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特立为人师表育优良家风

2021-03-15孟红

清风 2021年23期
关键词:徐特立实事求是革命

孟红

徐特立(1877-1968),湖南长沙人,伟大的革命家与教育家,“延安五老”之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他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并在1927年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教长达70余年,培养出了毛泽东、蔡和森、李维汉、田汉等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和建设人才。党中央曾高度赞扬他:“你的这一切优良品质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骄傲,把你的这一切优良品质发扬光大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革命任务。”

“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这是毛泽东对老师徐特立的评价,也正是徐特立一生的真实写照:他始终以革命事业为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坚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并将高尚品行传之于后人。徐特立极重视家风和家庭教育,他以大公无私、严于律己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家人;他没给家人安排一官半职,而以他“三个第一”的伟大精神影响和培育了徐家几代人。徐特立以优良家风传承革命精神、厚植廉洁根基,值得我们学习。

艰苦奋斗,革命第一

徐特立很早就投身革命,为了革命事业四处奔波转战;他作风艰苦朴素,为革命努力奋斗,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更不在意物质享受。这种精神被毛泽东概括为“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这不仅是徐特立身上最突出的精神品质,也是他留给家人最宝贵的家风。

1937年抗战爆发后,徐特立以八路军驻湘代表身份从延安返回长沙,一时城内轰动,每日前来拜访探望者数以百计,其中不少还是亲朋故旧。他热情地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终日长谈。不过为节省办公经费,他只招待茶水而从不请人吃饭。两年后他离开长沙时统计,总共只开支过5元的酒席招待费,花在会见法国记者的宴会上。当时,长沙城内国民党高官衣装笔挺,出入乘车。徐特立却终日身穿八路军粗布军装,撑一把雨伞,徒步在城中奔走,不识者多以为是军中老伙夫。 一次,省主席张治中约谈,徐特立走到省政府门口,门卫拦住说:“今天张主席会见八路军代表,别人免进。”徐特立称自己便是,门卫打量了一番,全然不信,竟把他轰走。张治中久等不至,派人再去八路军办事处相请,得知原委后,对比国共两党作风,对共产党更为钦佩。

为了革命,徐特立与家人聚少离多,尤其是1927年入党并参加南昌起义后,更是有家难回。而夫人熊立诚一直默默支持丈夫的事业,悉心照顾着家庭。1937年后徐特立驻湘期间,夫人也带着家人来看他。一别近10年,熊立诚不但无一丝一毫的抱怨,而且还对他说:“你就管好国家的事,我就管好家里的事。”这份大爱令徐特立备感激动,从徐特立的“破产读书计划”到兴办学校,再到参加革命,他的每一步背后都有着夫人无私宽宏的全力支持。为此他深深理解夫人的辛苦,也从心里感激夫人:“她支持了我的事业,也成全了我的事业。”徐特立12岁时便与夫人熊立诚相识相伴,二人走过70余年风风雨雨,同甘共苦,被人称为“童偕到老”。

徐特立投身革命公而忘私,也要求子女不要过多考虑自己,而要多为社会做事。他常常教育子孙们说:“青年人任重道远,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前辈留下的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

徐特立的长子徐笃本在长沙读书时,曾有人要为其介绍女友,徐笃本并未拒绝。但是徐特立知道后很反对,他对长子说:“你还年轻,应该为革命刻苦学习,在事业上打好基础,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要先想为社会出力,不能先安排自己的小家庭,如果大家都只顾一己之私,社会怎能前进呢?”徐笃本听从父亲的教诲,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农民运动,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后来,当徐特立再问他关于婚姻的问题时,徐笃本说:“现在没有时间谈这个了,斗争那么激烈,革命的事还忙不过来呢。”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徐笃本不幸牺牲,直到那时他还没有成家。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崇尚勤俭的徐特立,一生追求理想信念,好学进步。1919年,他42岁时还远赴法国留学,并考察比利时与德国的教育。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正是他始终能在时代的激流中居于前列的根源。赴法国后,他积极支持学生组织反对中法反动派的活动。国内军阀政府为了笼络他,通过使馆告知可给他一个“赴法考察”的名义,每年能领1000块大洋的薪俸。徐特立对此嗤之以鼻,仍在钢铁厂勤工俭学。

徐特立希望孩子们能继承革命事业,也因此督促孩子们的学习和进步。在家人中,徐特立对小儿媳徐乾的学习格外关心。徐乾,原名刘萃英,1933年与徐特立的小儿子徐厚本结婚,1936年生下女儿徐禹强。1938年,徐厚本染病,医治无效去世,刘萃英在医院因一时伤心过度,不慎摔伤,从此落下头疼症。面对这种情况,老年丧子的徐特立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悉心关心、指导儿媳刘萃英的成长,将其收为干女儿并改名为“徐乾”。

徐特立建议徐乾,要给学习分配正式时间,不缺一分一秒,像吃饭、睡觉一样持之以恒。他还细心科学地给徐乾制订具体的读书计划,指导敦促她学习一些经典。徐特立认为政治学习很重要,只注意工作,不注意政治,“将来只是一个事务主义者”。他曾写信要求徐乾“有系统有计划地学习政治理论……关于毛主席的文章必须精通五篇到十篇,以一年为期,每月读半篇到一篇”。徐特立所倡导的“读书就要读经典”“注意政治”的理念,时至今日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义。

1941年10月,徐特立花6元边币买了一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送给徐乾,勉励她加强学习,每天要坚持读学两页。徐特立还在书的扉页上写了一段话,其中写道:“希望你真能继承我的革命事业,我从现在你的行动看有很大的可能性。”体现出徐特立对徐乾的殷切期望和关爱信任。徐乾一直珍藏着这本书,并努力实践着徐特立的教诲与嘱托。

这之后,在革命与建设的岁月里,徐特立还多次给徐乾写信,督促和鼓励她抓紧学习与提高。徐乾回忆说:“他要求我极严格,教我学文化,教我懂得革命的意义,教我怎样做人。我终生都不会忘记他的教诲。”在徐特立的关心培养下,徐乾从一个仅有初小文化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一名心胸豁达、作风朴实、对事业忠心耿耿的革命干部。

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徐特立一生极力推崇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仅明确提出和阐释了“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丰富了实事求是的内涵,而且在实践中待己待人、对待工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以此教育、勉励家人和广大年轻一代。

1940年7月,徐特立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毛主席的实际精神》一文,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作风通俗地概括为“实际精神”,并加以推崇。1942年3月,他在《解放日报》发表《生活教育社十五周年》,称赞生活教育社提倡的生活教育和小先生制,并批评了部分干部轻视实事求是,“指为狭隘的经验,或讥之为事务主义,不知不觉自己成为官僚主义”的现象; 4月1日,他又在《解放日报》发表《再论我们怎样学习》,特别强调“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

新中国成立后,他最关注的事之一,就是如何保持党的优良作风。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党的高级干部,应该时刻不忘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尤应保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

1949年10月,《河北教育》创刊,徐特立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以为刊风,并特意撰文详加说明。他强调:“‘实事求是’一语说起来十分简单,做起来难于登天。在年高、位高、学高、‘功高’的四种高人面前,则‘自以为是’四字,就是第一等的障碍物。首先就障碍了自己前进(即障碍着‘实事求是’),不接受他人的批评,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主要是害怕丢脸——以被人批评,被人指责为耻辱,反不以‘自以为是’为耻辱。”他指出:“学风中最主要的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这两句话9个字。这9个字可以用来测量党员的学习风气,尤其是有教育责任的党员及干部,更当严格执行这9个字。”

这之后,徐特立还多次撰文批判“自以为是”的思想病态,阐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深刻内涵。由此可见徐特立对“实事求是”作风一以贯之地推崇。他不仅在思想观念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原则,而且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己对人都切实地实践着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1956年,党的八大前夕,徐特立给中央写信,提出自己年事已高,请求免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职务,让年轻有为的同志来接替,这样才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否则只挂名不能工作,自己心里很不安。后来,当杨尚昆和陆定一等同志来看望他时,他说:“我老不济事了,占个位子不能工作呀!我们看到后一代人成长起来,革命才有希望,自己也才能安心啊!”

自持严谨,不忘初心

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自持严谨、慎微慎独的做人原则,他是党内的老同志、老革命,但从不端架子搞特殊,平易近人得很,对同志、对人民亲切关爱。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从不脱离群众,不忘革命初心,一以贯之地保持着共产党员本色。

1934年,57岁的徐特立随红军长征。出发前,瞿秋白体谅他年纪大,送给他一匹好马。他却总是让给伤病员骑,而自己拄着一根竹杖,扛着防身用的红缨枪,和大家一同行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徐特立骑马不过两千里,人称“徐老徐老真是好,不骑马儿跟马跑”。其平易朴素、关爱同志至此。

即便是度过艰辛的革命年代,夺取胜利以后,虽然各方面条件有所改善,但徐特立仍是一如既往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曾对家人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更加坚定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不久,徐特立收到人大代表补助费,他当即将钱退回,并让秘书回信:“我每月有薪金。人民代表应该为人民办事,不能增加人民的负担。以后不要再给我寄这批款子了。”

徐特立在生活上极其节俭,从不多用公家一分钱,衣、食、住、行上样样做到。他穿戴的衣帽都是经年的旧军装,短了、破了,就拿块布接上、补上再穿戴下去。他的被子是用旧棉衣上拆下的棉花和土布做的,他冬天御寒的旧棉衣,后勤部门几次催他更换新的,他总不答应。为了工作需要,徐乾为他做了一套毛料衣服,添置了一双皮鞋,他平时不穿,只是在接待外宾和参加宴会等外出活动时才穿,回到家里马上换下。

徐特立住的房子不大,家中拥挤;设施也比较陈旧,有的地板已经腐朽。中央办公厅要给他建房子,徐特立得知后一再反对。后來办公厅尊重徐老一贯节约的做法,把建房费用减少到原计划的一半。即便如此,他还是认为花钱太多了,告诫说:“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1955年徐特立回乡小住,那时到乡下没有公路,群众就自发抬来轿子要接他回家。但近80岁的徐特立坚持不肯,兴致勃勃地步行出发,硬是靠着爬过雪山、蹚过草地的“铁”脚板子,走了20余里路从镇上回乡。徐特立终生不抽烟不喝酒,直到晚年每天只泡一杯清茶,喝到深夜不许换茶叶。

细微之处见精神。这些生活的细节,真实、真切地展示了徐特立这位革命老人熠熠的光辉品质。良好的家风在徐特立的子女中传承了下来,他的4个子女都曾为革命做出贡献。儿子徐笃本、徐厚本青少年时期投身革命,都在战争时期去世。早年参加地下党的大女儿徐静涵与徐特立失散20多年,到胜利后也听从父亲要求没有留在北京。小女儿徐陌青曾在北京铁路总医院工作,直到退休仍是一名护士。

1953年9月,在给女儿徐静涵的一封信里,徐特立写道:“我希望你们每一日每一时都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他经常叮嘱晚辈不要搞特殊,要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一不要有特殊思想;二不要有优越感;三不要脱离群众。”他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你们如果需要我党录用,那么需要比他人更耐苦更努力,以表示是共产主义者的亲属。”

徐家的其他家属也无一人得到过徐特立的照顾。从徐特立的兄长徐立泰开始,至他的侄儿、侄孙乃至曾孙在内的20余人中,无一人是因其关系而得到照顾的。徐家家训是“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家教育后人主要做到四点:教育、读书、爱家和爱国。良好的家风让后人受益匪浅,后辈平凡而幸福的生活,折射出徐特立两袖清风做赤子、“三个第一”育后人的熠熠光彩。

(作者系山西省党史研究院党史七室主任)

3160501908265

猜你喜欢

徐特立实事求是革命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实事求是
中国的出行革命
章亮基南昌起义后三见徐特立
徐特立长征中发明“拉着马尾巴行军”
做最好的自己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七十老将水中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