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腹腔镜与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对比分析
2021-03-13常江姚明辉
常江 姚明辉
胃癌为胃壁表层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肿瘤疾病,也为全世界常见恶性肿瘤疾病,病死率位于消化道恶性肿瘤首位。肿瘤可发生于胃窦幽门、胃底贲门区,侵犯胃壁时广度、深度并不相同,病灶侵犯深度已经超过黏膜下层肌层,转移至胃外区域时则可称之为进展期胃癌。最早为传统开腹治疗,近年随着腹腔镜胃癌手术逐步成熟,设备和器械逐步发展,疾病治疗技术逐步成熟,但由于手术操作复杂性,对于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对于腹腔镜手术是否可达到开腹手术效果并无统一认知[1]。为提升疾病治疗效果,现选取本院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完全腹腔镜以及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效果和临床观察指标进行探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4 月~2019 年7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摸球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8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20 例;年龄54~69 岁,平均年龄(61.25±2.67)岁;肿瘤位置:贲门胃底12 例、胃体10 例、胃角8 例、胃窦8 例。观察组,男17 例,女21 例;年龄53~71 岁,平均年龄(61.41±3.20)岁;肿瘤位置:贲门胃底13 例、胃体10 例、胃角8 例、胃窦7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通过电子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2];②患者无肺气肿和肝炎病史;③患者术前接受胸部X 片以及上腹CT 检查;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肿瘤出现远处转移患者;②心肺功能不全无法接受开放手术患者;③近期采用其他方式治疗患者。
1.3 方法
1.3.1 观察组 采用完全腹腔镜手术。气管插管后患者全身麻醉,取平卧位,双下肢剪刀位,术者站于患者左侧,5 孔法建立气腹并将其维持在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肚脐下10 mm 位置置入Trocar作为观察孔,探查患者腹盆腔和肝脏以及大网膜是否有转移,确定肿瘤位置,左肋缘和腋前线交叉位置置入12 mm Trocar 作为主操作孔,左锁骨中线脐上2 cm 位置置入5 mm Trocar,左肋缘和腋前交界位置置入5 mm Trocar。具体操作方式:超声刀沿横结肠边缘切开大网膜,向右分离离断胃网膜右动脉、静脉,清扫周围和幽门下淋巴结。左分离大网膜至结肠脾位置,贴近胰尾裸化胃网膜左动脉和静脉,根部断离,清扫4sb 淋巴结,充分裸化胃大弯。上提胃壁,并有效显露,显露小网膜囊,分离胰腺被膜,游离胃部左静脉并进行离断,动脉鞘内游离肝总动脉,于胃左动脉根部离断,清扫淋巴结。向右游离胃右动脉并离断,自上而下切除十二指肠韧带,游离十二指肠至幽门环下4 cm,清扫幽门淋巴结,从右向左切除肝胃韧带。沿腹膜后膈肌角表面分离胃后至食管下段,自上而下采用超声刀游离胃小弯,并清扫淋巴结。上腹正中位置作5~6 cm 切口,保护切口并将近端距离肿瘤5 cm 之上胃部进行离断,移除标本后进行胃十二指肠毕Ⅰ式吻合术。
1.3.2 对照组 采用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通过气管插管的方式接受全身麻醉,取平卧位,切口处于上腹正中位置,特殊情况可向下绕脐,切口大小约18~25 cm,手术具体步骤和原理与腹腔镜基本相同。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切口长度。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根治效果,包括清扫淋巴结数、近端切缘长度、远端切缘长度。③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不全性肠梗阻、残余胃动力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82.49±5.62)min 长于对照组的(160.52±12.40)min,术中出血量(61.82±2.19)ml 少于对照组的(101.83±4.21)ml,术后排气时间(3.15±0.42)d、切口长度(5.97±1.24)cm 均短于对照组的(5.42±0.64)d、(18.64±2.84)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根治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近端切缘长度、远端切缘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根治效果比较 ()
表2 两组患者的根治效果比较 ()
注:两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3 例、不全性肠梗阻2 例、残余胃动力差3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05%;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 例、不全性肠梗阻0 例、残余胃动力差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26%。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42<0.05)。
3 讨论
胃癌为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可占新发癌症患者的8%左右。对此种疾病主流治疗方式为手术,早期以开放清扫淋巴结为主,但随着腹腔镜手术的逐步发展,微创手术逐步得到公认[3]。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的效果。
腹腔镜手术过程中主要采用超声刀,对于小血管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同时由于腹腔镜技术对全身打击较轻、机体应激小,患者免疫损伤少,因此患者各种问题更少[4,5]。由于腹腔镜下操作时保持轻柔,可减少对于内脏的干扰,因此有效避免开腹手术时长时间暴露脏器,减少对肠道的反复牵拉,同时对于肠道影响也较小。腹腔镜治疗患者由于为微创手术,因此切口也更小,各种因素均可降低出血,可帮助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促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也有学者提出腹腔镜手术治疗时对于胃底和脾胃区进行游离、淋巴结清扫时操作更为便捷,但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时术中则会受到肋弓掩盖,并未获得充足视野,会影响手术治疗效果[6,7]。多数分析认为,虽然腹腔镜手术对于医生经验要求更高,但随着技术推广,多数医生已经可以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因此在疾病治疗时治疗效果相比于开放手术并无显著差异[8,9]。
虽然两种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疾病得到治疗,但疾病是否可被根治则需依据疾病治疗原则。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均需充分切除原发病灶和肿瘤周围受侵组织,继而保证病灶被切除。同时对于解剖位置相对复杂且无法进行脏器联合切除时则需单独摘除。为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可沿血管清除淋巴结,继而保证各位置器官正常供应血液。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82.49±5.62)min 长于对照组的(160.52±12.40)min,术中出血量(61.82±2.19)ml 少于对照组的(101.83±4.21)ml,术后排气时间(3.15±0.42)d、切口长度(5.97±1.24)cm 均短于对照组的(5.42±0.64)d、(18.64±2.84)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原因为腹腔镜手术治疗时主要为超声刀锐性分离,相比于开放手术治疗,对于肿瘤组织挤压作用相对较少,理论上也可有效控制淋巴管、小血管转移,由于患者自身损伤更小因此出血量更少,患者排气时间也更短。也有学者认为腹腔镜手术治疗时可有效扩大视野,继而提升手术精细程度,减少术中出血量[10]。手术时间长的原因为腹腔镜手术操作时对于技术要求更高,操作步骤相对复杂,因此治疗时间更长。同时对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6%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42<0.05)。此种情况是因为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时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进而促使患者消化系统恢复,加速早期下床活动,患者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疾病发生率有极大程度降低,因此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1]。对比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根治效果时发现,两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近端切缘长度、远端切缘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原因为患者接受治疗后淋巴结得到有效清除的同时,病变位置均被切除,因此患者各指标均有显著优化。主要原因为开腹手术以及腹腔镜手术均可有效起到治疗效果,因此临床指标并无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为进展期胃癌患者采用完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时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同时也可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和术后排气时间,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