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风肃纪没有休止符

2021-03-15

清风 2021年23期
关键词:党风党纪贪官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调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思路、举措,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重大成效。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正风肃纪没有休止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决不能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日前,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授黄琳(以下简称“黄”)就持之以恒地正风肃纪相关话题接受了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专访。

正风肃纪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党风政风为之一新。“正风肃纪没有休止符”有什么具体体现?

黄: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人们沉浸在共产党走过100年创造的非凡业绩的喜悦之中。大家纷纷吸取能量,锚定方向以更好地汇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旋律之时,纪检监察战线捷报频传,一批贪腐领导干部纷纷落马,或被开除党籍,或被“双开”。所涉及的部门有检察院、海关、银行、交通、工矿企业等。

这再一次证明,纪检监察时时在场、处处在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层级,违反党风党纪,都会被追责,党内没有不受“风纪”约束的特殊成员。这是中国共产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庄严承诺,也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的生动体现,彰显了党的正风肃纪建设中抓铁有痕的干劲、除恶务净的狠劲、一抓到底的韧劲。

早在延安时期,一些小农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随着小农和小资产阶级入党而进入党内,我们适时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整风不是一阵风,历时近4年,成效显著。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大和不可测,目标更宏伟,任务更艰巨,作为一个有着九千多万党员组成的有机体,偶尔感冒发烧也在所难免;但如不及时治疗,拖久了恐伤及根本,这凸显了“正风肃纪”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在当前党史教育、初心使命教育与廉洁教育密集进行的背景下,仍有人不止步、不收手、不回头,逆风而行,不碰南墙不回头,这更加表明“正风肃纪”任重道远。现在奢谈鸣金收兵为时尚早,我们千万不能有“中场休息”的念头,要以“始终在路上”的执着,将正风肃纪进行到底!

记:贪腐现象无法根绝,将造成什么危害?

黄:违反“风纪”的代价对落马者来说是巨大的。对于落马者而言,曾经高尚的心灵日渐卑微,成为连他们自己都看不起的卑鄙卑贱之人,心存侥幸又惶惶不可终日,身心俱疲。一旦东窗事发,社会名誉、社会地位荡然无存,后半生甚至抬不起头来。

但更大的代价是对他者的代价,即对政府公信力,尤其是对政治风气的代价。具有高度公信力的政府往往同时也是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所以贪官们啃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政治良知,还有政府公平正义这块公信力蛋糕。随着一个个、一批批贪官的出现,这块蛋糕将逐渐变小,政府的威望也将受到影响。每一个已发现的或者潜在的贪官,都是政治生态森林中的蛀虫,已经或者正在造成政治生态破坏。

从近期披露的信息来看,不少贪官私车公养、收受礼金、接受宴请、兼职取酬、为亲属经营活动牟利等行为,看似小腐败,折射的是党员干部漠视规矩,不把党风党纪当回事的大问题。每个贪官倒下的背后,留下了政治风气的伤疤,受伤的是一个个企业或部门,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反面教材。

在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的小环境中,信仰信念边缘化,私欲成为行为的动力,形成一种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沆瀣一气的病态政治氛围;在良好的政治风气下,为官者往往洋溢着朝气、锐气和英气,他们政治清廉,敢担当、肯作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贪官们幻想的是前者,正直的人们崇尚的是后者。两者间有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只要藐视党风党纪者存在一天,恶劣的政治风气就有蔓延甚至卷土重来的风险。

正风肃纪应该坚定人民立场

记: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为官者敢在如今反腐高压态势下,仍不止步、不收手、不回头?

黄:贪官落马原因各有“亮点”:或靠企吃企,或搞封建迷信,或生活腐化,或权色交易,或权钱交易,或官商勾结,不一而足,但共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都丧失了理想信念、违背了初心使命。

也许宣布立案调查的那一刻起,曾经的入党誓言在他们的耳旁萦绕,也许他们也曾将初心使命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也许他们也曾严格要求自己。那个曾经令人肃然起敬的“他”怎么變成了现在这个面目狰狞的“他”呢?其实人的思想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其思想必定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上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其大脑,当碰到难以抉择的问题时,一些人大脑就会展开人性的激烈鏖战,利他和利己反复较量。

就党员来说,一边是共产党员神圣的誓言,另一边是个人的需要与个体的欲望,在两者的较量中,少数意志薄弱者个人私欲会渐居上风,责任担当意识慢慢淡漠,由信仰信念驱动转变为利益私欲驱动,此时其身在党内,心不在焉,从本质上说已“脱党”,与战场上怯懦胆小临阵逃脱的士兵无异,在党风党纪的考试中严重“不合格”。这样的人从思想落后到组织落伍,其归宿最终必定是落马。这种人过去有,现在也有,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也将大有人在,至于何时能根绝,我们无法做出预测,这也说明,“正风肃纪”的持久性是由目标对象短期内不可根绝决定的。

虽然贪官们也许曾经被入党誓词感动过,他们奋斗过,踏实地工作过,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有些甚至年纪轻轻便身居要职,本该大展宏图,政治生涯却戛然而止,实为可惜。但是对这些人是不能有些许怜悯的,毕竟“功劳”是一个党员的分内之事,不是放其一马、网开一面的理由。他们将党风视为“一阵风”,将党纪看成是可有可无、说说而已之物,在背离初心使命的道路上愈行愈远,由为人民服务走向了为害人民的不归路。忘记了自己作为人民公仆、人民勤务兵的角色和责任,辜负了人民的殷切期待。人民有所呼,我们就有所应。人民的诉求是指挥棒,人民往哪儿指,我们就应该往哪个方向前进。

记:所以持之以恒地正风肃纪更应该坚定人民立场。

黄:对。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群众诉求也会发生变化,呈现出阶段性和时代性特征。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人民群众对腐败分子坚决说“不”。人民群众与腐败分子水火不容,姑息腐败,放纵腐败,人民群众永远也不会答应。否则我们党将面临违背民意、失去民心、积累民怨甚至引爆民怒的风险。

十八大以来腐败者纷纷落马,人民群众拍手称快,说明打虎拍蝇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当前腐败存量较大,增量不减,在这种形势下人民群众反腐的呼声不会停歇。这就要求我们高悬“正风肃纪”的利剑,甄别害群之马,敢于挑刺拔钉、善于挑刺拔钉,将堕落分子清除出党。从这个意义上说,腐败现象不止,人民的反腐诉求不会满足,“正风肃纪”之火不熄。

通过正风肃纪,清除蛀虫,割除毒瘤,内除虚火,外防毒侵,拔烂树,种好树、治病树、正歪树,使思想动摇者坚定起来,使偶有贪念者及时醒悟,使犯小错者悬崖勒马。不断修复政治风气漏洞,让正确的风纪观深入人心,使政治风气不可逆转地由前者向后者倾斜。

正风肃纪是全民事业

记:如何才能让正风肃纪不跑调地高歌猛进?

黄:首先,“正风肃纪”一词明示我们,“风”和“纪”是一个整体,“风”是内在精神,“纪”是外在保障。风向不正,难行好路;纪律不严,难成好事。“正风肃纪”既需要外在纪律的制约与保障,更需要理想信念的确立与坚定。党风端正了,才能更好地落实纪律,有了严明的纪律,党风也更容易得到巩固与改善,两者相辅相成,互促并进。应进一步探究“风”与“纪”的辩证关系,深入探索“风”“纪”的阶段性特点与本质,统筹推进“风纪”建设。

其次,仔细研读披露的信息不难发现,落马者堕落经过大致是这样的:首先失守于信念关,其次失守于党纪关,然后一路狂跌,突破底线,以身试法。在铁的证据面前,堕落者的任何借口都是苍白的,任何理由都不是理由,说什么“我不知道为什么就这么干了,这是人本来就难以克服的欲望”,妄图推脱责任甩锅给欲望!其实,只要时刻以共产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初心使命、用理想信念鞭策自己,“欲望”是没有任何可乘之机的。

一些官员之所以出问题,在于信念感、使命感、责任感不强,核心是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这些人的身体虽然进入了21世纪,但灵魂却留在了20世纪,满脑子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哥们义气、圈子意识、封建迷信。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从源头上、思想上进行“正风肃纪”,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为指导,清除陈旧陈腐思想。另一方面,不断地总结贪官们丧失理想信念的规律性特征,查漏补缺,排查我们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漏洞和不足,防患于未然。

記:受贿与行贿相互依存。正风肃纪的成效与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整个社会风气不无关系,对此您怎么看?

黄:从这个角度来说,正风肃纪是全民的事业,需要大家齐努力,共进步。应跳出“熟人好办事”“办不好事就是钱不到位”的错误观念,个别商人也应摒弃通过贿赂来让自己占竞争优势的错误想法。党和人民不会忽视任何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也一定不会纵容任何一位背弃党和人民的逆徒。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或许我们每个人力量有限,但只要做好自己,就多一个人为正风肃纪做出贡献,正风肃纪队伍声势就壮大一点。“正风肃纪”既需要骤雨打荷叶的集体行动,也需疏雨滴梧桐的久久为功。

加入到“正风肃纪”的大合唱中来吧,我们内心升腾的将是奉献人民、追逐信仰的高尚情怀,终将听到纪检监察战士们“正风肃纪”的凯旋之歌。正义的宝剑回鞘之日,必是守纪如铁风清气正之时。

3073501908263

猜你喜欢

党风党纪贪官
监察体制改革“纪法衔接”的法理阐释及实现路径
现代语录
2016贪官墙
“三级”党风廉政督查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正党风 促行风 打造廉洁高效的检务服务窗口
培育良好家风,促进党风政风建设
开展“党纪教育一刻钟”活动
贪官内斗如宫斗戏
特赦,对贪官说不!
如何理解“党纪严于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