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折射出的上海科技
2021-03-15
在受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受到了普遍关注。而被视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科技创新,一举一动亦备受瞩目。在2020 年的这张成绩单背后,我们可以读出哪些信息呢?
1 月25 日,上海市科委发布了《2020 上海科技进步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即使是在疫情影响下,2020 年上海科技投入稳步提升,创新资源不断积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产业创新能级加快提升,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展现出了上海科技创新的硬实力。
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意味着要掌握技术和产业的头部环节。承担着技术创新“发动机”角色的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引擎企业”,不仅能实现自身快速发展,更能营造起“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2020 年,上海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396 家,平均每天诞生20 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7 万家,同比增长32.3%,较2018 年增长86%,近三年增长123%,每万户企业法人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一。
“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表征着一个地区的创新活跃度,与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潜力息息相关。”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主任朱学彦表示。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涌现和崛起,无疑是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令人欣喜的“量的积累”。
基础研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
从这份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的大科学设施集群效应逐步凸显,已建大科学设施助力原创成果涌现。
上海光源一期累计提供实验机时35 万小时,发表论文6000 余篇;上海超级计算中心“魔方ⅱ”“魔方ⅲ”全年提供计算资源18748 万核小时;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累计提供实验机时67.5 万小时,发表论文1520 篇。
与此同时,新建大科学设施进展顺利: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正式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上海光源二期新建4 条线站调束出光,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部分实验站已开展测试性实验。
在引才引智力度方面,上海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实现“八连冠”。截至2020 年年底,上海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26 万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 类)近5 万份,占比约18%,引进外国人才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
在基础研究方面,上海科学家在脑科学、基因与蛋白质、量子、纳米等前沿领域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论文124 篇,比上年增长42.5%,占全国总数的32%。
目前,大科学设施在沪已运行6 个,在建8 个。
此外,该报告还以“专篇”形式介绍了上海科技战“疫”情况。
上海多个研究团队针对新冠病毒开展系列研究,在《科学》《自然》《细胞》发表研究成果共计9 篇。聚焦药物、疫苗、医疗器械、检测试剂等,布局3 批共19 项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三款抗体药物研发获国家应急项目支持,占全国的50%;6 款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产品获证上市,试剂盒累计发货逾1.01 亿人份,出口58 个国家超1219 万人份。联影医疗分别向全国25 个省和海外17 个国家累计提供各类影像检测设备2817 台和285 台,上海微技术工研院研发的红外测温芯片出货量达全球产能的60%。
三大产业领域形成“上海方案”
在产业方面,上海深入实施三大领域“上海方案”: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能力加快提升,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不断完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另外,2021 年上海将开工建设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以大项目引领大产业,推动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
作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产业的聚集地,目前,张江科学城已建立起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为主导产业,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低碳环保为新兴产业的“三大、三新”产业格局。
该报告显示,截至11 月底,张江科学城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994.45 亿元,同比增长30.3%;加快张江人工智能岛企业集聚,规划建设张江机器人谷,持续打造张江人工智能馆。截至11 月底,张江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规模525.2 亿元,同比增长8.6%。
同时,在张江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推进“张江事、张江办结”,承接市区两级委托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21 项,打造了张江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联盟,完成国家“双创”升级试点工作。并推进张江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发布了张江科学城人才居住证转办户口新政等。
未来城市,竞争的是科技硬实力
2020 年上海GDP 突破38700 亿元,稳居全国城市第一,1.43% 的名义增速在全国10 强中排第9 位。但是,未来城市之争,归根到底是创新实力的竞争。
作为全国经济龙头,上海要的不只是GDP 总量,更承担着引领全国创新发展新理念的使命。上海的自身定位是“卓越的全球城市”,这体现的不只是城市格局,更需要科技创新硬实力的加持。
在协同长三角创新发展方面,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深入开展长三角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探索在创新资源统筹布局、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成果协同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在长三角都市圈中,上海这个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角色,直接影响着长三角“智慧流”的源头供给。
面对机遇和挑战,上海究竟要如何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