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课理念下“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生态构建

2021-03-13邢大宁初良勇胡美丽

关键词:金课信息系统物流

邢大宁,初良勇,胡美丽

(1.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集美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1)

2018年8月,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淘汰“水课”,打造“金课”[1]。为加强“金课”建设,2019年8月教育部又出台《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2]。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物流信息系统”重点强化学生理解和掌握物流信息化的理论和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更新换代极快,如何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前瞻性,同时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是任课教师组织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课程组通过对课程的持续深入思考与实践,引入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围绕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课程资源、教学团队等方面,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综合改革和实践,打造精品课程,全方位创新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体系,打造物流信息系统金课。

一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概述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最典型特征,现代物流企业的运作与管理离不开先进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因此“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管理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集美大学“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自2002级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专业开始就作为核心课程建设,从2005年开始该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截至2020年6月,课程已开设15年,累计授课人数超过3 000人。经过多年的建设,2011年该课程被授予集美大学精品课程,2012年课程组出版课程同名教材“物流信息系统”,2019年课程被立项为集美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同年获批福建省一流线下本科课程、福建省联盟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跨校互选课程;2020年获评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并被推荐省级教学成果奖。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实践性等特点,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物流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物流管理的影响、物流企业信息化的问题及对策、新兴技术与理念如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等在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掌握物流系统、物流信息、物流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体系,信息技术包括条码技术、射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原理及在物流领域中的具体应用,重点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的物流信息系统分析、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组织等内容。

二 “金课”对“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的要求

(一)“金课”的内涵

2018 年8 月,“金课”首次出现在教育部文件《通知》中,《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

《通知》并没有给出“金课”的具体定义和内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将金课总结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3]。崔佳等认为“金课”只是描述性概念,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一种教学形态和教学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4]。马浚锋等提出学生心目中的“金课”是在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映射下,以及透过师风师德、授课水平、考试难易程度、成绩理想、作业量和课程实用性的具体呈现下形成的学生对课程质量的认知,当这些因素令学生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时,进而有了学生心目的“金课”[5]。李志义认为课程本身并没有“水不水”“金不金”之分,只是我们在教的过程中给它注了“水”或添了“金”,把它教成了“水课”或“金课”。课堂之“水”主要体现在低阶课堂、灌输课堂、封闭课堂、重知轻行、重学轻思;课堂之“金”主要体现在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6]。

综上所述,“金课”是满足“两性一度”的,通过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考核、教学评价等各方面形成相互统一、环环相扣的教学生态体系,从而达到课程知识、能力、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流课程。

(二)“物流信息系统”金课的要求

《意见》中对一流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为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有学者将“金课”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三个方面:师生互动、关注过程、严格要求[7]。根据金课的内涵与特征,物流信息系统打造金课的具体要求即“两性一度”。

1.提升高阶性。课程目标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物流信息化方面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要强调广度和深度,既要广泛了解EDI、RFID、TMS、WMS等物流信息化的技术与理论,又要能够应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如应用RFID的解决方案设计,TMS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突出创新性。教学内容要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如区块链、5G、大数据、北斗导航系统、“互联网+”“AR/VR”等信息化内容引入课程,分析这些新兴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教学方法要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

3.增加挑战度。课题授课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充分利用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环节,通过布置研究性的课程设计任务,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严格考核考试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2]。

三 全方位打造“物流信息系统”金课教学生态体系

根据金课的内涵,构建相互统一、环环相扣的课程教学生态体系是物流信息系统打造金课的具体途径。

(一)“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物流信息系统”课程

生态系统(ecosystem)最初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一个特定地点由生物和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环境所组成的社群或集合[8]。后来由于其他社会现象和生物现象有着相似之处,如生物多样性和其他社会系统实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思想被应用于其他领域而产生组织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等。大到整个国家的教育,可以看做宏观教育生态系统;小到一门课程,可以看做微观教育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视角下的课程由主体和环境两部分组成,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其他机构,环境包括校内(教学)环境、校外(实践)环境。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课程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生态系统宏观结构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引入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为辅助,不断完善校内外教学实践环境,持续改进教学内容,打造各环节生态平衡、良性循环、动态发展的课程生态系统。

(二)构建“物流信息系统”金课教学生态体系

“物流信息系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岗位针对性、适任性以及实践性强等特征。基于上述特征,根据物流信息系统金课的要求,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考核、教学评价等方面全方位打造“物流信息系统”金课教学生态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立体式物流信息系统金课教学生态体系

物流信息系统金课教学生态体系中,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集理论教学、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学科竞赛“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理论教学是课程学习的理论基础,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实验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知行合一;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性和高阶性;最后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加挑战度;四个环节环环相扣,逐步提升,每个课程循环结束后进行凝炼总结,为下一次课程开展积累经验,达到各环节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动态发展的生态平衡状态,从而实现金课的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等“两性一度”要求。

1.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新模式。基于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程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通过自建和引用线上慕课视频把浅层的知识传授移出到课前课外,课内用来进行问题解决和深层学习活动[9-12]。教学过程具体分为7个环节,即布置任务、学生线上学习、线上作业、课堂简要回顾视频内容、课堂小测、课堂基于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分析总结。

线上建设在线开放教学平台,录制慕课并上传电子讲稿、答疑系统和网络试题,为学生主动汲取课程知识创造条件。以学习者有效参与为主体性的原则,严谨设计“金课”学习活动是打造“金课”的必由之路[4]。因此,线下课堂上课前会布置针对下节课程目标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提前带着问题自学、思考。

线下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主要采用案例教学的模式,设计学生可参与的活动为载体,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课堂讨论,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金课” 学习活动设计的质与量关系着学习者参与的广度、深度与频率,也关系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4]。学习者有效参与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事件而发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在交流和碰撞中产生新思想,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自主、高效、多形式的学习,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2.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课程体系。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将校内外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竞赛相结合的教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和学科竞赛四个部分,重点强调由知识向能力、素质的延伸。

首先,理论教学。引入课程思政,突出价值引领,融入前沿科技,注重创新性和高阶性。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以“现代物流信息化”驱动交通物流强国建设为切入点,把区块链、大数据、北斗卫星、5G、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等热门新兴技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13,14]。课程团队编写并公开出版课程同名教材,与时俱进、持续更新课程内容,突出创新性。基于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思想,把课程理论的内容划分为三个部分,包括物流信息管理基础模块、物流信息技术模块和系统开发方法模块。教学内容注意广度和深度,采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的方式,突出高阶性和创新性。

其次,实践教学。构建集成化、一体化、网络化的物流信息化实践环境,强调“走出去、引进来”,通过产教融合开展物流信息化实践教学。引入企业版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软件,提升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高阶性。编写并持续修订实验实践教材、指导书和实验报告,建立覆盖所有课程实验、技能训练的实验教材体系。带领学生深入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等多种类型企业实地参观,进行物流信息化认知实践;依托“百威班”“中谷班”等产教融合班,邀请企业高管到学校与学生分享企业的MRP、DRP、RPA等物流信息系统及信息技术,推荐优秀学生假期到企业实习。

第三,课程设计。以物流信息化创新为主线,针对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布置若干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课程设计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供帮助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完成方案的设计和团队展示,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最后,学科竞赛。在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目前国内物流方面的学科竞赛,如“挑战杯”、物流设计大赛、物流仿真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赛题类型较多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进行物流方案的设计,来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竞赛主题与课程教学内容契合度高,因此将学科竞赛作为课程教学的有益延伸,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增加挑战度。

3.改进课程考核模式和质量监控体系。《通知》提出要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1]。“物流信息系统”课程采用以笔试为主、过程考核和实践考核为辅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其中笔试成绩占比为60%;平时成绩占比为40%,具体包括:课堂出勤表现(10%)、实验与实践(40%)、课程设计任务(50%),实现考核模式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实现学生科学“增负”,增加挑战度。重视学生、教学督导、同行听课的评价与反馈建议,定期组织课程组研讨,建立了一整套动态和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对所建质量监控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检验、修改,不断完善。

4.完善实验与实践资源。校内资源方面,搭建集条形码技术、射频技术、GPS/GIS技术、EDI技术等先进技术为依托的物流信息化实验室,采用AR/VR技术构建基于BTIM的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室,引入企业版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Flexsim物流系统仿真软件,丰富了实验室资源,使学生在校内可以得到良好的物流信息化方面的系统性训练。

校外资源方面,结合承接的政府和企业信息化类科研项目,把先进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并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信息化认知和需求分析,为学生的物流信息化实践提供强力支持,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产教融合,积极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5.强化“教赛融合”及创新应用。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大力支持学生参与“挑战杯”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学,深化学习的效果;强化科研反哺教学,科教协同,开创“教赛结合”的教学新手段,以赛促教,取得了教学科研良性互动。结合课程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强的特点,依托课程团队的科研成果和实验室资源,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物流智能化、信息化解决方案设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形成“教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新生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 “物流信息系统”金课建设成果

2019年,集美大学“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获批福建省一流线下本科课程,实现了“线下金课”的突破。2020年,课程继续加强金课建设,获得“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立项建设,课程获评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被推荐省级教学成果奖。目前,课程被评选为福建省跨校互选联盟课程、集美大学精品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团队成员承担教改项目和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0余篇。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课程同名教材已经累计销售3000余册,并被多所高校征订和使用;2019年启动教材的再版更新工作。课程团队结合课程实践及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各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80多人次,取得了显著的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效果。核心骨干教师多次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省市优秀教师等各级各类优秀教师称号,以及全国教师教学竞赛奖、优秀论文、优秀项目等奖项。课程组以打造国家级金课为目标,不断完善课程教学生态体系,实现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五 结论与建议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2]。本文以集美大学物流信息系统一流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引入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分析金课建设背景下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实践,具体有以下三点结论。

首先,金课的内涵是满足“两性一度”的,通过在教学理念、模式、内容、手段、考核等各方面形成教学生态体系,从而达到课程知识、能力、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流课程。

其次,“物流信息系统”金课要满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标准,既要广泛了解EDI、RFID、TMS、WMS等物流信息化的技术与理论,又要能够应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如应用RFID的解决方案设计,TMS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同时要引入前沿的区块链、5G、大数据等信息化内容,分析新兴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最后,构建相互统一、环环相扣的课程教学生态体系是物流信息系统打造金课的具体途径。结合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内容和特点,构建了包括“理论教学”+“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学科竞赛”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多层次、立体化、纵深式“四位一体”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生态新体系。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通过金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希望对各高校打造金课、一流课程有一些启发。未来,针对金课背景下一流课程体系建设,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如对人才观与课程观的顶层设计,教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形成什么素质;对课际关系的系统化思考、对课程内容体系与形式逻辑的综合化思考、对课程内容更迭的动态化思考、对课程-学科支撑关系的创新化思考、对课程-行业需求关系的市场化思考、一流课程与一流专业的关系等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去教学改革,实现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进而实现支撑和打造一流专业。

猜你喜欢

金课信息系统物流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