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张帅《三首前奏曲》引发的教学思考

2021-03-13朱瑾

艺术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张帅前奏曲演奏

摘要:中国当代青年作曲家张帅创作的《三首前奏曲》作为一套新时代的作品,展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钢琴的创作领域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归纳总结出演奏者在练习初期、中期和背谱时常见的问题,旨在帮助更多人理解与弹奏这部作品,进一步感受中国近代钢琴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张帅;前奏曲;演奏;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3

前奏曲起源于15世纪,是西方音乐中较早产生的体裁之一,最初由曲琉特琴或管风琴作开场白式的演奏。总的来说,是以即兴发挥、引子的形式呈现,风格较为自由。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以巴洛克时期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浪漫主义时期肖邦的《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以及印象派德彪西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为代表[1]。作为一种外来的体裁,中国作曲家也汲取其养分,不断探索、寻求创新。张帅的《三首前奏曲》是现代钢琴音乐作品的代表之一,其将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的音乐语言巧妙融合,而非单纯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作品由热情的快板、神秘的柔板及炽热的快板组成,整体听起来像是一个循环[2]。显而易见,速度由快至慢并于末曲持续冲刺达到高潮,使人畅快淋漓。而这一过程中,多变的节奏型、半音阶式的频繁跑动也对演奏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笔者将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演奏问题与解决方法进行以下归纳。

1 练习初期的难点与解决办法

第一首前奏曲充满了年轻人的力量、狂放不羁,又体现出了忧郁、深沉,富有爵士乐韵味。节奏与和声充满即兴的感性特征,核心音调却是五声性的[3]。初步练习时,常会遇到双音弹奏不整齐、半音阶反向跑动时滑落、变幻莫测的音区转换过慢、复杂多变的节奏型应接不暇等问题。

该曲由两小节的即兴乐句引入,首音位于黑键,且为使旋律连接流畅,必须使用五指弹奏。因此,在最初的弹奏中极易滑落。当学生通过练习达到相对稳定时,又面临着情绪与速度的难题。第一首前奏曲在最初的4小节呈现五声民族调式动机后,由第5小节进入紧张的快板,通过左手和弦连接至右手的和弦需保持整体旋律呈上行推动之势。四度的半音阶上行配以爵士乐的节奏型奠基了全曲的基调[4]。进入第17小节后,作品便频繁地出现附点节奏与切分节奏的对位,而这时右手为两个旋律声部。因此,学生必须逐一分析、练习各个声部,找出对位的拍点进行合并。不仅如此,左手和弦的每一次大跳连接皆需预先瞄准下一个和弦的位置,同时注意右手丰富的变化音是否弹奏准确。如第41小节中,左手第一个和弦低音便与其后紧跟的和弦相差3个八度,而右手和弦也通过半音阶式的级进下行。因此,每一次低音的转变都需演奏者练习由上而下大跳进的接口处,才能保持基本的准确性。在第51小节处,连续的十四连音需要左右手配合十分紧密,即使学生设置好合理的左、右手指法并分别练习,也未必能达到整齐清晰的和声效果。因此,引导学生变化节奏型练习是非常必要的。正如作曲家张帅所释,第一首作品描绘的是青年人内心的叛逆与骚动[5]。为体现这一不稳定的情绪,需将乐句进行相对自由的处理。不仅要有留白,更要保持紧张感。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学生弹奏时进行旋律想象的指引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首前奏曲刻画了青年人恋爱时的精神状态,飘忽、神秘而浪漫。张帅运用了大量的连奏贯穿其中,而标志性的九连音频繁使用制造出的音响效果使听者好奇而神往。纵观全曲,笔者发现,不少演奏者在刚经历完第一首前奏曲的快速冲刺后,难以平复。而这种平复,不单是手指上迅速切换触键的方式,还有心理上的沉静。

事实上,该曲最主要的难点即九连音的流畅演奏、连奏乐句的指法设立、七和弦的控制触键等。作品由弱奏的三十二分九连音引入,与前曲躁动不安的情绪截然不同,需要演奏者迅速平静下来,右手贴键弹奏找寻沉淀感。同时,为使旋律流畅,需多次试验推敲出最合理的指法,确保穿指时能够自然、轻松地到达尾音的延音处。

值得一提的是,此曲虽为四四拍,右手却包含了大量的三连音跑动与八分音符的交错变化。因此,旋律时而舒缓、时而紧张,富有内在的张力。如该曲第72小节处,左手八分音符先与九连音对位,再与带有连线的小附点相合。演奏者只有通过多次练习、熟悉指法,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断裂,营造出行云流水般轻盈飘逸的神秘意境。在第80小节处,三连音级进上行的跑动中虽融入了较多的变化半音,但谱中并未标记任何提示性的指法。因此,能否找出最适宜的指法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连奏的成败,学生在自主摸索时常需对其尽快记录。同样,在第89小节處,右手的节奏型转为更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不难发现,每经过一次较长的跑动后,便会出现复杂的变化和弦。第90~91小节在降E大调的基础上,左右手同时增加了较多的升记号。进入第99小节时,作曲家采用了自由而逐渐热烈的跳音,通过左右手的急速交叉断奏落至降E大调的属音降B上。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弹奏常缺乏灵动,速度的加持或过快、缺少层次过渡或变化不明显,无法推向高潮。因此,教师可在其弹奏时采用由慢而快到更为热烈的拍手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推动的变化,启发学生进行更为生动形象的音乐处理。

在第二首前奏曲的尾部,第114~116小节皆为前部分九连音的再现,改变原有的节奏型为舒缓的八分音符。其后的第119小节,采用同音反复的方式,变换单位拍的节奏,分别为四分、两个八分、八分三连音与四个十六分。此处作为过渡性乐句,单位拍内的音符由开始的一拍一个转为一拍四个。显然,音符更密集,节奏也愈发紧凑,由神秘安宁的氛围陡然转入紧张热烈的氛围,进入动力十足的第三首前奏曲。在此连接处,笔者发现,演奏者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加速的转变。若不是过于拖沓、缺乏激情,便是弹奏过快,将音型挤在一起,手指僵硬。因此,笔者认为先跟随节拍器练习轮指是很有必要的。先在标准节拍内感受节奏的律动,确保轮指的颗粒性再作进一步渐强、渐快处理。

第三首前奏曲慷慨激昂、动力十足,初弹者常对作品中不规则的强弱拍规律、贯穿全曲的刮奏、持续性的强奏冲刺、戏剧性的力度对比与色彩转换感到困扰。

作品一开篇便使用大切分的节奏型,加强低声部的推动性。四声部的同时进行使和声饱满、色彩丰富、活泼跳跃,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第129小节处,刮奏的使用将情绪推向小高潮,充满兴奋。而自

第132小节始,出现了两次急速转换音区的乐句。尤其在第134~135小节处,右手频繁的变换音转换给演奏者的快速弹奏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教师需及时引导学生熟悉键盘各个音区,掌握快速提手“呼吸”的方法。

纵观全曲,大小切分节奏变化丰富,其中很多为同音连线的变形。而附点节奏的频繁使用,使旋律更具动力感。右手的重音记号与左手的切分,给人强烈的听觉冲击感[6]。如作品第141小节,尾拍增加重音记号,使乐句具有伸缩感,增强了爵士风格的韵味。第150小节处,右手通过同音连线形成切分,改变其原有的强弱拍。第157节处,右手的节奏愈发复杂。小切分与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先连接至第三拍的五连音首音处,再由五连音的第二个音连奏至第四拍的前十六后八,而左手第三拍的小切分仍需与右手的五连音对位。如此可见,对位在这首作品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第189小节处运用渐快的速度术语,进入更激动人心的冲刺,并于刮奏后猛转为低沉的弱奏,形成鲜明的力度对比。最终,经过持续上行到达高潮fff。

2 中期处理的有效建议

经过初期难点的整理与练习解决,笔者发现学生已能从力度、速度、情绪和节奏节拍上构建出较为完整的框架。但变化密集的节奏型及非对称性半音阶的反向跑动仍然会给学生带来困扰,主要体现于无法保证演奏的稳定性,双手的协和缺乏统一性。

即兴的引子部分仍然是演奏者的一大障碍,手指在黑键上的连续跑动易滑落。其后立即进入快速的主题时,左右手的和弦连接配合不够自然连贯。如第一首前奏曲第60~61小节,左手与右手的跨度超过4个八度,学生难以同时兼顾两边的声部。与此同时,右手下行皆于黑键上跑动,而左手是以白键为首音的半音阶上行,可见,右手的指关节必须架立得更高,且穿指时要保持高度的专注。

学生在弹奏第二首作品、营造朦胧的意境时,预先设立的力度与速度仍不能保证稳定、自如地落于延长音降E上。因此,各手指及时地向右扩张,提前瞄准黑键的位置是必不可少的训练。此外,大篇幅的跑动需提前推敲出最恰当的指法,使长连线乐句的音响效果得以保持。弹奏七和弦时,左、右手不能较好地控制力度,需在找准各自对应的音区、保持和弦清晰整齐的基础上贴键弱奏。单位拍变为三连音与十六分音符的跑动时,前后乐节的节奏不稳。如第85小节、第89小节与前后乐节的弹奏,更需保持前后单位拍时值的一致性,切勿忽快忽慢。

第三首作品整体速度较快,并且在尾声处进行渐强、渐快的同步冲刺。这需要演奏者增强耐力,巧妙在中段“省力”。作曲家大量运用切分节奏,使其律动几乎贯穿于左手的旋律,这无形中导致学生在练习时一味强调左手的律动,享受强劲的“快感”,继而忽略右手的旋律。事实上,左手的切分节奏更是一种潜在的动力,推动着右手向前发展。第123小节第三拍不规则的三十二分三连音节奏使许多学生在弹奏时容易出错,无法由十六分音符平稳过渡。因此,教师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对小节内的单位拍进行逐个分析,引导学生打拍,进行最合理的指法练习。在长篇幅跳动的段落,如第132小节处,寻找恰当的气口,利用乐句间的呼吸快速离键,快速断奏至其他音区。学生在尾声处持续强奏时,不乏中途手指抽搐、僵硬到无法正常弹奏的情况。究其根本,是未在和弦转换处快速松弛手腕,无法充分利用气口来处理生理机能的运转。

3 背谱面临的主要问题

背谱作为检验演奏者是否真正理解、吸收曲目的一大标杆,可充分展示个人的音乐感觉与表现力。经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在演奏第一、第二首前奏曲时,易出现忘谱、越弹越快的情况。作品自第17小节始,右手频繁变化的和弦,加上左手和弦对位,给学生的演奏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同时兼顾双手的变化音与节拍、重音,显然需要细化练习各声部的旋律。跨度较大部分,如第21小节处,左手的切分节奏在长达两个八度处进行,既需要持续的速度保持推动力,又需要演奏者注意力高度集中,余光注意右手的旋律走向。尤其是在第一首的第23小节至第27小节,稍不留神,便会在跳跃的和弦中迷失方向。此处,双手和弦皆是由外向内的收缩,每一次抬腕向外扩张再收缩都是对演奏者的挑战。因此,看谱弹奏时需更加关注音区的转换,多加练习大跳进的和弦断奏。笔者经观察发现,许多学生在演奏第二首作品时,每每弹到右手频繁的三连音跑动时,皆在旋律和弦的最高音大跳进转至较低声部时忘谱。事实上,第二首作品相对第一首和第三首而言,节奏型简单许多,织体以分解和弦与柱式和弦为主。因此,演奏者为营造神秘舒缓的主题放慢速度时,极易出现大脑空白的情况,拉宽了旋律线,却忘掉了承接的和弦。为达到完整、连贯的整体效果,分析和声进行方式、训练其间的连接必不可少。

演奏第三首前奏曲时,不同音区的和弦跳跃抓键不准、手腕僵硬、缺乏爵士韵味的问题也屡见不鲜。如作品第135~136小节、第137~138小节音区跨度大,演奏时极易断裂,双手不能准确落在新的和弦上。这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强化练习快速抬手腕、手臂,更自然地连接前后旋律。而缺乏爵士韵味,主要源于演奏者未按照乐谱预先设立力度的层次。无论是重音拍点的突出还是速度的推进,都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整体音响效果。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各个乐段过渡时的力度、速度、情绪等。各个乐段的乐句、乐節如何呈现层次也是不容忽视的。

4 结语

张帅《三首前奏曲》作为一部新时代的作品,其丰富的色彩和声变化带来的音响效果使人耳目一新,在业界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初次接触此作品者较难保证即兴片段的相对稳定,还要将爵士风格的切分节奏通过触键方式的灵活转换展现力度、速度的张弛有度。虽然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相对的自由去探索,但这建立在特定的手指技巧都已得到强化与改进的基础上。当作品的呈现达到正确并流畅的程度时,教师可在课堂结束前采用录音的方式将其演奏完整记录下来。由此,学生便能在课后反复重播、完整听辨自己的弹奏,继而展开不断自我完善的练习过程。对于曲目中无法自行解决的部分,教师应于下节课及时讲解、示范。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作品风格形成的原因与作曲家的创作思路,让学生自主选择凸显音乐表现力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钱希原.汉族五声调式与爵士元素的融合[D].苏州:苏州大学,2020.

[3] 杨燕迪.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J].音乐研究,2019(4):25-35,46.

[4] 王婷.张帅《三首前奏曲op.18》的演奏分析与教学应用[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8.

[5] 王袁.张帅三首钢琴前奏曲探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6] 宋德强.爵士风格作品在钢琴演奏上的表现[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7.

作者简介:朱瑾(1977—),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演奏。

3696500338209

猜你喜欢

张帅前奏曲演奏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Special issue on selected papers from HVDP 2020
青年演员张帅
Talking about the Design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in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
钢琴前奏曲
张帅手绘效果图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
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