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以同步在线教学模式为例
2021-03-15周姗颖
周姗颖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会计系,合肥 230601)
2020 年春季学期,全国各级普通高等院校积极响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号召,充分利用慕课、精品课程等资源,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以缓解延期开学对课堂教学造成的影响。 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如何保证线上教学质量,如何评价线上教学质量,是其关键所在。 本文将基于国内外教学质量评价现有研究,结合线上教学特点,以基于直播平台的同步在线教学模式为评价对象,设计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Martin Oliver(2000)主要研究在线教学评估中面临的热点问题,并对形成性评价、启发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综合评价等评价方法分析研究。 Arthur W.Bangert(2006)基于师生互动、主动学习、上课时间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因素,认为学生对在线教学效果的评价高度可靠。 国外对于慕课和网络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较多,例如,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于2016 年6 月发布《慕课质量保障与评估指南》将慕课划分为普及型、实践型和综合学术型,并分别基于预设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方法设计评价指标。 《英国远程学习指南》(2003年)将系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案设计及课程批准与其评审、课程的教学管理、学生的发展与支持服务、学生的交流与表现、学生评价等列为一级指标,构建了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国内研究现状
线上教学作为教学方式之一,在2020 年春季学期前并未被广泛应用于实际教学,学者对其研究较少,尚未有学者直接研究线上教学质量评价。
1.线上教学研究方面
杨家兴(2006)研究网络教学中“线上教学”相关理论基础及制度,指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构建主义是线上教学的理论基础。 赵怡宁(2014)以皇家大学的教学模式为例,提出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以知识的实践为主、以多反馈评估为主、以学习社区为主四项原则保证线上教学的品质和成效。 李媛媛等(2020)以材料化学课程线上教学为例,分析当前线上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总结了开展线上教学的经验。 周英凤等(2015)以“高级循证护理”医学类课程为例,设计线上教学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从对线上学习的参与情况、学习效果、满意度调查三个维度开展教学评价。
2.慕课、混合式教学、网络教育研究方面
殷晓三、李克、米瑞利(2019)利用高斯函数确定隶属,基于模糊评价方法,以教师表现、学生表现、慕课视频方面构建慕课教学质量一级评价指标。 林芳、郭杰敏、杨璐等(2019)构建以教师、学生、教学设计、教学资源为一级指标,13 项二级指标和66 项三级指标的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杨浩(2019)基于过程性评价结合总结性评价,设计德育养成、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养成、专业知识技能为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和43 个三级指标的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任颖(2006)对网络教学质量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分别构建4 个一级指标、11 个二级指标和34 个三级指标。
综上分析,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较少,对慕课、混合式教学、网络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较成熟。 本文将以已有研究为基础,利用层次分析法,设计科学合理的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二、线上教学含义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一)含义
2020 年春季学期,为应对全国大中小学延期开学,线上教学应运而生。 线上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授课和双向互动,以录播课为主,采取“录播+线上答疑”或“直播+线上答疑”形式,课后辅导采用点播或线上答疑的教学形式。 其与慕课、网络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线上教学不是线下教学的完全迁移,具有资源共享性、教学形式多样化、学习自主性、教学监督复杂化和教学效果差异化等特点。 高校多数课程采取基于直播平台的直播授课方式,也称为同步在线教学模式(见图1),与慕课、翻转课堂、网络教育等异步在线教学模式不同。 同步在线教学模式可以利用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QQ 等直播类教学工具构建虚拟教室,通过多人视频、音频、演示文稿等实施一对多的同步在线教学。
(二)设计原则
构建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线上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为确保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发挥监督、激励等功能,要求遵循指标的客观性、目的性、一致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原则。
图1 同步在线教学模式
1.客观性原则是线上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效果和可信度的重要保障,要求科学、客观地确定评价指标,评价的过程应公开、透明,评价的结果应及时公布,确保线上教学质量评价的权威信和可靠性。
2.目的性原则指线上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围绕此目的而构建。
3.一致性原则指科学、规范、系统地选取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要求评价指标基于不同层次高等学校教育线上教学的规律,符合各层次高等学校教育的特点,结合院校生源、课程等特点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与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4.全面性原则要求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应涵盖影响线上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不能局限某些方面和某些指标。
5.可操作性原则要求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能够大范围持续、有效地开展。
三、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主体
线上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是教学质量,基于线下教学质量评价的现有研究,结合线上教学的特点,以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为导向,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研究,本文将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学生、系部以及教师自我作为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主体。
(二)评价指标
线上教学质量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基于全过程要素评价的原则,以已有研究为基础,针对各评价主体设计评价指标。 线上教学活动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作为院校线上教学的主要管理者和监督者,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评价教师在线行为和学生在线学习行为,该数据基于在线平台后台管理即可获得;教学督导主要评价教师线上课堂教学实施情况,具体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及教学资源;作为线上教学的参与者,考虑学生自我知识水平有限特点,学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态度等四方面进行评价;系部作为线上教学的监督者,着重教师线上教学的日常监督,评价角度有教学资料、考核环节及教学常规;教师是线上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自我评价有助于教师发现自我不足并不断完善,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应按照课前、课中、课后原则对教师进行自我评价。 本文针对评价主体共设置16 个评价指标,并对各指标具体内容进行说明,详见表1。
表1 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分配评价指标权重
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首先,根据线上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目标评价层为线上教学质量评价,准则评价层包括教学管理部门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学生评价、系部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方案评价层为各评价主体的评价指标,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其次,通过对10 位专家进行关于评价主体及评价指标间两两比较的相对重要程度的线上专门咨询和分析,构建比较判断矩阵;再次,实施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各判断矩阵CR<0.1,均通过检验;最后,计算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见表2。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基于层次分析法分配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通过分析各评价指标权重,可得:
1.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中,学生评价权重最大,达34.82%; 教师自我评价权重最低, 达10.95%,这也符合预期结果。 学生作为线上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对教师线上教学的效果感受最深,最能直观评价线上教学质量,但在评价过程中,应尽量保证学生进行公正、客观评价,避免过多主观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属内部评价,通过开展自我评价,进行自我的反省、自我的监督、自我的完善,有助于教师自我长期发展。 但作为线上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教师自我评价权重不能过高,否则外部评价将失去意义。
表2 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2.线上教学质量其他评价主体中,教学管理部门评价为21.61%、教学督导评价为18.31%、系部评价为14.32%。 线上教学质量强调过程性评价。教学管理部门分别对教师线上行为表现和学生线上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基于后台数据能够客观反映教师线上教学情况,占权21.61%是合理的;教学督导评价更多的是主观评价,主要对线上课堂教学活动评价系部评价是对线上教学进行日常监督,故教学督导评价权重与系部评价权重相差不大。
3.学生评价各指标权重排序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态度,体现了开展线上教学过程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受学生喜爱。 教学管理部门评价各指标权重排序为:教师行为表现=学生行为表现。 教学督导评价各指标权重排序为: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督导的评价侧重教学过程。 系部评价中,教学资料>考核环节>教学常规,反映了丰富的教学资料是线上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保证。 教师自我评价中,教学准备情况>教学实施情况=教学反馈情况,体现了教师对线上教学的控制能力程度。
(二)展望
线上教学作为2020 年春季学期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重要教学模式,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今后,线上教学将会逐步发展为常态化教学模式,逐步走向成熟阶段,因此线上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不可或缺。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在线咨询法,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在构建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需考虑线上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生源质量等诸多因素。 进一步的研究中,可充分借鉴本文的研究方法,设计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二级指标并分配权重,构建完善的高等院校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监督、激励和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