定植,第2年养根,第3年春始收。近年福建等地进行密植栽培,3~4 a即更新,产量大幅度增长。

②绿芦笋 因为要求周年供应,所以栽培方式也演变成多种多样,主要栽培方式如下。

a.露地栽培。与白芦笋相似,一般4月开始采收,一直采到7月,8~11月为茎叶生长、根株养成期,此后冬季进入休眠期,到翌年春又采收,年年反复进行。

b.小棚栽培。早春2月开始扣小拱棚,可使绿芦笋比露地栽培提早20~40 d上市,至6月下旬结束,然后长茎叶、养根株。

c.大棚栽培。1月扣上大棚,再行多层覆盖,包括地膜、小拱棚等,使绿芦笋采收期提早到2月,至6月结束后,再长茎叶、养根株。

d.大棚或温室内促成栽培。将二年生根株于11月上旬掘起,排在大棚或温室内的酿热物温床中,可使嫩茎从12月开始供应至翌年3月结束。棚室内可与其他蔬菜轮作栽培,以提高设施土地利用率。

e.两作栽培。除春季采收绿芦笋外,在秋季根株养成阶段的8~9月,继续采收部分绿芦笋,要注意留茎叶数与采收嫩茎数的合理比例。

4 芦笋的繁殖技术

芦笋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分株繁殖、种子繁殖及组织培养快繁等。

4.1 分株繁殖

由于分株法要求株苗生长时间长,繁殖系数太低,且分株费力、费时,分株的苗小、根系少,伤根较严重,定植以后生长缓慢、长势弱、产量低,采笋寿命短,在大田生产中不宜采用此法繁殖。大棚促成栽培可采用根株繁殖,一般秋霜后,当茎枝枯黄时可挖取芦笋根株,挖取时应尽量不伤根或少伤根,保持根系长度在25 cm以上,抖掉根部的土壤后贮藏待栽。贮藏时,应把根株置于0~5℃的较低温条件下,促其通过休眠期,以根株不受冻害和不风干为宜,可在棚后浅层堆放覆盖薄土或开挖浅沟堆放浅埋湿土。低温贮藏至少需15 d。假植前,用30~50 mg/L赤霉素液浸根或均匀喷洒在植株上,以促使其打破休眠和促进鳞芽萌动。在假植时,要用细土及时填充根株之间的空隙,可边撒土边摇晃根株,最后在根株上覆土6~8 cm厚即可。每667 m2温室或大棚需假植芦笋根株2.0万~2.5万株。假植之后,应立即扣棚,加强温湿度管理,保证及时出笋。

4.2 组织培养快繁

组培快繁一般只用于珍贵品种及杂交亲本的扩繁,生产上应用成本较高,目前还较少采用。有研究报道,以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适宜的诱导生芽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05 mg/L;适宜的芽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5 mg/L;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 0.5 mg/L+KT 0.05 mg/L+蔗糖30 g/L。培养条件以光照强度1 500 lx,光照时间14 h/d,培养温度(25±2)℃为宜。

4.3 种子繁殖

是目前芦笋生产上普遍采用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具有繁殖系数大、幼苗长势强、根系发育好、便于运输、采笋寿命长、总产量高等优势,有大田直播和育苗移栽2种形式。

①直播栽培 优点是生长势强,播种当年生长量大,株丛扩展快,成园早,初次采笋产量高,但其缺点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用种量大,出苗率低,苗期管理困难,杂草易孳生蔓延,土地利用不经济,幼苗维护成本高,且根株分布浅,植株易倒伏,经济寿命短等。总体来说,大田直播栽培还是弊大于利,只在土地较多、气候温暖、芦笋生育期长的地方采用。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地膜覆盖技术和除草剂的普及,有效解决了出苗率低和杂草孳生的问题,直播栽培的应用才呈逐渐增多趋势。

②育苗移栽 具有较多优点。一是节省用种,且出苗率高,可降低种苗生产成本;二是便于管理,出苗快而整齐,有利于防治病虫害和培育壮苗,以达到早期丰产目的;三是便于管理,由于幼苗在定植时可按芦笋生长的方向进行定向定植,使培垄、采笋和其他方面的管理更为便利。

芦笋育苗有露地育苗、塑料大棚或小拱棚育苗、连栋温室工厂化育苗3种方式,各地可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和育苗时期的需要进行选择。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塑料大棚或小拱棚育苗,具有增温保湿性能好、建造容易、造价低廉等优点,比露地育苗可提早30 d以上成苗,产量明显提高,可为芦笋早期丰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a.育苗时间与育苗设施。为延长芦笋定植当年的生长期,产生更多的同化产物积累贮存到地下茎和贮藏根中供来年多发笋茎,长江流域一般可在2月上旬至3月上旬,用温室、大棚提早育苗。

b.种子打破休眠处理。一般生产上多选用贮藏1 a的陈种子播种,且种子应保管在干燥密闭处以确保能正常发芽。如采用新种子播种,播种前要打破休眠,可将芦笋种子浸湿后,置于0~5℃低温下处理60 d,或将种子与湿润黄沙层积于露地过冬,以利于通过休眠期。

c.苗床地块选择和整理。苗床应选择在土质疏松、土壤肥沃、透气性好、排灌两便、背风向阳的壤土或砂质壤土地块建设。土壤酸度高的地块,还应撒施生石灰,以中和土壤酸度。将育苗地块及时深翻25 cm左右,每667 m2施入腐熟有机肥3 000~5 000 kg,并加施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50 kg,将土壤与肥料充分拌匀后,形成养分丰富的培养土,然后作成连沟宽1.2~1.5 m的深沟高畦,以便排灌。要求畦面平整,土壤细碎。

d.种子和苗床准备。白芦笋每667 m2大田用种量为50~60 g,需准备育苗床20~30 m2,绿芦笋每667 m2大田用种量为70~80 g,需准备育苗床30~40 m2。工厂化育苗可采用50孔或72孔穴盘,育苗基质采用草炭(或椰糠)∶珍珠岩∶蛭石=3∶1∶1,或草炭(或椰糠)∶珍珠岩∶细沙=6∶2∶1,每1 m3育苗基质再添加复合肥1~2 kg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 g混合均匀。

e.播种前处理。芦笋种子种皮厚而坚硬,外被蜡质,直接播种往往难以吸水萌发。因此,播种前应先进行浸种催芽处理。先将种子用清水漂洗,去除秕种和虫蛀种,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浸泡12 h,或用55℃温水浸种30 min,再用常温清水浸泡48 h,浸泡期间每天换水1~2次。种子充分吸水膨胀后,滤出,放入盆中,上盖湿布,置于25~28℃环境中催芽,每天用清水淘洗2次。当种子有50%左右的胚根露白时,即可播种。播种不宜太迟,否则易将胚根弄断。芦笋种子发芽与温度极为密切,发芽最适温度20~25℃。

f.播种方法。播种前将苗床灌足底水后,按株行距10 cm×10 cm划线,将催芽的种子单粒点播在方格中央,然后每667 m2撒施辛硫磷颗粒剂4~5 kg,并用细筛将土均匀筛在畦面上,覆土厚2 cm即可。如采用营养钵或穴盘等保护根系的措施育苗效果更好,这样移栽时便于起苗,且伤根轻,移栽后成活率高。

g.苗期管理。芦笋种子与其他作物种子不同,发芽需要的时间特别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期间,对温度、光照及水肥等条件反应敏感。因此,苗床管理的重点是尽量满足种子萌芽及幼苗生长时期对这些条件的要求,从而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

当芦笋幼苗长出3个以上的地上茎时,即可准备定植。

温度调控:芦笋是喜温蔬菜,种子发芽早晚和幼苗出土快慢,主要取决于苗床内温度。早春育苗为了提高地温,播种后要立即建棚盖膜,拱棚内控制温度为白天25~28℃,夜间15~18℃。待苗出齐后,经常观察棚内温度变化,超过30℃时,揭开拱棚两头通风炼苗,并逐渐去掉薄膜,注意防止去膜过急造成闪苗。

肥水管控:芦笋幼苗生长期间,根系较浅,对水分反应比较敏感,水分缺乏时,幼苗生长缓慢,甚至萎蔫发黄。因此,遇旱要及时浇水,一般5~7 d浇1次水,保持苗床土壤见干见湿。芦笋不耐涝,最忌苗床积水,积水易造成根系腐烂,并导致病害发生。所以,遇雨后要巡视苗床,及时清沟排水。为促进幼苗生长,培育壮苗,当幼苗抽发第2条嫩茎时,应追施1次三元复合肥,一般33 m2的标准苗床,追施复合肥1.5 kg,施后立即浇水,以利于肥效的发挥。每隔20 d追施1次肥,每次每667 m2追施三元复合肥15 kg,共追施2~3次,以保证幼苗的健壮生长。

h.中耕除草。为避免床土层板结,以利幼苗的根系发育和健壮生长,苗床浇水或施肥时应适当划锄松土。芦笋育苗时,前期幼苗生长较慢,容易孳生杂草。杂草不仅与幼苗争夺肥水和阳光,而且易导致病虫害孳生蔓延,应及早拔除。清除杂草时不要损伤幼苗。也可喷洒除草剂防治杂草,一般每667 m2苗床用除草剂50%利谷隆可湿性粉剂100 g对水100 kg,于播种后3~5 d喷洒床面及畦沟,但2个月后仍需人工除草。

i.病虫害防治。冬春季温室或大棚育苗由于温度变化大、空气湿度大且空气不易流通,芦笋幼苗容易感染立枯病、锈病、叶斑病、茎枯病、黑斑病等病害。因此做好芦笋幼苗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于培育健壮芦笋苗至关重要。当幼苗出齐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预防;当发生虫害时,也应及时开展有效防治。

j.幼苗定植。芦笋按其定植时苗龄大小分小苗定植及大苗定植2种。

小苗定植:苗高30~40 cm,茎数3~5个,苗龄为60~80 d时进行。芦笋采取小苗定植,具有定植方便,省时、省工,且不会伤根,不易感染土壤病害等优点,移栽后的植株生长发育迅速,可大大缩短株丛养成期。一般长江流域2~3月播种,4~5月定植,翌年即可开始采收。但小苗定植初年,田间枝叶覆盖度低,易出现草荒,且栽植浅,植株易倒伏,因此,管理上要注意防除杂草,并进行多次培土。在无霜害的前提下,小苗定植愈早,年内生育期愈长,根株发育愈健壮,积累贮藏养分愈多,翌年春季收获的产量也愈高,并连续影响以后年份的产量。因此,小苗定植的理想播种育苗期应在终霜前或安全定植期前60~80 d,在温室或大棚播种育苗。

大苗定植:一般苗高为70~100 cm,肉质根12~30条,根株质量20~60 g,苗龄可长达5个月甚至1 a。大苗定植具有便于苗期管理、茬口安排,且幼苗可以深栽,以后长出的地上茎粗大,而茎数较少,不易倒伏,栽植初年的枝叶覆盖度大、杂草少等优点。但大苗定植时起苗和定植都很费力费工,且伤根重,易感染茎枯病等土传病害,根株生长发育慢,成园迟,初年产量和总产量均较低。不过在年生育期短的寒冷地区,可缩短大田株丛养成期,在干旱区定植成活率也会提高,因此,在高寒及干旱地区,大都采用大苗定植。

猜你喜欢

嫩茎采收期芦笋
绿芦笋结出“绿笋情”
欧洲“芦笋季”
叶用黄麻新品种帝王菜4号
波罗蜜叶绿素缺失突变体嫩茎转录组分析
厚朴叶营养成分随不同采收期的变化分析
文冠果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无公害芦笋栽培技术
5个采收期女贞子中5种成分的动态变化
HPLC法同时测定5个采收期蛇莓中5种黄酮成分
西班牙芦笋替代南美芦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