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学制”中“研习交流”环节的实践与思考

2021-03-15皮芒青马洪娟

江苏教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学习力

皮芒青 马洪娟

【摘 要】在“领学制”的“研习交流”环节,小组成员之间针对问题,通过交流与碰撞、协商与会话、共享与互助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初步构建。大家共同商定领学形式,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共享共进、共同成长。

【关键词】“领学制”;研习交流;学习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6-0010-04

【作者简介】1.皮芒青,江苏省泗阳双语实验学校(江苏泗阳,223700)教研组长,一级教师;2.马洪娟,江苏省泗阳双语实验学校(江苏泗阳,223700)教师,一级教师,宿迁市数学骨干教师。

传统的教学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往往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偏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领学制”倡导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探究预习(研习探究单),领学组将预习情况分享在小组微信群。每个学生发现同伴预习中有错误的,会主动提醒纠正;探究预习中有不明白的也会在群里提出,同伴给予语音或视频讲解。因此,大家在课前已经初步达成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堂的第一个环节——“研习交流”环节用时8~10分钟,领学组主要交流如何进行领学并筛选目标检测题;学习组主要交流预习中的困惑并推荐组际挑战题。

下面,笔者以苏教版五下《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为例,再现“研习交流”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领学组交流,提高领学能力

领学组围绕“研习探究单”重点交流如何领学,既能检测每个领学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大家都进行深入的思考,确保领学游刃有余。

1.合理分工,适应每一个。

生1(组长):我们今天的领学任务有四个,一是领学“探究”部分一至二,二是领学“探究”部分三至五,(如下页图1)三是领学“练习”部分(如下页图2),四是领学“目标检测”部分。4号同学你先选。

生4:我想领学目标检测题。

生3:我领学“练习”部分。

生2:我领学“探究”部分三至五。

生1:那我领学“探究”部分一至二。

合理的分工让学生有明确的任务担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组长指定4号组员优先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学任务;其次是3号组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通常会选择领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领学任务,适应每一个,每个人都会得心应手,从而顺利完成领学任务,有效实现人人都是领学者,人人都是课堂的中心。

2.交流碰撞,共享共进。

“领学制”倡导以小组集体领学班级其余学生。组内交流时,每个组员都会积极表达自己的领学想法,大家相互提建议,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共享共进,共同提高,争取出色地完成领学任务。

生1:我们一起来看“探究一”,我想提醒大家第四幅图是用[13]表示,它是把6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虽然是2个,但表示的是1份,所以用[13]表示,不能用[26]表示,这是昨晚大家在微信群里提醒我的。第一幅图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应该用[34]表示,昨晚在微信群里,4号同学先写的是[14],把月饼本身的颜色弄混了,涂色的是其中的3份,而不是1份。

生2:我领学的是“探究”部分三至五。关于单位“1”,我是这样想的,“探究一”的四句话中都有“把一(  )平均分”,所以一块月饼、一个长方形、一米长的纸条和一些圆片就是单位“1”。大家认为呢?

生1:那一個苹果、一个班级57个同学是不是也可以看作单位“1”?

生2:我认为可以。(其他人也表示同意)

生3:我是这样想的,单位“1”就是被平均分的那个量。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想法,我想,单位“1”就是一块月饼、一个长方形、一米长的纸条和一些圆片,即被平均分的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单位“1”,对不对?

…………

生3:关于“练习”部分,我准备先问大家有什么疑问。如果没有疑问,我就请同学来说一说第二题和第三题他们是怎么想的。第二题的第二个空可以填[23],问他们还可以填哪个分数。(还可以填[46])

师:还可以提醒,第三题的每幅图中涂色桃子的数量不同,为什么都用[23]来表示。

生3:是的,因为都是平均分成3份,涂色是2份。这里我也准备提醒的。

生2:我补充,只要是平均分成3份,涂其中的2份,就可以用[23]表示,与总数无关,与涂了多少个也没有关系。

…………

通过组内交流碰撞以及教师的点拨引导,领学组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融会贯通了。在上述交流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大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在知识的关键处及时予以指导。正如教育家蔡元培主张的,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解决时再帮助他。同时,教师的语气是协商式的,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才会发生,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3.辨析比较,精心筛选。

新授课讨论结束,接下来讨论目标检测题。课前研习时,领学组人人都要设置目标检测题,目的是促进每个人认真研究预习内容。只有真正掌握了新知,才能设计好目标检测题(不是每节课都要设置目标检测题,根据教材任务的数量和难易度而定。如果教材容量本身就大或者任务本身难度就比较大,就可以不设置目标检测题)。

生1: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大家出的目标检测题(如图3),选择哪几题?

生2:我觉得题(1)的难度有点大了,不适合。

生3:我觉得其他3道题的难度差不多。

生4:我觉得题(2)和题(4)比较贴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共2大题,6小题,正好可以请每组的8号同学回答。

师:好,就选题(2)和题(4),给出题者点赞。

筛选目标检测题的过程就是分析和思考的过程,既要判断题目的内容是否适合本节课的目标,还要判断题目的难度等。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既能发展辨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又能进一步学习本节课的新知。

二、学习组交流,疏通基本知识

除了成人的指导作用以外,同伴之间相互探讨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比个体单独展开学习活动更具优越性。“研习交流”时,学习组四人一小组,形成一个小型的学习共同体,针对存在的困惑进行交流碰撞,这有利于他们梳理知识,掌握概念。

1.交流新知,明晰对错。

生1:下面,我们来交流“研习探究单”的“探究”部分,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

生4:“探究三”中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单位“1”,我不太会概括。

生2:我来说说我的想法,“探究一”的四句话中都有“把一(   )平均分”,我认为一块月饼、一个长方形就是单位“1”。

生3:我认为单位“1”,就是1个单位,就是一个东西或一个物体,像一块月饼、一个长方形、一米长的纸条、8个圆片被圈成一组,都是单位“1”。

生2: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单位“1”就是被平均分的那个物体。

生1:是的,我也认为一块月饼、一个长方形、一米长的纸条、一组圆片,还有一个西瓜、我们一个大组的八个人或者我们这个小组的四个人……都可以看作单位“1”。

生2:我去领学组问一下,看一下他们是怎么想的。

…………

组长:既然大家没有问题了,请4号同学讲一下“练习”第3题。

…………

学习组研习交流,首先解决组员预习中存在的困惑,针对困惑大家一起讨论,相互补充,修改订正。如果组内解决不了,则由联络员请教领学组或留作课中提问。然后组长选择部分内容让组员轮流讲解,检测大家的预习情况,确保预习质量。上述小组交流讨论既能使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得到提高,也能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受益,两者实现共同进步。

2.比较鉴别,筛选提升。

课前研习时,学习组人人都要设置组际挑战题,并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深度预习。组际挑战题高于目标检测题,属于提高性练习,面向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

生1: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大家出的组际挑战题(如图4),选择哪一题上交?

生1:题(3)中要表示4个分数,太多了,我觉得不合适。

生3:题(4)好复杂,也不太合适。

生1:我觉得题(1)好,既与本节课内容联系紧密又具有趣味性。

生2:我也觉得题(1)好,平时不常见,图形也很美,而且解题很巧妙,只要把阴影部分旋转一下,就能看出是整体的[24]了。

生3:也可以看成整体的一半,用[12]表示。

生1:好,那就选题(1)上交。

上述分析、比较、碰撞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选择能力等。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研习交流”环节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或对他人的观点表达不同的意见,使其從单一的接受学习者转变为活动参与者,大家互相帮扶、互相启发、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555500589218

猜你喜欢

学习力
大学生学习力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学习力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学习力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学习力影响因素研究
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力的论证研究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