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
——以安庆高新区为例
2021-03-15孙珊
孙 珊
(中共安庆市委党校,安庆 246133)
一、推动长三角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有利条件
(一)客观要求
1.适应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
化工产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自改革开放后陆续建立起来。 截至2018 年底,石化园区共有676 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实现主营业收入12.4 万亿元,占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0.1%[1]。 伴随体量规模的快速增长,“低质”的问题也在加快暴露。 另外,化工园区产出效率较低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例如,我国石化园区30 强平均单位面积产出效率为47.5 亿元/平方公里,而新加坡裕廊岛化工园单位面积产出达到了76 亿元/平方公里[2]。 我国化工园区亟须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2.顺应化工园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需要
从发展历程看(见表1),我国化工园区大抵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化工园区逐步进入了以创新为驱动力的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
表1 我国化工园区发展历程
(二)有利条件
1.区域政策和机制有保障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前,长三角就建立了包括“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和“重点合作专题组”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运作”区域合作机制[3]。 《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后,三省一市马上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围绕“高质量”和“一体化”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以及制度保障做了具体安排。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组建更让区域协调对话机制常态化、制度化。 区域政策和机制的完善给长三角地区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产业基础很好
长三角地区的石化产业主营收入达到3.3 亿元,约占全国石化产业总量的四分之一。 产业优势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园区集中度高。 截至2018 年底,沪苏浙皖4 省份拥有化工园区达102家,占全国总数的15.09%;二是大型化工园区多。截至2019 年底,收入超过500 亿元的石化园区达14 家,占全国的30%[4];三是化工园区一体化发展意识强。 2019 年5 月,长三角化工园区一体化发展联盟在上海化工区成立,《长三角石化产业一体化规划》正在编制中。
3.资源配置优化空间大
《规划纲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长三角地区的要素资源和产品自由流动。 安徽的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原料资源丰富,而上海、浙江、江苏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更为突出(见表2)。 长三角一体化将使四省生产要素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
二、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以安庆高新区为例
(一)基本情况
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位于安庆市主城之西、长江之北、石门湖两岸,是安徽省三大化工产业集聚基地之一、安徽省政府与中石化集团公司战略合作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园区、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化工新材料),还是安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自主创新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二)依托长三角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1.依托长三角产业资源,加快园区产业升级
(1)主动承接,奠定产业基础。 安庆高新区成立之初主要承接江浙沪地区转移的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对承接的企业规模、技术要求均不高。 随着园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方向开始凝练清晰,主导产业从一开始的四个变成了现在的两个,即化工新材料和生物医药。 截至目前,安庆高新区从长三角地区累计引进项目11 个,总投资额17.15 亿元。
(2)调整引资思路,形成产业集聚。 向长三角发达地区学习先进发展理念,高新区的招商引资从“被动承接”转向“招商选资”。 首先,围绕首位产业招强招优,强化产业集聚。 2019 年园区新增项目中,主导产业占95.45%;其次,围绕产业链条补缺补差,强化产业链竞争优势。 在化工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基本形成集聚态势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产业链,对链条中缺失产业进行精准招商。 目前化工新材料产业基本形成了一条“油头化尾”的产业链。
(3)依托区域平台,推动产业升级。 一方面,安庆高新区向长三角发达园区看齐,不断加强园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用好长三角“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开放的区域”这个“大名片”,吸引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进入园区,推动园区产业结构升级。 例如,落户高新区的荷兰IGM 公司是全球最大、产品技术最领先的光引发剂制造企业,该公司的光固化引发剂系列产品项目对推动园区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重要的作用。
2.借力长三角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安庆市高新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过程中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这一点,注重借力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合作路径。 首先,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例如,海康药业与中国药科大学、润科生物与华东师范大学、诺全药业与浙江大如生物公司等都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其次,加强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共同搭建园区科研平台。 例如,高新区和上海垒瑜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安庆市生物医药公共分析检测平台,为生物医药研发创新提供关键支撑;再次,加强人才引进,打牢创业创新基础。 高新区专门出台了《安庆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办法》,设立了“高层次人才团队专项基金”,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长三角地区高层次人才来园区创新创业。截至2019 年6 月,已累计引进专家教授10 名,博士21 名,硕士55 名。
3.借鉴长三角先进园区改革成果,推动园区管理体制创新
长三角地区聚集着大量的国家级开发区。 这些开发区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力军,更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苏州工业园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上海化工区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宁波经开区的循环园区建设等都为安庆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在充分吸收借鉴这些优秀改革成果后,安庆高新区加快推动管理体制改革。 2019 年出台的《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总体方案》对管理体制、组织机制、用人机制、薪酬分配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通过此次体制机制改革,园区的活力进一步被激发。
三、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推动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立更加密切的园区合作机制
《规划纲要》和三省一市的具体实施方案都将开发区作为长三角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以开发区作为合作主体,更有利于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一是扩大开发区合作范围。 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意味着三省一市的深度融合发展,园区之间的合作同样要进一步扩大范围和合作深度。 小型化工园除了产业基础较弱外,在凝练特色、培育优势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这既关系到化工园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是长三角各化工园区实现错位发展的基础环节。所以,大型化工园与小型化工园之间的合作要由单纯的产业承接向产业培育、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更广的范围覆盖;二是不断创新合作方式。 园区之间互派干部挂职交流既能密切园区之间的联系,又能在管理经验上互通有无,推动园区管理水平的提升。 园区之间还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借鉴浙江省开发区整合时采用的飞地模式、托管模式,让一些小型化工园迅速融入大型化工园的发展轨道中去,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工产业体系
园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由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来支撑。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工产业体系需要三省一市打破行政区划,树立“一盘棋”意识,加强四地化工园区发展的分工协作。 上海化工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代表的大型化工园要瞄准国际前沿高端,不断突破关键领域、关键技术,推动产业高端化,在“高精尖”方面与国际大型化工园同台竞技;以安庆高新区为代表的中型化工园要紧扣产业定位,积极承接大型化工园的成熟产业,形成主导产业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特色优势各异的发展态势,从而成为长三角化工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小型化工园则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特色凝练,在整个化工产业体系中凸显“专”“精”的特色作用。
(三)强化协同创新能力建设
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才是高质量发展。 著名的德国路德维希化工区设有130 多个实验室,园区内共有员工3.2 万多人,其中研发人员有5000多人,占总人数近16%。 而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南京化工区,企业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也仅为10%[5]。 按照“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的目标要求,长三角化工园区可通过强化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化工企业的协同创新。 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地从事化工研究的科研院所众多,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化工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发展具有天然优势。 园区可通过为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牵线搭桥、园区内设立研究院、引进专业研发团队等方式促成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交流合作,让科研成果能够有效服务产业发展;二是推动各化工园区之间的协同创新。 以上海化学工业区、宁波石化解决技术开发区、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等为代表的大型化工园区在化工细分领域都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可加强科研合作,合力打造创新共同体,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联手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长三角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6]。
(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园区的重要软实力,对内有助于增强园区的凝聚力,对外有利于提升园区的竞争力[7]。 应按照法治化、国际化和便利化的要求,推动园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一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对园区管委会充分下放与经济发展、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等职能密切相关的审批权、监督权和执法权等,实现“区内事务区内办”。 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一站式”审批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优化扶持政策,提升园区竞争力。 在扶持模式上,打破传统的无差别扶持模式,实行有针对性的“一企一策”;在政策类别上,由单一的资金支持向科创平台建设、发展方向引导、职工培训、生活配套等方面拓展;在财税政策支持上,由直接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向市场化的产业基金、产业风投转变;在扶持方向上,向注重科研和技术创新的企业倾斜。
(五)完善园区及配套设施建设
石化行业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安全管理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园区建设及相关配套要求较之普通园区更高。 一是强化科学的布局规划。 严格按照《工业和信息化关于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从园区选址到环保等配套设施、区内企业排布等均要体现布局的科学合理;二是完善公用设施建设。 公用基础设施反映着一个化工园实力和竞争力。 例如,新加坡裕廊化工园内设3 个消防局,一些特殊的化工企业还配备专门的消防队。 重点完善集中供热、化工管廊、码头仓储、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废弃物综合处理及消防大队、天然气门站等公用基础设施,避免出现因公用设施不达标而造成环保安全问题;三是加强化工园周边交通干线建设。 合理布局物流基础设施,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四是推动智慧园区建设。 通过建立环保、安全和公共服务业的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以提升园区本质安全和环境保护水平[8],向智慧化园区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