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对黄疸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
2021-03-13杨少芬李素虞靖虹
杨少芬 李素 虞靖虹
黄疸是胆红素异常代谢引发的儿科常见疾病,多发生在新生儿出生28 d 内,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血清胆红素含量增加、皮肤及黏膜出现黄染[1,2]。新生儿的器官仍处于发育中,不能快速代谢体内胆红素,易引发胆红素脑病,危害患儿的健康[3]。临床研究发现[4],蓝光照射可以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新生儿黄疸。因此,本研究探讨间断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对黄疸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0 年5 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4 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诊断标准[5];②胎龄35~42 周;③符合蓝光照射指征;④日龄≤28 d;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⑥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及耐受性不良;②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严重损伤;③接受其他相关治疗;④先天性胆道疾病、肝功能损伤等引起的黄疸;⑤严重溶血性贫血;⑥临床资料不全者。将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 例。观察组中男24 例,女18 例;日龄2~20 d,平均日龄(6.58±4.48)d;分娩类型:剖宫产15 例,阴道分娩27 例;体重2600~3400 g,平均体重(3021.12±298.15)g;Apgar评分7~10 分,平均Apgar 评分(8.95±0.65)分。对照组中男22 例,女20 例;日龄1~23 d,平均日龄(7.03±5.52)d;分娩类型:剖宫产13 例,阴道分娩29 例;体重2500~3600 g,平均体重(3097.89±241.20)g;Apgar评分7~10 分,平均(9.09±0.73)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补液治疗、纠正酸碱失衡、调节电解质紊乱等。将两组患儿置于蓝光箱(中西远大科技公司,型号:SYL68YXK-7),温度30℃,湿度60%,波长440~450 nm。所有患儿均佩戴眼罩、尿布,保护眼睛及生殖器官。对照组采用持续蓝光照射治疗:给予双面蓝光照射,16 h/次,1 次/d,连续治疗3 d。观察组采用间断蓝光照射治疗:4 h/次,4 次/d,每次照射后间歇2 h 进行下一次照射,连续治疗3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黄疸消退时间、治疗前后粪便胆红素及血清胆红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疗效判定标准[6]:显效: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80%,新生儿皮肤及黏膜黄染基本消失;有效: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30%~79%,新生儿皮肤及黏膜黄染明显改善;无效: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30%,新生儿皮肤及黏膜黄染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在治疗前后取患儿粪便约4 g,按照1∶50 的质量容积比加入0.9%生理盐水,振摇约20 min,取1 ml,离心后取上清液,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粪便胆红素水平。在治疗前后于清晨取两组静脉血约5 ml,离心后取上清液,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③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脱水、纳差、皮疹、发热、腹泻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为(48.75±6.54)h,与对照组的(50.97±7.46)h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0,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粪便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粪便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粪便胆红素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粪便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低于对照组的2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粪便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粪便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新生儿的肝脏仍处于发育中,导致肝细胞不能正常与胆红素结合,使机体内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机体内未结合的胆红素不仅会使细胞膜电位传导滞后,还会造成脑细胞能量代谢紊乱,最终损伤大脑组织[7]。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尚未发育成熟,不能阻止胆红素进入大脑,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到达大脑后,会造成脑损伤,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因此,选择有效、安全的方法控制黄疸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现阶段,临床治疗黄疸通常给予蓝光照射,其疗效确切、易操作、无创。胆红素能够吸收光线是蓝光照射治疗黄疸的主要机制,在蓝光照射下非结合胆红素的结构出现异构化,分解为光氧化作用的产物。蓝光照射治疗通过异构化和氧化作用将胆红素通过尿液、汗水排出,或从胆汁排进肠道排出体外,最终改善机体血清胆红素水平。蓝光照射治疗使胆红素的排泄无需通过肝脏代谢,有利于保护患儿肝脏功能。蓝光照射治疗包括持续蓝光照射、间断蓝光照射两种方式。金长虹等[8]研究发现,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持续蓝光照射、间断蓝光照射的临床效果相当。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为(48.75±6.54)h,与对照组的(50.97±7.46)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0,P>0.05)。治疗前,两组粪便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粪便胆红素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粪便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低于对照组的2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持续蓝光照射及间断蓝光照射都能够治疗黄疸,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蓝光照射治疗产生的分解产物在肠道排出过程中会对患儿的肠壁造成刺激,导致脱水、腹泻等不良反应。蓝光照射治疗的时间过长会降低核黄素水平,导致发热、损伤脑组织,张志梅[9]发现,相比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间断蓝光照射的不良反应较少,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表明间断蓝光照射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可能与间断蓝光照射可以有效抑制核黄素有关。
综上所述,在黄疸新生儿的治疗中,持续蓝光照射、间断蓝光照射都可以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两者疗效相当,但间断蓝光照射的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