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特色文化设计”课程思政团队教学设计探索
2021-03-15陈振益
陈振益,陈 亮
(五邑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江门 529090)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提出“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课程思政”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受到学界高度重视。截至2020年12月初,在知网上以“课程思政”为主题搜索,获得了9359条文献,主要集中在2017-2020年。学者就课程育人的功能和必要性、课程思政开展的方法和路径以及评价体系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本世纪初,沈壮海就提出:“要积极探索各门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实现育人功能的途径和艺术。在强调专业课程真正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过程中,不能落入教条主义、生搬硬套的窠臼。”[1]在课程思政的建设方面,邱伟光认为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同时注重教材和资源挖掘,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2]燕连福、温海霞认为应该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和教师协同育人平台和机制。[3]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也针对各自的专业探索课程思政开展的方式方法。万慧琳、户国提出了工科专业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的路径。[4]季林丹、刘友女、徐进探索了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教学构建。[5]原佳丽、缪大旺探索了红色文化融入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思政研究。[6]目前的研究大部分以论述为主,缺乏典型案例和典型成果的支撑,同时缺乏对于“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育人等关系的梳理。艺术设计学科领域的课程思政研究,普遍从宏观的视角论述课程思政玉与艺术设计的关系,部分具体的教学案例则缺乏教学路径的推广性和参考性,难以兼顾个性与共性的融合。本文以“侨乡特色文化设计”课程群为依托,探索了设计类课程中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关系,以及二者在教学目标、内容挖掘、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融合。
一、 “侨乡特色文化设计”思政团队基本概况
五邑大学“侨乡特色文化设计”专业团队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及侨乡振兴的背景下,以侨乡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产业为基础,展开相关的专业和学科建设而组建的一支团队。团队成员并不局限某单一的专业,而是多学科专业相互交叉融合。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本土的“中式家具设计”“海上丝绸之路侨乡文创产品设计”“侨乡乡村振兴设计”等,涉及到环境设计、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以及其他的侨乡文化研究学科。2012年开始,“侨乡特色文化设计”(团队)正式组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教学成熟、成果突出的团队,并带动了学科的发展,在省内已经形成明显的特色优势。
由于“侨乡特色文化设计”专业课程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应用性,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巨大优势。其多年来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探索,也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二、 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痛点及解决方式
对于许多教师而言,课程思政教育最大的痛点在于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存在一条“河”、一堵“墙”。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中,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难以融合甚至相互掣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隔阂。这导致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持旁观或消极态度。因此,解决专业课程思政痛点的关键在于为二者“搭桥拆墙牵线”。
以其中的一个教学案例作为参考。“葵叶灯”是团队成员以侨乡本土非物质文化设计的一款灯具,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参加米兰设计周和获得美国IDEA设计奖(图1)。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对葵叶灯具的造型外观、材料工艺、设计体验、人机交互、制造成本进行详细的讲解。这一层面是课程中必须涉及到的专业教学。但这仅仅是设计的表层和外在,不少教师忽略了来自社会文化的深层核心要素:设计师如何看待地方葵艺的传承与创新?在整个历史发展维度中,如何定义传统手工艺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这涉及到本土的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地方传统以及审美趣味。当教学到达这一环节,课程思政也就呼之欲出,能够很自然地转换到价值底层,即可以从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视角辩证地和学生讨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当代文化的复兴、如何寻找当代中国文化传播的载体、设计行为中的选择权、设计思想中的主导权、设计审美中的自由权并从中获得文化自信与自觉。
图1 “葵叶灯”教学案例(设计者:温为才、陈振益等)
从这一案例解析中可以看出,设计类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正确认识到设计作为文化的一种类型所兼具的文化特殊性和普适性。作为专业类别,设计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同时教师也要意识到,设计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要承担一般意义上文化在促进社会发展、民族兴盛、国家强盛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所有设计专业类技法、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在当代的意义是为了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文化生活,也就肩负着促进从设计立国到文化自信的重任。
在很多情况下,课程思政无法讲解到位,并不在于专业课程对其的掣肘。恰恰相反的是,正是由于专业课程没有讲解透彻才容易导致无法触及课程思政要素或者生搬硬套。当专业教学讲解到深层次的时候,在承转启合间思政教育也就顺理成章实现。因此,专业深层的知识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知识共同体”。而打造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关键就在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来构建这一“共同体”,打造融合的桥梁。尽管这是一个以侨乡地方文化资源为元素而设计的获奖作品,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但是这一案例的教学过程适用于大部分设计作品,对文科、理工科的教学也具备借鉴意义。
三、 “侨乡特色文化设计”课程思政的系统教学探索
(一)设计类专业目标与思政课程目标的有机统一
设计类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挥设计专业的个性特色,明确设计类专业在思政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将设计专业中蕴含的美育、创新思维、解决现实设计问题以及人文情怀等专业目标和思政教学目标有机统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芬克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有意义学习分类理论。在有意义学习理论体系中,学习目标被分成核心知识、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人性维度、志趣情怀和学会学习6个方面。其中人性维度、志趣情怀等专业教学目标就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高度契合。例如在“中式家具设计”课程中,培养学生中式家具设计能力的专业教学的同时,给予学生美的感受和熏陶,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引导学生客观地反思历史和现实,具备社会主义的信念,脚踏实地承担时代的责任,实现从传统自豪、设计自强到文化自信;而在“民宿设计”课程中则可以将培养学生民宿设计能力的专业教学目标与了解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及爱国爱乡的思政目标融合等。
(二)设计类专业思政内容的深度挖掘
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既要“仰望星空”地从国家民族发展的视角设计教学内容,又要“脚踏实地”地将思政内容与专业教学对接落地。团队充分挖掘侨乡文化设计的思政政治资源,研究专业与思政之间的逻辑性和契合度。例如“中式家具设计”课程群教学中可以从中式家具蕴含的文化内涵、社会变迁、中国文化定位、传承与创新、优秀文化的表达与传播等方面切入,以多层次、多维度、校内外协同教学、“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图2);“侨乡乡村振兴设计”课程群则可以从乡村现实和实际生活出发,在设计方案时候,思考设计作品自身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设计来守望当代乡村的精神家园,以此培养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海上丝绸之路文创产品设计”则从历史与现实、本土与全球化的视角去思考设计创新,将历史文脉、地域文化以及产业转型等与作品设计相结合。这样可以凸显学科特点,让每一个课程的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无缝对接。
图2“中式家具设计”课程设计思路及实施方式
(三)设计专业思政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课程思政要探索思政教学的切入时机,避免课程思政教学的拼贴化、以“蜻蜓点水”“天女散花”的方式将思政内容嵌入到教学中。例如在“礼品设计”课程中,在介绍礼品设计的定位、背景的时候,利用侨乡本土历史文脉“水到渠成”地进行思政教学,将家国情怀与产业经济发展政策融入课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校内外实训基地,采用了情境化、体验式、沉浸式、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理论讲解中获得思考、在案例分享中获得心流、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愉悦。例如“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中,除了课堂教授之外,教师会安排景区、卖场、手工作坊等地方的田野考察,以在场精神亲身体验文化氛围、手工技艺,在“百闻不如一见”的感叹中,学生完成了专业和思政目标。
(四)多层级立体网络化思政教学的构建
团队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实践,实现“专业思政目标—课程思政目标—课堂思政目标”的三级闭环式教学。将设计类专业思政目标分解到设计类课程思政目标,再逐一分解到设计类课堂思政目标,明确各个层级的思政目标。[7]反过来,每一个层级思政目标的实现就会帮助上一层级思政目标的实现。课程思政教学要避免“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见缝插针、“春风化雨式”地将思政点散落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设计实践、田野调查、动手制作等不同的环节,多点开花、积少成多、以点带面,由思政教学节点构建思政教学网;教学手段要注重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的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训的结合,尤其注重课堂示范和课外引导的结合。设计类课程中,教师的课外专业辅导占据教学较大的比例,教师的言行举止及价值引导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这种多层级、多维度教学,构建了立体网络化课程思政体系。
四、“侨乡特色文化设计”课程思政的特色
(一)专业、美育和思政三位一体
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课程思政通过专业教学,提升专业设计能力,给予美的享受和熏陶,在此基础上嵌入思政的内容,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在“茶室家具与空间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要设计出理想的作品,就必须亲自体验中式茶道的礼仪与文化,以及相关的花艺、香道等知识。在器物和空间的使用过程中,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国茶道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愉悦的审美体验,并以此对比其与西方咖啡文化和下午茶文化的异同。在无形当中,也重塑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二)核心价值观、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三位一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而主导价值观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对社会其他价值观及其发展方向和基本走向具有主导、引领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主流价值观则是多数人所认可和实践的价值观。在现实层面,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往往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设计类的课程中,关注年轻人喜爱的时尚、潮流元素以及流量文化,例如“嘻哈”“二次元”“国潮”等方面,引导其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进行当代的表达和文化输出,将流量和正能量相结合,形成“正能流量”,消解传统与潮流的对立,甚至扭转网络时代后现代社会对价值观的不利影响,使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价值观在设计中获得统一。例如在作品“圈中凳”的设计中,将传统圈椅用当代的设计手法进行了重新解构和演绎,以跳跃和时尚的色彩体现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潮流,以“酷”的使用方式给予年轻人新的体验,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图3)。
图3 设计作品“圈中凳”(设计者:黄柏杰、李国帅,指导教师:陈振益)
(三)显性设计教育与隐性价值观塑造的融合
设计类课程思政在指导学生专业设计能力提升的同时,于无声处引导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传统的热爱、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以及树立民族复兴的责任感,“水到渠成”地完成从显性设计教育到隐性价值观塑造的过程。“民宿设计”“住宅空间设计”“中式家具设计”课程中,当向学生讲解当代优秀空间(图4)、建筑、家具设计案例的时候,许多学生会憧憬毕业以后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如何改造老家的宅基地房子、布置喜欢的空间和家具以及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个别同学甚至已经开始实践。其在课程中受到的美学熏陶和价值理念,会以其个人为中心,逐步向周边的家人、邻居扩散,对所在的社会群体也起到了无形的影响;同时也会从专业的视角出发,思考地方宅基地的使用政策和使用效率,关注乡村的土地法规等。
图4 新农村建设案例:富阳东梓关村
(四)“知行合一”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除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理论环节,团队教学以讨论、设计实践等形式深度参与,以场所精神在企业和市场进行田野考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动手制作,结合日常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现实等因素,从校内到校外、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行为层面真切体悟设计中的文化内涵、社会意义以及价值表达,实现知行合一。例如在社会实践课程中,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跟着老师到中小学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生在现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往往反过来感染了大学生,让他们第一次体会到自己所学对社会的价值。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在课外参与美丽乡村文化墙建设,根据主题绘制墙画,吸引了大量的村民,受到普遍的赞扬;也让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去,开始思考参与社会活动的意义(图5)。
图5 学生参加美丽乡村建设彩绘(指导教师:孟思源)
疫情期间学生参与了大量的抗疫活动,设计了许多海报和宣传册,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支援全国的抗疫。其中由工业设计相关师生设计的隔离病床,则直接被武汉相关医院采购用于治疗相关病人。参与项目的学生既能实际应用自己的专业才能,又能为当前的防疫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展现出非常高的工作热情。同学们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对医疗净化相关产品的技术、原理、结构有了深入理解,设计实战过程中与企业的工程师、销售人员等开展沟通,进一步提升了专业综合能力。学生既能将自身所学服务产业,也能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图6)。
图6 隔离病床设计(设计者:黄骁师生团队)
五、“侨乡特色文化设计”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的评价是一个难点。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评价容易用量化的指标来进行评判,而思政的评价指标则难以量化;就算推行精准的量化指标,也容易陷入僵化的境地。在设计类专业中,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将课程思政目标的评价考核与课程专业目标评价考核一体化。通过精心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当学生完成了既定的专业目标时,课程思政目标也能随之完成。例如“中式家具设计”课程,有一个环节要求学生调查并分析近40年来中式家具的风格演化,并分析背后的社会生活变迁及家具设计的影响。当学生能够用调查报告的形式较好地演示和陈述调研结果的时候,其对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也就深有体会,其课程思政目标也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结 语
与专业教学一样,课程思政教学同时拥有共性和个性,不同的专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色嵌入内容。其思政目标服务整体为立德树人目标,但每个专业和每个课程各有侧重点,不应该追求大而全,而应该“量课而行”“顺水推舟”。“侨乡特色文化设计”课程群的思政教学基本原则,就是将表层的设计问题升华到深层的文化和社会问题,学生需要明白,决定作品的核心要素在于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生活需求,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推动地方产业、社会生活、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在当代则肩负着设计强国和文化强国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