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民生观
2021-03-14罗志勇
罗志勇
摘 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的根本保障,还是重大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既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坚实自然基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才能实现人类的生命健康价值。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坚持美丽生态与人民生命健康一体化推进战略,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确保生态安全、生态公平正义和人民健康福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生态民生观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民生观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价值意蕴。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民生观对于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实现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期待的生态民生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民生观;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文明建设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10603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就其核心要义而言,贯穿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中的一个重大主题,就是始终坚持以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福祉为根本宗旨的生态民生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8生态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1]4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民拥有健康体魄和享受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人类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和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都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并由此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发展前景。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坚持美丽生态与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体化推进战略,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以及确保生态安全、生态公平正义和人民健康福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生态民生观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民生观,深刻揭示了“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问题,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深厚的民生情怀,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生态民生的基本内涵
民生问题是最根本的社会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权益问题。民生问题涉及生态环境、政治参与、教育卫生、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一般来说,民生问题集中表现为经济民生和生态民生两大类。如果说以解决温饱问题为重点的经济民生,主要针对的是人类的“肠胃之饥”,那么以解决影响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和生态矛盾为主要目标的生态民生,则主要着眼于人类的“心肺之患”。在人类社会,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为人类提供生活必需品和日常消费品,直接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而构成最直接、最现实、最普惠和最持续的民生议题。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揭示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孤立存在,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生态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自然环境本身的可持续性问题,更是事关人类文明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具体来说,生态民生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态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公平分配和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作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资料, 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公共性、共生性和普惠性,任何人不能任意对其独占、污染和破坏。宜居宜业、健康、可持续的自然环境是生态民生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人民赋予国家和政府社会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就是保障社会所有成员都能平等地享有安全、舒适、健康、干净的生态资源,并拥有免遭不良环境伤害的权利。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 政府受环境资源共有人的委托行使公共管理权,应当依法保护公民享有平等公正的生态权益。如果政府不履行环境管理的义务或者因对环境管理不善而损害了公民的生态权益,公民可以请求政府履行受托人的義务,或者追究政府的环境责任。
二是自然环境的生态美学价值引起人类思考、情感共鸣,满足人类身心愉悦、精神文化的审美需求。生态环境不仅具有为人类物质资料生产提供丰富的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还有满足人类休闲、审美等愉悦身心健康、提升生活品质的生态美学价值和审美功能。人类不仅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实现自然的人化,自然环境也对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鸟语花香、蓝天白云,还是黄土高坡、丹霞地貌,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它们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还涵养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绘画、诗歌、宗教等人类文明形态的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创造素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6。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是促进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所需求的生态权益。生态民生的本质与核心内容就是公民的生态权益,即公民平等公正享有在安全、舒适、健康、干净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基本权利。所谓生态权益,是“人们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基本权利以及行使这些权利所带来的各种利益,如占有、利用以及享受自然环境资源的各项权利及其所带来的各种利益。主要包括对于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权、生态环境状况的知情权、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权和生态环境侵害的诉讼权”[2]。这是国家对公民基本生存权益及其生命价值尊重与保护的最基本职责和义务之一。公民的生态权益是具有多方面内容的权益系统,如公民对安全、舒适、健康、干净的环境的享有权,包括公民的自然权、眺望权、安宁权、采光权、通风权、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由环境污染和破坏引发的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生态矛盾问题日益加剧,已经成为影响人民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在土地、水域、空气普遍遭受污染的情况下,公民的环境权益遭到损害的显性表现是喝不到干净的水、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而隐性表现是因为重金属、有毒化学物质荼毒土地而使食品不安全,直接影响了公众健康。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权力机构, 必须将保障公民的生态权益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生态民生观的主要内容
生态环境既是人类实践活动坚实的自然基础,也是人类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只有保障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才能促进人类生态文明价值的实现。
(一)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的辩证互动关系
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环境污染和破坏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的危害。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深入阐释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民健康的辩证关系。他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生态环境问题,其中不少环境问题影响甚至严重影响群众健康。老百姓长期呼吸污染的空气、吃带有污染物的农产品、喝不干净的水,怎么会有健康的体魄?”“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1]90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与健康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党和政府要以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下大力气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这是生态民生的最突出表现之一。2016年5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再次全面深入阐述了生态环境与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密切关系。他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1]33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的供给。没有美丽中国建设,就没有健康中国的存在。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随着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也会得到提升。只有下大力气建设美丽中国,才能为健康中国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健康生活。
第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障人民平等享有生态权益,维护生态公正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诉求。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视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1]4生态权益是公民生存发展的最基本权益,也是最重要的人权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维护生态公正、保障人民群众公平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障人民平等享有健康权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1]243-244。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内在地包含了经济公正、政治公正、文化公正、社会公正和生态公正在内的“五位一体”整体公正价值体系。其中,生态公正是保障生态民生的最基本价值遵循。因此,党和政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环境质量和健康指数的需求。
第三,全面小康社会是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整体小康社会。习近平说:“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1]8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生态基础,也是人民群众过上全面健康生活的保障。没有生态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近年来,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与挑战。“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1]9長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被片面理解为仅仅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物质财富的狂热追求与攫取。因此,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摒弃经济发展中“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1]36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党和政府不仅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还要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解决长期以来影响和威胁人民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筑牢人民共同富裕的绿色生态底色。
第四,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是辩证统一、相互制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辩证的生态自然观认为,生态环境与民生健康不仅具有外在的关联性,更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性,生态健康是民生健康的基础和内在要求,民生健康是生态健康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制约民生建设的前提和关键,优质的环境能够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而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提供一种自然的保障;另一方面,生态民生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民生问题,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有效缓解生态问题。生态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当前脆弱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民生建设的目的则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只有人民群众摆脱了贫困,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了保障,才能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保障自然生态的休养生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始终将新时代人民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民生需求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基本价值遵循,有力促进了以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民生建设。
第一,高效的生态治理是保障生态民生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國广大地区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雾霾等灾害性天气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给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针对空气、水、土壤等自然资源的被严重污染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习近平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北京雾霾严重,可以说是‘高天滚滚粉尘急’,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1]84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因此,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习近平指出,在加强生态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对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消耗资源、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企业,要坚决关闭淘汰”[1]85。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在“五位一体”整体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
第二,以对人民生命健康负责任的政治态度,加快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坚决打赢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人民健康不仅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2013年4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1]5发展全民卫生与健康事业不仅要改进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更要与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作斗争,加快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问题。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由此带来的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三重叠加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面临着多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的挑战。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始终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头等大事,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生态治理现代化与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亿万人民健康福祉的民生工程。
第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保护农村土壤、水源等农业生产源头上严把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质量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民以食为天,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和环境质量密切相关。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土地是农产品生长的载体和母体,只有土地干净,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1]50。衣食住行是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人民健康的基本物质保障。近年来,环境污染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突出。由于市场监管不力,各类制假售假等假冒伪劣案件高发、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和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和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和关注。当前,老百姓对农产品供给的最大关切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下大力气解决“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是党和政府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健康的职责和使命。习近平指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关系全国13亿多人‘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严字当头,严谨标准、严格监管、严厉处罚、严肃问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3]关于如何重视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2016年8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时指出:“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4]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实践中,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保护乡村环境,加强乡村生态治理,不断改善农村耕地、土壤、水源等自然资源质量,严把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质量关,加快发展绿色、安全、环保、高效的生态农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绿色生态农副产品需求。
第四,加快农村生态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维护城乡生态公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习近平十分重视广大农村生态环境对农村发展与农民身体健康的影响。近年来,党和政府在农村大力推行“厕所革命”,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整顿,推动农村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基础民生工程,为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为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生态环境保障。习近平指出:“解决好厕所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1]89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居住在广大乡村的农民人居环境状况一直是习近平十分关心和重视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2016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障农民健康的重要性。他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变农村许多地方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1]89。各级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群众优势,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的农民新家园。
第五,坚持“两山”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现代化。习近平早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民生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就是要树立“两座山”理念,即“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他特别强调的“更要绿水青山”,实际上就是更要注重生态价值和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生态矛盾,改善生态民生,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整体上没有改变,但在不同区域及其表现形式上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由经濟矛盾向生态矛盾、经济民生向生态民生的转变。由于环境污染和破坏引发的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导致的生态矛盾,已经成为新时期影响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总体上都达到了衣食无忧状态,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得到了空前改善,而人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却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这一现象正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民生议题,生态民生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而格外引人注目。当前我国已经处于国内主要矛盾与生态矛盾以及其他矛盾并存和交织的时期,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民生已经向生态民生发生显著位移。这是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决定的,是由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导致的,是由当前严峻的生态危机状况引起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1]7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要摒弃西方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现代化道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以民生福祉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国。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生态民生观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民生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价值遵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品格和政治担当,具有鲜明的价值意蕴。
第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民生观充分彰显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遵循,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的人民情怀。民有所呼,党有所应。习近平在地方主政时就十分关心生态环境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在加快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习近平多次外出考察,所到之处最关心和最牵挂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就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问题。2013年,在青海考察时,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大气、水土等严重污染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指出:“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1]14习近平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严峻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显示了我们党坚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
第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民生观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原则和理论品格,具有鲜明的人民主体性和一以贯之的继承性。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 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1]7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经过长期努力,我们不但显著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而且开辟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近年来,在推进实施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重大战略的实践中,广大生态环境部门的领导干部、环境公益组织和个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切与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坚守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第一线,成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守护神,为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品格和政治担当。
第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民生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鲜明的理论自觉性与政治自觉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民生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从人民性立场来考察和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民生问题提升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高度,拓展了生态政治学的理论视野。让全体中国人民享有高质量的自然环境是人民健康福祉的基本保障和实现“两个一百年”重大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首次见面会上表达了对人民健康福祉的深切关注,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在诸多民生关切中,习近平特别提到了人民群众对“更优美的环境”的期盼。根据国际标准,“当人均GDP不到1万美元的时候,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表现得比较明显,经济民生问题凸显。但是,当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之后,由于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改变而使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人与自然的关系高度紧张,经济民生必然让位于生态民生”[2]。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也水涨船高,老百姓由过去“盼温饱”变为现在的“盼环保”,由过去“求生存”变为现在的“求生态”。生态环境在人们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攀升,环境和健康问题已然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对优美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需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民生观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为开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价值遵循。
四、结语
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民生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理论品格和价值意蕴。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推进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实现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民生事业发展,健全国家生态安全与环境健康应急管理和保障体系,巩固亿万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福祉,让亿万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 方世南.从生态矛盾的凸显看生态民生的重大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50-54.
[3] 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22(01).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74.
[5]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01).
(责任编辑 古 东)
Ecological Outlook on Peoples Livelihood in Xi Jinping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uo Zhiyong1,2
(1.School of Marxism, Soochow University;2.Research Center of Marx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 and Green Development, Soochow University)
Abstract:A s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not only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peoples life quality and health, and a major determinant of peoples well‑be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solid natural foundation of human practice, and an indispensable prerequisite for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s well.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and health can only be realized with a healthy natural ecosystem. Uphold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ion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adhering to the strategy of the integrated promotion of beautiful ecology and peoples life and health and providing high quality ecologic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satisfy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and ensure ecological security, ecological justice and peoples health and well?being ar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ecological outlook on peoples livelihood in Xi Jinping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hich fully demonstrates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the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 of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ealthy and beautiful China, the ecological outlook on peoples livelihood in Xi Jinping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national ecological management system, safeguarding peoples health and life security and realizing the peoples expectation for a beautifu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Xi Jinping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outlook on peoples livelihood;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ion
399450058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