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品模式”理论框架下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应用研究
2021-03-15山西省运城市名优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站王康杰
文/山西省运城市名优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站 王康杰
0 引言
特色产业的“五品模式”,即:品种-品质-品控-品宣-品牌的打造路径。〔2〕这一来源于基层成功实践的理论成果,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学界和特色产业经营主体的关注和肯定。但基于“五品模式”怎样进行应用实践,需要完成从理论定性到实操定量的探讨。
1 特色产业发展规律研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强化以工带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3〕。“以工带农”就是要以工业化生产理念取代小农经济的发展方式,“以城带乡”就是要以城市的市场需求带动乡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新型工农关系中,“工”是工业化思维,简单讲就是要用工业化的技术手段将非标的农产品打造成市场上品质、口感、外形、商品性一致的标准化产品。新型城乡关系中,“城”是农产品主销市场,“乡”是农业生产车间。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就要在厘清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础上,将“五品模式”理论贯穿其中,实现特色农业产业的工业化转型。
1.1 特色产业发展的周期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周期性,特色产业也不例外。就“五品模式”而言,只是从发展角度规划了一个特色产业要取得成功的半个周期。而一个特色产业完整的发展周期可具体划分为孕育期、开发期、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复苏期7个阶段〔4〕(图一:产业周期图)。要打破这一周期律,就要在产业进入成熟期后,同步进行产品的迭代和创新,借用原有“五品模式”的资源路径,借风扬帆。具体讲,要始终追踪消费需求,在品种、品质环节进行更新调整,不断丰富产品供应结构,做到一个藤上多个瓜,以此避开产业发展的衰退期。就此一点来说,历史名产更要与时俱进,在保留历史文化性、品味独特性同时,满足人们对健康等方面的诉求,让产品保持旺盛生命力,避免进入周期性衰退。
1.2 “五品模式”的周期划分。“五品模式”涵盖了特色产业孕育期、开发期、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这五个发展阶段。“五品模式”下,每个时期都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简单讲,具有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品种特色明显的产品就进入了产业孕育期;满足品种独特性、品质优异性两个指标就进入产业开发期;满足品种、品质、品控三个特征,能够向市场提供特色明显、品质优异、质量稳定的产品就进入了产业形成期;满足品种、品质、品控、品宣四个标准并开始有组织、有计划进行品牌宣传打造,就进入了产业发展期;满足五个特征,拥有了长远的品牌规划、清晰的产品定位、独特的品牌文化、稳定的市场份额就进入了产业成熟期(图二:周期划分图)。
1.3 “五品模式”的进阶评测。在“五品模式”理论框架下,按其周期性判定标准,每个特色产业都可找到对应的发展阶段。如何判定“五品”中的品种、品质、品控、品宣、品牌阶段已经完成,必须建立评判依据和赋分标准。具体来讲,各个周期间为阶梯式、晋级式进行。每个阶段以百分制计算,每项得分达到80分判定为合格,进入下一阶段评测。实践运用中,基于“五品模式”的金字塔结构,也就是以品种为塔基,品质、品控、品宣为塔身,品牌为塔尖的塔式结构中,越是底层的就越是基础的,要求标准也就越高。比如说,品种、品质、品控这三大指标应达到100分,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开发。
2 五品模式”理论框架下的赋分标准
品种、品质、品控、品宣、品牌每个单项测评都可分为五个子项进行考核,具体测评中可将经营主体的所有行为归类到五大子项中进行赋分(图三:赋分标准图)。
图1
图2
图3
2.1 品种的五大赋分标准:品种资源的本土性、生产范围的区域性、品质口感的特异性、历史文化的厚重性、品种发展的创新性。
2.2 品质的五大赋分标准:农残检测的安全性、盲测口感的优异性、营养指标的领先性、产品性状的一致性、不同年份的稳定性。
2.3 品控的五大赋分标准:生产环境的无害性、投入品的安全性、生产技术的统一性、市场供应的商品性、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
2.4 品宣的五大赋分标准:商标注册的前瞻性、产品包装的文化性、品牌宣传的计划性、媒体选择的权威性、宣传投入的持续性。
图4
2.5 品牌的五大赋分标准:品牌文化的故事性、品牌定位的精准性、品牌诉求的方向性、品牌内涵的差异性、品牌发展的战略性。
3 “五品模式”下的品牌打造原则
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未来农业发展将是品牌为王的时代。知名品牌的多少、品牌影响力的大小,是国家和地区间农业综合实力以及竞争力高下判断的标准。“五品模式”的终极目标是完成特色品牌打造,实现产业振兴。对地方政府和经营主体来讲,既是长远战略规划,也是现实发展要求,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进行科学决策、加大统筹协调,坚持六轮驱动原则。
3.1 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原则。品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久久为功。要强化政府在农业品牌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将此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把手”工程,制订中长期品牌战略规划,确定阶段性目标和行动方案,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建立工作体系、完善政策引导、保障资金投入,构建长效机制。要强化部门联动,发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和推动品牌建设,形成合力,协同推进。要强化政府服务、公共服务和监管保护机制,为品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3.2 坚持市场引导、企业主体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激发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优质农业品牌的内生动能。要着力引导和增强农业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管理能力和营销水平,着力提升经营培育、打造品牌的能力,推进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协同发展,共生共荣。
3.3 坚持品质驱动、信誉至上原则。品质是品牌的前提和基础,是立足市场形成竞争力的关键。要严把质量安全关,走质量兴农、以质取胜的道路。要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名特优产品品质,通过标准化、规模化提高综合效益,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3.4 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原则。要立足本地特色农业资源与优势产业基础打造品牌,选择发展规模大、产业带动强的产品着力培育,探索符合地区产业特色的品牌建设路径。要根据自然禀赋、人文历史,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品牌的核心价值、独特内涵,实行错位竞争、错位发展。坚持“人无我有、人优我特”的差异化竞争原则,提高品牌的整体价值度,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站得稳、销得好的农产品品牌。
3.5 坚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原则。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个战略高度,在扩大国内市场上主动作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管理水平作为增强品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着力优化品种性状,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品牌竞争力。要同步打造农产品出口平台,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打造国际化品牌、提升农产品效益、提高农民收入。
3.6 坚持文化赋能、共生发展原则。新时代,中国产品要向中国品牌转变,文化是关键。让文化赋能企业品牌,使品牌价值成为企业利润的最大来源,关键在打好文化特色牌。《鲁迅全集》中有这么一段话:“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这句话被人们浓缩为“越是民族就越是世界的”〔5〕,并得到广泛认可。在品牌打造中,只有保持文化的独特性,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从全球视野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人性视角看,越是民族化、个人化,就越能国际化,就越能得到全人类的认可。贵州茅台、西湖龙井、五常大米、山西陈醋、平遥牛肉、兰州拉面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域品牌都是独特产品力与地域文化力相互成就的完美融合。特色品牌发展到最后,就要摒弃狭隘的企业品牌观念,将品牌融入地域历史文化之中,将产品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共生,打造成为地域饮食的文化名片,这样方可获得无限的能量加持。
4 结束语
“五品模式”创新理论能够实现以特色产业品牌为带动的乡村产业振兴,通过对“五品”体系的赋分划阶可以科学界定一个地方产业发展所处的具体发展阶段,通过“五品”25个赋分标准可以明确“五品”不同阶段需要解决和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为打造特色产业提供了一个具化的执行方案,使“五品模式”的理论体系更加科学完善。目前,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一区域公用品牌为带动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都可借鉴一评判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对产业的发展阶段进行清晰定位,对照赋分标准进行完善提高,完成五品的进阶,最终达到品牌竖起来,产业旺起来,农民富起来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