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内容及其生成的历史逻辑
2021-03-13潘燕
潘 燕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上下五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国革命文化,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们要从中国古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中去把握和理解。在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历史逻辑基础上,促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相互作用,以书写建设文化强国的华丽篇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沧桑但源远流长,这是同中断或者消失的古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最大的不同。在朝代变迁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收各时期、各民族的精华以充实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等各家缔造了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璀璨耀眼,流传至今。由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编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华儿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了各民族的团结。爱国主义和永不服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正是爱国主义的体现。孟子的“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均体现了家国天下、精忠报国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给传统爱国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也将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2]永不服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另一个核心精神。从“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到封建社会的商鞅变法、王安石运动,再到近代胡适新文化运动、康有为等人的百日维新,均充分展示了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永不服输的精神,在一次次逆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生机。
(二)中国革命文化是基石
中国革命文化诞生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追求主权完整、民族独立的革命过程。中国革命文化历经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四个阶段。大革命时期形成了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立场坚定的北伐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八一精神,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中的光辉形象。土地革命时期,在纠正“左右倾”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把我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推向高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彰显了中国革命文化走向成熟。“九一八”事变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导致革命主题的不断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在上述三种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从此站了起来,迈向了新时代。这四个阶段形成的中国革命文化体现了人民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开放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政治性与人民性统一于革命实践,人民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而革命的目的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中国革命文化的政治性与人民性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理论的科学性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实践性,而革命实践也在不断检验革命文化的科学性,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文化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永不服输等品质,又在革命过程中不断吸纳其他国家的科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将民族性与开放性统一于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实践中。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灵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繁荣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先进的部分,指引着文化的发展走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经初步发展阶段、曲折前进阶段、逐步恢复阶段和走向辉煌阶段。在初步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取得突出成就,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其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家层面确立了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原则方针,并采取了扫盲运动和文化运动等多项举措。在曲折前进阶段,一方面,文化界的反修正主义与“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导致“左”倾错误思想的严重泛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遭遇困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大批英雄楷模,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活力。在逐步恢复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国家首次提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并举,科学阐述了先进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掀起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文化建设取得可喜成就,但是国际话语权依旧较轻、文化软实力依旧薄弱。在走向辉煌阶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成为重大主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我国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攀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批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举措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向辉煌。集科学性、包容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一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党思想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底气。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成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4]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历史是其生根发芽的沃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成的历史逻辑进行梳理,是深入理解文化自信当代意义的源泉。中国人文化心理共发生两次历史性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在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进程中,由文化自负转向文化自卑;第二次转变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由文化自卑转向文化自信。在两次历史性转变过程中,夹杂着文化自觉。
(一)文化自负
纵观历史发现中国文化自负由来已久,从古代中国的“世界中心”论到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文化自负显而易见,自负的文化心理归结于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其也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古代中国因为地域广阔、经济发达,周边国家需要进行朝贡,唐宋时期属于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慢慢滋生出中国文化是最优秀文化的心态。加之封建帝制相对稳定,中央皇权不断得到加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封建制度。明清两朝开始闭关锁国,将异质文明排除门外,导致中国失去了与世界交流的机会,束缚了民众的理性思考,错失了搭上工业文明的列车,从统治者到广大人民都徜徉在文化自负的汪洋之中。“天朝竭力用尽善尽美的幻想来蒙骗自己,把自身孤立在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5]但在地球的另一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工业革命,经济水平和军事实力不断提升,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觉醒,他们依旧沉迷于文化自负,不愿正视中西方差距,拒绝向西方学习,阻碍了民族觉醒。
(二)文化自卑
鸦片战争以后国人的心理危机导致文化危机的产生,随着国门的被迫打开,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和历史虚无主义乘虚而入,国人文化自卑逐渐形成。一方面,近代战争的不断失败,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封建统治者从“天朝”的美梦中惊醒过来,国家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国人心理上遭受重创,由战争之前对西方文化的嗤之以鼻到对本国制度、文化的自我否定与怀疑,逐渐演变为整个民族的文化自卑。另一方面,战争的频繁发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到重创,加之清朝政府签订的各项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国人深陷水火之中,生活的日益贫困衰弱,反射到心理层面就是文化自卑的日益彰显。此外,在西方文化入侵过程中,部分国人未能正确处理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关系,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批判与质疑,认为本国文化制度均是糟粕,导致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心理失衡。对本国文化的盲目否定,致使国人陷入自卑的文化心理泥潭。
(三)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指国人对本国文化有清晰认知,了解文化来源和发展阶段,对文化发展情况有深刻掌握。文化自觉是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包括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吸收,在此基础上发现本国文化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其发展。20世纪20年代后,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国人开始对西方民主、平等思想产生质疑,由对西方文化的推崇回归理性。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人重拾信心,再次审视并崇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国外优秀文化相融合,国人文化自觉意识逐渐觉醒。在此基础上,国人积极投身于中国文化的建设事业,在文化反思中达到文化创新的目的。中国文化建设逐步实现现代化,加深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可程度。加之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理论指导,在科学理论指引下对中国现有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更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文化自觉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向前发展,在加强与他国优秀文化的交流的同时保持文化对话的平等性,对国人文化自信的构建大有裨益。
(四)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是夜郎自大,也不是妄自菲薄,其是走出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两种极端文化心理困境的理想状态,国人在文化自信状态下能够认同本国文化价值,并产生积极实践倾向。文化自信首先表现在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其是在与他国文化进行对话以后,依旧坚定自我、肯定本国文化,并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需用文化的独特力量筑牢其基石。其次表现在国人克服文化自负与文化自卑心理,确定自身文化价值取向,达到自我融洽的文化心理状态。文化心理的自我融洽对解决文化认同问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心理自我融洽是产生心理动机的基础,进而转化为积极的文化实践行为。文化实践行为也是文化自信的第三个表征,其是文化自信在文化价值认同、文化心理自我融洽基础之上的行为选择。文化自信状态下的文化实践行为是主观能动的而非消极被动的,在此状态下,国人根据客观变化,采取正确的文化判断和选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新的养分,以丰富其内涵。
辉煌的古代中国造成文化自负,孱弱的近代中国导致文化自卑,新中国成立唤醒文化自觉,改革开放成果树立文化自信,其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成的历史逻辑与国家兴衰成败息息相关,也反映了国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掌握,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提供动力。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我们只有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及其生成的历史逻辑,在来龙去脉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当下文化自信现实基础,才能促使其朝着健康自信的方向发展,以进一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