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转化问题与策略
2021-03-13袁代恩
袁代恩
摘 要: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课程中的基础学科,学好语文,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但对学困生思想的转化是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教师应该对转化的方式方法进行有效的总结并且要用相对较短的时间,以此保持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励式教育的同时,为避免学困生在学习语文阶段所面临的困难,教师应当在小学阶段将学困生所出现的问题,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途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困生学习困惑。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原因;转化;策略
国家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培育工作,应从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即“五育并举”。而作为小学核心课程的语文课,不但在小学阶段,而且放到整个中学阶段,也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有一小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乏兴趣,成绩始终不高,从而成为语文学习方面的学困生。语文成绩差,进而又波及其他学科,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笔者试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转化问题与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提出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的一些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自身的语文基础差
学生在步入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学习课本上的新知识。有的学生因为基础、心理、习惯良好,并由幼升小学的过程中衔接得当,使得他们能更快地接受知识与书本上的内容。也有部分学生在升入小学后,不能完全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仍然想念着在幼儿园的美好时光,导致了错过学习语文学科最关键的时期,从而语文成绩越来越差,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心理疏导、习惯养成、家庭监管,长此以往,对语文学科排斥严重。
2.学习的方法不当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个别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时,学习非常认真,上课时也特别注意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课后或放学回家后自己也能独立完成老师所布置的每一项作业,智力、能力、记忆力不比任何一名学生差,可往往语文成绩却很不理想,没有得到提高或者提高很慢,这种情况每一名教师可能都会遇到,是值得我们每名教师深深思考的问题。这种原因的出现,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类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只会做到死记硬背,形成单调的机械化记忆,没有任何联想或创新空间,对语文学科所学的内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类学生在背古诗词方面可能会比其他学生掌握得更加扎实,但在阅读理解方面可能会远远不及他人。
二、对语文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的影响
学困生数量的逐步减少,一直是每个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则成为每位教师的重中之重。为避免学生出现厌学、无法集中注意力接受语文课上的知识点、更有甚者出现退学或休学等情况,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及教学策略,利用新媒体图文并茂结合 影音特效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配合上幽默的语言、细心的指导,帮助学困生重新喜爱上语文这门学科,并从中体会其乐趣,进而激发其自主学习意识,直至重回正轨。
三、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1.分层设定教学目标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能力差、成绩上不去,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对语文学科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心理准备和行为自觉。在语文课堂上,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案相对保守,加之课堂气氛沉闷呆板不活跃,学生很难激发出对语文学科的热爱与兴趣。这表明语文在小学课堂中存在的弊端与局限性。由于新课改的发展,小学语文不断在教改实验中得到深化,加之学困生个人兴趣爱好、学习特点等方面的增强,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手段也应随之改变。教师授课不能像之前那样传统保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有效整合资源,利用有效策略开展相关语文授课。教师应采用高分层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教学,根据学困生不同的学习情况与能力,分层设立教学目标,合理适当地分配好所有教学目标及任务,因材施教,用差异性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动性。
2.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可以教书育人,而且可以洞悉学生们的天性。根据每名学生年龄段的不同,家庭背景、家庭环境以及兴趣爱好等不同,可以慢慢地走进学生的心里,成为学生的“知己”,并可由此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找到自己人生的闪光点,并将其无限放大,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并引导其建立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
3.有效的课堂交流
学生和教师是组成课堂的实体,只有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充分交流,学生才会有学习的主体意识,才能一直专注于课堂。学困生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环境下,仅仅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由于自身对于教师所讲授内容本就缺乏理解,往往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课堂内容上,只是导致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在进行学困生转化时,需要转变原有思维模式和课堂风格,在课堂中应该采取在传授教材中知识的同时,紧密结合学生事实际生活,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积极主动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交流,通过充分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敢于表达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在一种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下进行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针对学困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教师应该利用与学生间建立的平等交流关系,创设有利于师生交流的课堂情境,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加入学生讨论小组中,以提高学生自主提问的积极性,利用学生提问教师积极解答的课堂交流氛围,引导学困生融入课堂当中,进而使学困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巧,完成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4.注重家校结合
家校结合也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得以进步的一种有效方法。微信、QQ、电话、家长会等等沟通方式,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能有效解决学困生学习上面的问题。家校合作可以发挥出各自的特长,互相补足缺点,形成强大的家校力量或体系,同步教育。只有注重家校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促使学困生从根本上解决学习方面的种种问题,摆脱现状,得到良好的转化。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学困生,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现象,也是教学差异的一种客观存在。对于教师来说,针对学困生一定要做到有信心、不抛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具体方法,选择最为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改善,从而大大减少小学语文学困生。
参考文献:
[1]梁晓红.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2.
[2]蔡永忠.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中对“学困生”激励性评价的现状分析[J].读与写,2014.
197350170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