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抓好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
2021-11-28
2020 年,漯河市认真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完善粮食生产经营体系,提高生产服务能力,深入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粮食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粮食产量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势头。
2020 年,漯河市全年粮食总面积27.29 万hm2,比2019 年的27.11 万hm2增加0.18 万hm2,增长0.67%;粮食总产量190.65万t,比2019年的187.38万t增加3.27万t,增长1.75%;平均单产465.73kg,比2019 年的460.81 kg 增加4.92kg,增长1.07%。单产居全省第三。
一、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2020 年,漯河市新增高标准农田1.09 万hm2,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84 万hm2。集中打造了临颍县和郾城区的2 万hm2、舞阳县泥河洼1.07 万hm2两个核心区。项目建成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格局,农田基础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全市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加大了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全省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物联网平台漯河示范区项目,26 个农业物联网数据采集试点,16 个智能水肥一体化应用示范基地建成投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能普遍提高。
二、提升耕地质量,增强土地产出能力
2020 年,漯河市配方肥技术推广面积达31.37 万hm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165%。2020 年,全市新建监测点1 个,总数达32 个,已实现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推广全覆盖。全市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丰富和畜牧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全年秸秆还田面积达28.23 万hm2。通过定位监测、调整施肥结构,漯河市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全市耕地质量由2019 年的4.101 等级提高到2020 年的3.886 等级,耕地质量等级提升了0.215。
三、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
漯河市强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多形式开展信息服务,重点在高标准粮田示范方集成关键技术,实施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农机作业等,集成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种植、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农艺、农业气象、水肥一体化和农业物联网等适用新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切实提高核心片区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能力,带动全市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大幅提高。2020 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本实现全覆盖,秸秆还田比例达96.1%,良种覆盖率达100%。
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实施示范带动
漯河市深入开展优质小麦示范县建设,每个县建设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区0.67 万hm2,在示范区开展单品种连片种植、标准化生产和订单生产,示范带动全市优质专用小麦“四化”发展。实行订单生产,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提升了全市优质小麦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2020 年,全市种植优质小麦7.96 万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0.7%,比2019 年增长8.5%,占比居全省第一。90%以上实现了规模化连片种植,优质小麦订单实现了全覆盖。
五、注重引领,搞好示范,全面提升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装备水平
漯河市大力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服务农户达到14 万户,服务面积达12.13 万hm2。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3%,其中,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100%,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7%。
六、实施“三产”融合发展,提高粮食生产的价值链
漯河市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3 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市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到5 家,省级32 家,市级84 家,居全省前列。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总数量达到192 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26 个、绿色食品64 个、有机农产品1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 个。全市供应链更加完善。漯河市加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力度,省级联合体总数量达20 个,居全省第二。
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护种粮积极性
一是严格执行上级粮食补贴政策,按规定及时、足额发放粮食补贴。2020 年,全市按照国家规定通过惠农补贴“一卡通”共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24 959 万元,有效地保护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统筹财政资金支持粮食生产,整合农田建设、救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转移支付、农田灌溉等项目资金,大力扶持培育粮食产业联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粮食生产经营的比较效益。2020 年全市共投入资金69 485.2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