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昭通褐煤的开发利用

2021-03-14陈新芝马永立

昭通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矿洞褐煤昭通

陈 瑶,陈新芝,马永立

(昭通学院 a.管理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c.教务处,云南 昭通 657000)

昭通的褐煤资源,集中在盆地中部地区,开采条件十分优越。民国时期昭通居民已进行采掘,褐煤的开采在几个主要矿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当地居民通过人工开掘褐煤,使用原始的交通工具将其销售到昭通城区及周边地区。褐煤的开发使用对于当时的居民来说意义巨大,是他们的重要生活物资。本文以民国时期昭通褐煤的开发利用情况为主要内容,透视当时昭通褐煤开发的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图景。

一、昭通煤矿资源的早期开发

昭通盆地内部蕴藏着丰富的褐煤资源,探明储量约为81.55 亿吨,是云南省储量最大的褐煤区,是昭通的主要优势矿产,本地人称之为“柴炭”。昭通褐煤属于盆地煤系,是一片连续沉积而成的含煤构造,煤系地层自下而上为砾岩层、粘土夹砾石层和含煤层,其厚度在100 米~700 米之间。共计有三个主要煤层,可采煤层2~3 层,可采厚度在20~150 米之间,最大可采厚度可达193.77 米。煤质为碳化程度较低的中灰—富灰的褐煤,发热量相对较高。整个煤田根据含煤向斜的分布情况,分为荷花、海子、诸葛营三个矿田。煤田构造简单,断层极少,埋深较浅,部分区域煤层厚度大。表层覆土松软,开采条件相对较好,适合露天开采,具有大规模工业开采的价值。

煤矿资源是重要的工业能源和基础原料,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在战争背景下其战略价值更加重要。日本全面侵华后,国民政府西迁到西南地区,东部国土大片沦丧,阻断了国民政府从外部获取资源的通道。西南地区的资源、能源、矿产成为了支撑抗战的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对煤炭资源的需求激增。国民政府在西南大后方加大调查力度,以摸清资源家底,同时增强矿产开发。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相关机构虽然对昭通煤矿资源做了几次深入的调查,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并未能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对于昭通来说,褐煤是重要的民生物资,“供给城乡燃烧……全城燃料悉以是赖”[1]388,是最重要的过冬取暖能源。

昭通历来是云南对外交通的要道,如秦代之五尺道、两汉之西南夷道、唐代之石门道、清代之“盐井渡道”均经过昭通。但是,由于受到大山大河的阻隔,对外交通联络异常困难。民国时期的昭通是云南在滇东北的重镇,人口众多,贸易繁荣,商旅云集。在民国后期,经过长期的建设,从省会昆明到昭通,有两条路可达。第一条经会泽的道路,在民国后期从昆明修有到会泽的公路,有汽车可通会泽。但会泽以北,由于山势较大,特别是在鲁甸县江底镇由于受牛栏江河谷的阻断,道路极为艰险。故会泽以北仅能乘马前行,路途较为艰险,耗时较多。第二条线路是从昆明出发后,先后经曲靖、宣威、威宁到昭通,威宁到昭通之间建有公路,从威宁出发乘坐汽车,当日即可到达昭通。从昭通往北,途经大关可进入四川盆地。民国后期筹划修筑叙昆铁路,其线路大致沿第二条道路走向,但由于修筑成本巨大、技术条件的限制始终未能成行。整体来看,在民国时期昭通仍然十分缺乏对外联络的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这严重限制了昭通地区的经济发展,还阻碍了以褐煤为代表的重要资源的外运和开发。

二、民国时期对昭通褐煤资源的调查

在进行科学的调查之前,昭通本地居民对褐煤的分布和使用等基本情况已有所认识,“乌金(指煤),东、南二区多产之。现均有开采,供给城乡燃烧。柴炭,产西区溪歧陶一带,南区干河、土洞均产之。”[2]268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指导,关于褐煤的认识是经验性的,对于褐煤的形成原因、成分、特性、分布情况、煤层厚度、储量等重要问题缺乏科学、精确的认识。民国时期,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及各科研单位西迁,为加大对西南地区的资源开发和交通建设,加强了对昭通地区褐煤资源为代表的矿产调查。

民国时期,历次对昭通及周边地区的地质和矿产调查中,大多未专门以褐煤资源作为调查的重点内容,对昭通褐煤的基本情况只是有所提及,关于褐煤的调查并不仔细、记录也不够准确。这些调查和记录中,关于昭通褐煤基本情况的表述不尽相同,甚至出现结论相互矛盾的情况。

1941年5月19 日至6月13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昭通褐煤资源的调查,是一次科学、全面、专业的勘探调查。此次调查由马祖望、江镜涛主导,调查队在昭通盆地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勘探。调查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调查的主要区域和范围做了基本的规划,为进行钻探工作还购置了专业的钻探设备。调查中使用钻机对褐煤进行了科学的钻探,后续还对采集的褐煤样品进行了科学的化验和分析,对于昭通褐煤的形成原因、成分、特性、分布情况、煤层厚度、储量等重要问题都形成了相对科学的结论,最终的调查结果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公开发表。此次褐煤资源的科学调查,使得当时的学术界、国人对于昭通地区褐煤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储量有了较为科学和全面的认识。

三、褐煤资源的开发情况

昭通的褐煤开发历史较早,最早的开发历史并无确切记载,据说到民国时期已有百年的开发历史。在民国及更早之前,其开采规模都非常有限。到民国时期,随着昭通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近代工业的初步发展,褐煤的开发规模才有所扩大。加之昭通冬季较为寒冷,对取暖的需求较大,褐煤的开采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一)开采时间

几个主要矿区周围的农民“每届冬季,择地开采,次年春深便行停止,盖恐雨水一至,遂难采办也。”[1]388开采时间一般在每年12月前后开始筹备开采,持续到次年6月份左右停止。但是,每年使用的矿洞,次年并不能再次重复使用,开采结束后一般直接废弃,来年再开新洞。每年11月左右昭通天气开始转寒(最低温出现在1月初,-10℃左右),取暖需求开始出现,为储备过冬的取暖能源,民众对煤炭的需求开始增加,褐煤开始逐次开采。昭通褐煤多埋藏于地表之下2~8米,煤层分布在盆地地区,雨季非常容易渗水,到每年6月昭通地区逐渐进入丰雨期,故褐煤的开采在雨季即行停止。

(二)开采规模及产量

在少数褐煤资源富集的区域,形成了小规模的矿产开采组织。如20世纪40年代前后,在城西之三善堂矿区,已经形成一定的开采规模,成为当时褐煤开发力度最大的矿区。这种开采组织有一个固定的管事(或称为洞主),旷工数量不固定,因需求的变化而随时增减,最多时可达十多人,最少时仅三四人。当然,除了这种初级的矿产开采组织,还有大量临时邀约组成的开采团队,“工作时间既短,而开采方法又易,故多临时约伴,三五成群,随掘随辍,毫无组织可言。”[3]113因褐煤的埋藏深度不深,表层覆盖层较薄,开采方法较为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技术和机械设备,故常出现数人组成的临时开采队伍,在各地进行开采,他们没有固定的组织结构,没有固定的人员组成,随意性很大。褐煤的产量与参与开采的人员数量、市场需求和季节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褐煤的开采一般在每年三四月份,达到产量的顶峰。以三善堂矿区较为规模化的矿洞为例,一个矿洞在产量高峰期时最多每日可产60 牛车,每车约为150 千克左右,合计可产褐煤4.5 吨。全年来说,“大约冬初(约十二月中)兴工,腊月(一月)出炭,此时每日总计可产十吨,三四月产炭最旺,每日可产三四十吨,至五月中即行减少,日仅十吨。六月中雨季开始,即全部停工矣。每年估计约产五千吨”[3]114。褐煤的开采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扩大产量却很困难,也不足以形成规模效应。

(三)开采方法

每个矿区的开采方法因地质、矿洞位置等原因而有一定差异,但是方法大体上来说大同小异。褐煤的开采因规模较小、投入不足等条件的限制,开采方式以人力开采为主,缺少基本的现代化工具和设备。人力主要来自于矿区周围的农民,使用当地农民既能节省往返成本,也便于褐煤的开采工作。矿区周围的部分村民,还会将手艺向下传承,形成一定的经验。褐煤的开采,第一步是选定开采位置,一般管事、当地农民都有经验可循。在确定位置后,第二步是以直井的方式向下挖掘,一般井口宽度在7~8 米之间,长度为10 米左右。第三步是剥离表层覆盖的泥土,此层覆盖土的厚度各地不一,一般在6~8 米之间。覆盖层泥土厚度不小,所以在开挖此层泥土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耗时约为40日左右。在向下挖掘的过程中,不断的架设木结构的支架,防止土层坍塌以保证安全。第四步,在到达褐煤层后,向四方开凿支巷,为防止巷道塌陷,巷道顶部须留2 米左右的炭层作为保护层。

开采褐煤的方法极为危险,需要有经验丰富的“锤手”进行开凿,锤手先在平巷四周开槽,然后以木锤凿数十个孔眼,让褐煤自动断裂,当听到“啸啸”之声后,锤手需要迅速躲避,大块的褐煤自动崩落于巷道之中,最后由称为“背工”的背炭者将褐煤锄碎盛入筐中背出矿洞。

(四)运输、销售及售价

小规模的掘炭者,多数是为解决自己的取暖问题,故所掘之炭多自行消耗,较少进行售卖。规模化的褐煤生产,其销售主要集中于昭通城区及周边乡镇。因为几个矿区距离城区皆较近,距离均在10 千米范围内,故主要依赖牛车作为运输工具,褐炭从矿洞中运出后,即搬运到收买之人的牛车之上,再由牛车运输销往城区及各乡镇。褐煤多成块状,矿场售卖褐煤以“背”为单位,一背为一大方块或数块组成,重量约在15~20 千克左右。销售所得收入大体上由管事、锤手、背工分成,背工以劳动量计算,事先约定一背的价格(一般为镍币一角左右),而管事和锤手各抽取背工20%的收入。“本地矿产以煤为最多,为本地主要燃料,产量极富,品质也高,每百斤只值国币二角左右,价格之廉恐为全国之冠。”[4]12总体来说褐煤的价格极为低廉。

(五)主要开采区

民国时期昭通褐煤开采矿区主要有四个区域:三善堂、干河、后海子、水井湾。

三善堂开采区位于昭通城区西部,即今旧圃镇三善堂村,核心矿区距离昭通城区6.5 千米左右,该矿区为昭通褐煤厚度最深、煤质最好的矿区,开采规模也最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出现了产业化的趋势。该区褐煤开采历史最悠久,到民国时期已有百余年的开采历史。其褐煤开采之后成块状,体积较大,颜色为深褐色。但是由于矿区地势较低,处于盆地的低洼地带,容易渗水,大量矿洞随开随弃,形成许多零乱的废弃矿洞。

干河开采区位于昭通城区东南部,即今守望回族乡甘河村、马贵闸村,核心矿区距离昭通城区5 千米左右,表层覆盖土主要是白色泥灰岩,该矿区在马贵闸一带褐煤层较厚、煤质最好,开采规模仅次于三善堂开采区。但是也存在地势低洼、渗水严重的问题,所以矿洞大多集中于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许多矿洞均因渗水而大量废弃。

后海子开采区位于昭通城区西北部,即今旧圃镇后海村,核心矿区距离昭通城区6 千米左右,煤层厚度仅有3米左右,该矿区由于开采时间较早、开采力度大,到民国时期已被开采殆尽,又因地势低洼渗水,许多矿洞坍塌被淹没后,形成一些不规则的小型水体。

水井湾开采区位于昭通城区东南部,即今守望回族乡水井湾村,核心矿区距离昭通城区9 千米左右,矿洞集中于昭通通往贵州威宁的昭威公路周边,在周边土山之上矿洞极多,有些矿洞因开采后的采空而塌陷,塌陷后的矿洞在地势低洼地带渗水,形成一些不规则的小型水体。在地势更为低洼的地带虽有煤层分布,但因渗水严重而未进行开采。

表1 民国时期昭通褐煤开采主要矿区

四、结语

虽然昭通盆地褐煤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在民国时期的开发程度和规模都属于低水平阶段,其影响范围主要局限于昭通矿区附近的坝区。民国后期规划了叙昆铁路,原计划加大对昭通褐煤的开发力度,实现资源外运、支援抗战的目标,终因战局的变化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而未成行。在整个民国时期,昭通的褐煤开发处于一种开采规模较小、生产水平低下、效率不高的状态。

(一)生产规模小,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褐煤开采规模最大的三善堂区域,均以矿洞为单位进行独立开采,缺乏大规模开采的企业组织形式、技术和设备,褐煤产量较低、开采方法原始、生产效率低下,由于资金、技术的缺乏,没有能够形成近代化的企业和较大的生产规模。褐煤的销售市场局限于城区及周边乡镇,限制了矿业开采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民国初期昭通坝区的森林已有较大损耗,“查该县境内,已一望濯濯童山,不但建筑用材,取求不易,即薪炭用材,亦大感困难。”[5]56盆地周围植被破坏严重,导致薪柴缺乏,更加依赖褐煤作为取暖能源。但是由于人民生活困苦、普遍贫困,故需求量并不高,即使有部分购煤的需求,需求量也十分有限。这些因素限制了褐煤的产量,影响了褐煤开采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二)技术落后,难以提高生产效率

从褐煤开采的方法和技术上来说,一年之中仅是部分时段进行开采,没有持续性,不能很好的形成规模效应,还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和现代化设备,组织不完善,没有有效的安全保障。无论是锤手或背工都面临极大的危险,他们的安全健康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所得收入却十分微薄,“每日所得,仅足糊口,致衣不蔽体,形容枯槁,为状殊堪怜悯也”[3]114,工作中极易受伤、致残。矿主也经常性的因矿洞渗水、垮塌、矿难和褐煤销售低廉等原因收不抵支、亏损,不敢轻易扩大规模。褐煤开采的巷道内还缺乏基本的照明和通风设备,仅有少量菜油灯作为照明工具。因缺乏排水、抽水设备,矿洞一旦渗水即意味着矿采工作的终结,严重限制了褐煤开采规模的扩大和持续。

(三)市场狭小,总体需求量较小

民国时期昭通的交通“附近多用牛车,长途多用骡马,人夫搬运,有用肩舆者。”[6]11人背马驮的运输方式效率低下、运量小、运输成本极高。虽然民国后期有一定的公路和汽车,但是由于褐煤这样的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使用费用高昂的汽车运输是不划算的,导致仅有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也不能大规模运用。想要建设铁路这样相对低廉的交通通道,却因山多谷深,交通建设成本过高,在缺乏现代工程技术条件的民国,内外交通极为困难。由于缺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条件,运输方式原始,限制了褐煤资源的外运,无法向外扩展市场。

(四)销售价格低廉,缺乏大规模开发的原动力

褐煤由于蕴藏丰富、开采容易,仅销售于矿区周围,故价格低廉,没有形成很好的销售刺激,没有形成稳定的销售市场,生产、开采规模均维持在较小水平。民国时期昭通人民的生活困难,资金缺乏,收入来源极窄。普通民众唯一的收入主要是每年冬春季节,各乡劳动力“上昆下府”帮商人挑运货物,以换得微薄运费收入,这些微薄的收入要存到农忙季节以购买口粮,渡过青黄不接的艰难阶段,对取暖的需求只能维持在一个最低的水平。

(五)环境破坏严重

褐煤的开采过程中,表层土壤剥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严重,随意堆积的覆盖土大量占用农田。开采后随意废弃的矿洞,形成大量的采空区,矿洞不规则分布,大量矿洞坍塌后在低洼的地区形成积水区,严重污染水源。另外,褐煤的使用方法单一,主要作为燃料直接燃烧取暖,所以空气污染也十分严重。

猜你喜欢

矿洞褐煤昭通
废弃矿洞成为野生动物家园
不同烘干温度下褐煤可磨性指数研究
邻近矿洞对隧道开挖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大宝小神探·寻找神秘的矿洞
矿洞三维建模的技术分析及作业研究
污泥掺混褐煤水热制固体燃料的理化特性
煤粒度对褐煤生物气生成的影响特征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值得书写的昭通文学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