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导向下城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研究
2021-03-13李明术夏辉
李明术 夏辉
摘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老旧小区的功能结构与城市发展模式难以融合,随即出现了诸多问题。文章以日常生活导向为指导,以武汉市硚口区老旧小区为例展开研究,发现城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正面临着公共空间功能异化、空间界面单调破旧、道路交通破旧混乱、残弱人群服务设施缺乏、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导致老旧小区存在气氛沉闷,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环境残破、衰颓等现象,亟待转变。文章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功能复合激发空间活力、微植入丰富空间形态、微尺度更新修复空间机能、设置弹性空间提升空间利用率等策略,以期指导城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
关键词:日常生活;微更新;公共空间;老旧小区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3
1 对日常生活导向下城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思考
日常生活理论最早在20世纪被西方学者纳入学术研究范畴,该理论研究是哲学社会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也是现象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主题的一部分[1]。日常生活理论的产生与兴起预示着人们的生活从理性向生活世界回归,从胡塞尔现象学的“生活世界”到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日常共在的世界”再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理论在不停发展。在中国,日常生活理论的兴起正是由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更是为了我国人民自身现代化的需要,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一种主题要素的支持[2]。近年来,也有许多西方国家尝试从日常生活视角对城市生活空间进行重塑,以此恢复城市老旧小区的活力。日常生活理论在城市老旧小区的更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能够更加准确地发现居民的日常需要,以便更好地解决老旧小区面临的问题,整合小区公共空间资源[3]。
2 日常生活導向下的空间研究
国内许多学者对日常生活导向下的城市空间做了以下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汪原的《从“Fluneur”到城市的“步行者”——人与城市空间互动的新阐释》一文,通过对19世纪出现在巴黎街头的浪游者群体进行研究,发现人本身行为的加速化会使人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减弱,即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有着巨大的影响[4]。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马振华的《日常生活视野下的都市空间研究——以武汉汉正街为例》提出了“旧常生活视野”使自己切身其中,关注居民日常生活行为,以及功能空间的使用价值,重视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痕迹和社会逻辑[5]。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学伟的《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一文将“旧常生活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空间研究的切入点,以此探寻日常生活视角下的空间本质[6]。
3 武汉市硚口区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
文章调研了武汉市硚口区内的营北小区、云鹤小区、简易小区、古四小区、天顺园小区、新华小区六个典型的老旧小区,从日常生活视角出发,采用实地调研法,使自己置身老旧小区的真实环境中,走过小区公共空间的每一处,通过与不同人群的交流,收集各类人群对小区公共空间的具体需求,挖掘老旧小区日常生活中的潜在问题。
3.1 公共空间功能异化和不足
通过对武汉市硚口区六个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对比研究发现,六个社区都有一定程度的公共空间功能异化,主要原因皆是社区内部停车问题日益严重。其中古四小区、简易小区、云鹤小区以及新华小区公共空间场所严重不足,只有基本的健身活动空间,缺乏居民日常散步空间、儿童娱乐空间、小区集体活动空间等。而营北小区公共空间的利用率低,而且小区内部有大量商铺,有较多商铺是由单元楼一楼改成,在商铺人流量较大的时候会产生较多的噪声,打扰住户休息;一些商铺在路边经营,还会造成交通拥堵。
3.2 空间界面单调破旧
六个小区由于建造年限较为久远,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在墙体上留下许多烟渍、油渍,墙面还有历经常年雨水冲刷留下的雨水渍和钢铁锈渍,加之墙体破损、墙面脱落,小区的建筑本体立面普遍破旧。又因为20世纪90年代的民居建筑大多都只追求功能,不讲究形式,因此其立面造型单调、呆板,缺少特色和辨识度,建筑整体色彩以冷灰较常见,缺少变化和色彩温度。其中社区线性空间界面破旧,在较长的线性空间中缺少必要的点状停留空间和景观绿化,造成道路功能单一,可停留性、趣味性差,难以吸引人的兴趣、调动社区活力[7]。
3.3 道路交通(含停车)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六个老旧小区道路通行不畅,小区内随处可见的私家车造成狭窄地段堵塞、错车困难等问题。社区车位缺乏,亟待整治、补充。因为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大力支持居民购买机动车辆,以此拉动城市经济增长。在近20年间,城市机动车辆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小区居民对于停车位的需求逐年增长,而小区相应的配套设施却无法跟上,导致城市老旧社区普遍存在车位紧缺的问题,大部分车辆基本都随意停在路旁,加上道路狭窄,过往居民只能绕路而行,乱停车的现象破坏了小区环境[8]。因此,解决小区停车问题,是小区公共空间改造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未来,为日后更大的停车需求留出预备用地。
3.4 缺乏残弱人群服务设施,人文关怀缺失
由于城市老旧小区历史久远,小区内部存在大量的老人与残弱人群,破旧不堪的环境极大地影响了这一部分人群的日常生活。通过对武汉市硚口区老旧小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小区内部缺乏盲道,没有设置残弱人群的基础服务设施。在古四小区调研时,发现小区内部空间狭小,居民已经把杂物堆放在了盲道上,极大地阻碍了残弱人士的日常行为活动。而且有些道路交通存在向上台阶,也没有为残弱人士设置缓坡,安全隐患随处可见。小区内部对这些情况的管理不到位,居民对残弱人士的忽视,显得小区氛围压抑,人们健康的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漠。
4 日常生活导向下武汉市硚口区城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
在日常生活导向下,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的核心要素有以人为本、科学性、多维性、延续性、公众参与等。文章从公共空间具备的四种特征,即交通便捷性、活动多样性、空间舒适度并具有良好的形象、社交性着手,全面地分析公共空间改造的策略[9]。以期在日常生活理论指导下,提升城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重塑老旧小区邻里关系、激发空间活力等。文章提出了四种策略。
4.1 功能复合激发空间活力
功能复合指小区内公共活动空间各人群、各时段可以一起使用,以免造成该功能区浪费。根据各人群日常活动时间与活动范围进行设计,在空间功能使用互不影响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空间使用率与合理性,运用这种功能复合进行设计能够更好地激发各类使用人群的积极性,使公共空间更具活力,也能更好地维护公共空间。人们日常生活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中,各类人群在各时间段的活动、场所各不相同,由于生活主体需要的活动空间不同,日常生活行为也具有不可定性,所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不断变化的。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老旧小区原有的功能空间已破败不堪,其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功能空间也单一乏味,公共空间狭小,这就需要设计功能复合化的空间。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多样化空间更能够激发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维系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改善邻里关系,营造舒适和谐的小区氛围,增强小区活力,有助于社会健康发展。
功能复合还指多样性功能空间的合理融合。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复合化设计,并不是多种空间的叠加,而是空间的优化以及合理的融合运用,以使小区居民日常生活更好地使用。根据小区内成年人、老人、儿童、租客等几类人群,可对成年人与儿童的活动空间进行共同设计,设计亲子活动空间,让父母与孩子更好地互动交流。老人与儿童空间相互融合,在老年人下棋空间旁可设置儿童益智类游戏设施,空间共用融合,老人可以在下棋时兼顾旁边的孩子,这样更能满足各类人群日常生活的需求,提升生活质量,更好地打造美好的小区生活环境。
4.2 微植入丰富空间形态
通过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调研,从日常生活视角出发,调研各类人群各时间段的活动情况等方面,对公共空间中人们日常活动场所的缺失情况进行微植入,增加日常活动交流所需要的场所与设施,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从而改善居民在小区生活中的体验,增强社区活力。结合老旧小区目前的情况,对具体空间进行功能配置;对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进行整合升级,以微植入的方式优化各功能区域,将小区各功能与原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融合再生;对小区公共空间原本服务设施的使用进行分析,根据居民的需要以及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完善与更新相关设施。
4.3 微尺度更新修复空间机能
对城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应该以人们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为切入点,如小区的路灯设置、路边停车位、广场地面、垃圾收集点等一些细微节点。虽然从小区内的细微处切入,难以立即改变小区内的环境,但将每个改造好的细微之处结合在一起,就能使小区环境产生质的改变,提升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需要设计更多的细微节点与小尺度的场地空间,根据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不同的日常行为活动对空间有不同的要求。应合理把握小区内空间尺度,以更好地在公共空间中置入设施。微尺度更新能更好地使人们置身于公共空间中,容易使人对小区产生亲切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从而重塑邻里关系。同时,利用微尺度设计的方式能有效地适应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需要,更能针对人们日常行为活动进行高效的设计。通过对武汉市硚口区老旧小区停车状况的调研分析,发现车辆停放杂乱,大部分都停在靠近居民楼的公共区域里,在改造时应将一些用地改成硬质铺装,用铺装划分出停车位,以解决小区内车辆乱停乱放的问题,合理利用一些闲置土地,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整洁的小区。微尺度的空间更新也可以使小区公共空间内的功能形成串联;通过微尺度的更新方式,有利于小区内空间功能合理化,更加方便人们日常生活使用。
4.4 设置弹性空间提升空间利用率
如今,社会发展愈加迅速,日常生活纷繁复杂,人们的情感需求增多,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功能无法满足当前时代背景下居民的要求。根据人们日常生活轨迹设计相应的公共空间,并灵活摆放公共设施,可在单一功能空间内投放多种设施;也可以根据小区各类人群日常作息时间,弹性化设置空间功能。基于此,根据各类人群活动时间及位置,可在小区街道设置移动式绿植车,它以绿植为主体,车子周身一圈可作为座椅使用,可在小区各个公共场所内移动,可移动的绿植车既可以丰富小区空间环境又可以分时段停留在小区各处,为社区增添活力与色彩,绿植车的投放还能为小区街道增添些许围合的停留空间。此外,绿植车停留的地方也可以另作他用,同时绿植车上的座椅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休息和沟通的平台。这种弹性化设计能进一步激发小区的空间活力,提升空间的利用率,保持小区健康有序发展。
5 结语
文章通过对武汉市硚口区的六个小区进行实地调研,探寻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通过对小区现有功能的分析与整合,提出日常生活导向下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以解决老旧小区现存的问题。针对武汉市硚口区老旧小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功能复合激发空间活力、微植入丰富空间形态、微尺度更新修复空间机能、设置弹性空间提升空间利用率的策略,旨在为城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带来更多可能性,以便更好地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促使城市老旧社区的更新改造方式日趋合理,社区活力能够长久保持。
参考文献:
[1] 汪原.“日常生活批判”与当代建筑学[J].建筑学报,2004(8):18-20.
[2] 蔡永洁,史清俊.以日常需求为导向的城市微更新 一次毕业设计中的上海老城区探索[J].时代建筑,2016(4):18-23.
[3] 何志森.见微知著[J].新建筑,2015(4):31-35.
[4] 汪原.从“flaneur”到城市的“步行者”:人与城市空间互动的新阐释[J].时代建筑,2003(5):108-111.
[5] 马振华.日常生活视野下的都市空间研究:以武汉汉正街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6] 张雪伟.日常生活空间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7] 张丹.基于城市针灸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9.
[8] 宫芮.“微更新”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9] 叶原源.“在地文化”導向下的社区多元与自主微更新[J].规划师,2018,34(2):31-36.
作者简介:李明术(1975—),男,湖北建始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夏辉(1994—),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338450033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