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精准供给策略研究

2021-03-13任小艳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

任小艳

[摘 要]提升课程内容的精准供给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缺乏具有时代特征的精准设置、内容结构缺乏体现理论逻辑的精准解读、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教育对象的精准对接以及内容体系缺乏彰显现实需求的实践导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的提升。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精准供给水平要着眼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创新课程设计、结合教育目标加强内容结构逻辑解读、针对受教育者的差异性进行精准供给、聚焦时代主题突出教育内容的实践导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21)05-0041-06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提升,固然与教师的人格力量有关,但是实现思政课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通过教育内容来体现和落实,关键在于提高课程内容供给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问题,并强调课程内容建设的重点、主线、内容以及要能够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不同学段特点和差异性,体现了“精准供给”这一教育理念,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 课程内容精准供给理念的提出

“精准”顾名思义就是精炼、准确的意思。“精准”理念的提出,是适应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应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领域存在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要求,在更好地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全面性与差异性、一元性与多元性、均衡性与非均衡性等方法论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思维模式,有效提升执政效能和社会治理水平的一种新思路和策略,是党和政府顺应时代变迁而采取的国家治理策略,体现了新时代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的重大提升。十九大以来,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无论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采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奋斗目标而实施的精准扶贫举措,都精准施策,体现了从社会整体角度,运用系统思维的思路,对社会子系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解决,采取了“靶向治疗”、有的放矢的有效手段。精准供给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依据某一领域(系统)或某一群体的具体需求,在政策输出和公共产品供应上所持有的施政理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具体体现。

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针对“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不仅明确提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認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且进一步强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1]3。从课程内容结构看,这一新要求不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系统内容组成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结构性描述,也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要素的精准供给做了基本规范。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精准供给的意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供符合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的课程内容,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受教育者的自觉行动。因此,课程内容的精准供给需要教育者对党的最新理论开展符合时代特征的精准设置、不断从理论逻辑上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精准解读、针对不同受教育者通过精确识别进行教学内容的精确对接、使思想理论课内容体系准确把握实践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实践转化。思政课内容精准供给的思路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课程内容的精准供给不是对党的理论体系和政策话语的简单复制,而是依据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建构起来的课程系统,是对意识形态观念系统和价值系统的结构描述,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功能的关键所在。

二、 思政课课程内容精准供给的现实困境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当前社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建设相对滞后,难以实现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课程内容缺乏具有时代特征的精准设置

课程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结构要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的创新理论的阐述是新时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条件,有赖于课程内容设置的与时俱进和适应时代变迁的不断更新,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超越规律”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国际风云变幻、社会剧烈变革、思想百花齐放、价值多元多样的新时代,思政课在内容设置上要从当今时代变化的高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但是当前思政课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可听性差,仍然具有相对滞后性,时代特征不够明显,既缺乏“强起来”的经济社会文化语境下党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也无法有效应对“数字化”的媒介技术语境下的意识形态危机和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带给人们的异质化价值体验冲击。全新的时代背景和生存境遇下的人,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巨变、新观念、新实践,能获得完全不同于前辈和以往的时代体验与独特的心理感受。在社会发展“快”特征时代,新闻的即逝化、知识的碎片化、信息的多样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价值世界,如果在思想政治领域不加以教育、引导和规范,很容易出现思想困惑甚至导致价值失范。

(二) 内容结构缺乏体现理论逻辑的精准解读

理论本身具有解释功能。当今社会的急速发展,其复杂性超越以往任何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样态使社会系统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层次变革,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能够传达或解读现实提出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然而当前思政课的内容在系统性、专业性的精准解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内容结构存在简单罗列、层层堆积、泛泛而谈的现象,缺乏理论之间的严密论证,在知识性和价值性、政治性和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方面表现不佳,受教育者较少体验到思想和精神上的获得感,极大地弱化了学习效果,降低了思政课的权威性、吸引力和说服力。倘若不能与时俱进对思政课内容体系进行创新以及结构化的理论诠释,就很难有效回应社会上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无用论”的各种判断,不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体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三)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教育对象的精准对接

课程内容精准供给是应对受教育者多样化需要的必然选择。思政课教育对象范围广泛,既包括全日制教育序列中的大中小学生,也包括各行各业的成人群体,由于不同对象的认知能力、个性特征、精神诉求和价值判断存在差异,对思政课教学供给的预期要求各不相同,以往的课程体系架构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需要。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调查研究,思政课教师无法做到对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和精神需要的精准把握和精细研判。所以,思政课教学中的供需错位突出表现为内容雷同、“千篇一律”,甚至出现“相对滞后”“缺斤少两”的症候,没有体现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和工作特点的差异需求,缺乏个性化、结构性供给,无法实现受教育者需求与思政课内容供给的精准对接。由于针对性不强,受教育者“学无所获”,主体性地位得不到彰显,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思政课达不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四) 内容体系缺乏彰显现实需求的实践导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意识形态不仅是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根本利益得到集中反映的理论形式,也是统治阶级和利益集团利用得以满足和实现的实践要求和实践行动。”[3]25这一明确的实践导向表明,所有意识形态教育不仅要有鲜明的社会理想和政治诉求,而且还要基于一定的实践活动和行动策略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理论教育,它的价值却体现为一种实践价值,即理论教育要结合时代和发展的实践进行开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论要求。然而,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缺乏实践导向:一是对内容缺乏深入研究,习惯于照本宣科,敷衍了事,不能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阐释新理论思想,内容体系仍具有抽象化、概念化和知识化特征。二是片面迎合教育对象,通过娱乐化、表演化、庸俗化方式取悦于听众,被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弱化了课程内容的知识性和思想性。三是过分注重形式创新,忽略理论内容体系的深度建构,这种本末倒置的操作很难实现知识获取与价值塑造的统一。

三、 提升思政课课程内容精准供给的基本路径

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精准供给的现实困境,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根本指导地位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要求,准确把握课程内容“变”与“不变”的基本逻辑,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导向,为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供精准化的课程内容,以满足他们的多层次、个性化的精神需求,提升思政课内容精准供给的适配性,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 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创新课程设计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体系,思政课的课程体系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适应超越律”这一基本规律,随着党的理论创新发展和国家立德树人的需要而不断进行调整,做到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既要适应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要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把握时代脉搏、发出时代声音,承担传播新思想的使命。因此,当前“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3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要体现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战略和新部署,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形成合力。因此,思政课要适应社会飞速发展,必须在课程内容建设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適应超越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和现实诉求。

第一,提升课程设置的时代感。内容要与时代同步,发时代之先声,“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5]311,内容设置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置于首位,服务于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需要,把握时代脉搏,阐释历史巨变,尤其要提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占比,引导受教育者从中国国情出发,正确判断社会形势和社会发展的主流,增强受教育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第二,提升课程内容的鲜活性和可听性。思政课应不断增加顺应新形势、新技术、新思维和新生活模式的知识素材,将生活世界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有机结合,增加思政课的社会化和生活化,避免空洞说教。第三,把握课程理论体系的有机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综合的有机整体,要注重把握其内在关联性。课程内容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的增减要在把握理论体系有机性基础上,在教育内容选择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权衡,不断开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课程,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二) 结合教育目标加强内容结构逻辑解读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9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知识材料作为思想的载体而存在,价值判断寓于知识性的阐释之中。思政课要自觉承担新时代思想宣传工作的使命任务,教育者“必须积极主动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5]311,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积极宣传和解释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促使人们共同理解与认同社会下一步发展所应达到的效果和目的,这是培养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事业情感的客观需要。因此,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必须以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坚定的政治信仰,开阔的创新思维,广阔的国际和历史视野,以深度的思想和对现实的洞察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术研究和深层解读,构建一套具有理论性、价值性、思想性和情感性的內容体系和精神图谱,彰显理论的透彻性、真理性和说服力,达到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作用。

首先,加强对课程内容理论逻辑的阐释。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把政治理论作为动态的过程,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结合起来,遵循缘起与形成、传播与流变、历史与现实的理论逻辑,围绕新时代党的政策、路线、方针和中心任务对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进行理论阐释,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让受教育者体验到理论的彻底性、真理性和建设性,增强受教育者对新思想、新战略和新部署的深刻理解,这既符合理论体系生成、演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人的思想认识的过程规律,能避免理论体系的断裂化和碎片化,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其次,加强课程内容实践逻辑的阐释。思政课内容是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中提炼出来的,只有到社会实践及其变迁中才能找到答案,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视角将党的理论与时代背景、风险挑战、执政方略与奋斗目标的内在联系阐释清楚,“反映现实、观照现实”“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问题”,即“立足中国现实,根植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5]324-325。通过思政小课堂将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连接起来,引导受教育者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再次,加强课程内容价值逻辑的阐释。既要从理论本身的内在价值进行解读,体现理论的导向功能、目标功能和协调功能,也要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满足受教育者的价值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因此,需要理论工作者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逻辑论证和系统解读,加强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深层建构和结构升级。

(三) 针对受教育者的差异性进行精准供给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5]311因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汇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5]326所以,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4]。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生产力,这是一项高难度的社会系统工作,要针对不同素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群体,要采取不同的教育途径和方式,课程内容也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差异性,避免内容泛化和虚化和趋同化。所谓差异性是指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种规律表现在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规律、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智能发展规律以及行为活动规律等方面”[7]115。习近平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8],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差异化和分类设置原则,这是增强思政课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必要条件。因此,思政课要结合受教育者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精准设置课程内容,实现人生不同生命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首先,学前期开展“弱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发展心理学来看,3-6岁的孩子已经获得自主性和主动性,这是形成美德的前提条件,这一阶段虽然很难对孩子直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但是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记忆能力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避免对会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幼儿园里可以开展文化建设,以体现红色精神的儿歌、英雄故事、升旗仪式、孝道文化等丰富课程。其次,小学阶段开展启发式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6-12岁的人开始步入知识学习阶段,需要提高对挫折的忍耐性并养成勤奋的习惯。但是,这一阶段的孩子还缺乏一定价值判断力。所以要顺应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通过对历史上的励志、成长、成才案例和党史故事素材的发掘进行启发教育,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而进行核心价值的概念灌输,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观念。再次,中学阶段开展系统化的意识形态理论灌输。在小学的基础上,13-18岁的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承担的社会角色,使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与社会期待相吻合,获得自我同一性。因此,适应这个阶段特征,中学思政课内容应该进行相应升级,开展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的理论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理论、政党理论等,让学生明确把握理论框架,形成逻辑雏形,达到对党的理论的最基本认识,明确个体的使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四,大学阶段开展拓展化的意识形态教育。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9],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理性判断能力,但仍然面临社会变迁带来的这种困惑,为了答疑解惑、体现螺旋上升,大学阶段乃至研究生阶段,还要开展开拓式、探究式理论学习,提升思政课的学理性和价值性。第五,继续教育阶段开展逻辑化的意识形态教育。例如,党员领导干部这个群体,对于党史、国史、新中国史和社会化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不再满足于被灌输“是什么”,而是主动开展“何以是”的逻辑分析和理论关联,这是提升四个自信的重要前提。总之,思政课要针对不同生命时期的个性特点和政治社会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育人功能。

(四) 聚焦时代主题突出教育内容实践导向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目的、发展动力和检验标准。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同处于统一体中。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10]817。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为一种实践价值,也就是说,理论教育必须与实践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着眼时代发展特征和时代主题嬗变,自觉实现教育内容向实践的转向,注重理论本身的实践解释力和对象化程度,更好地发挥铸魂育人功能。诚如习近平指出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1]这个实践导向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规律,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的发展规律”[12]116,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政治功能和价值功能的规律,使教育内容聚焦新时代、关注社会现实、呼应改革发展实践,帮助受教育者在客观、鲜活、生动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思想的滋养。

第一,以实践需求为导向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丰富政治实践、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以及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为主要实践根据,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再定位,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党的领导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时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新教育内容,构建新时代政治话语、价值话语、实践话语和国际话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第二,在尊重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3]。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政治实践形式,依据主客体双向互动规律,还要兼顾受教育者思想变化的时代特点和自身政治性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拓展研究领域,教育内容要“在个体性政治社会发展需要与统治者维持整体性政治社会秩序需要的价值性互动中展开”[14],通过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之间的融通转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实现对个体政治性生存与发展的干预和引导,而只有个体在学习中获得符合个人发展目标的政治知识、观念、技能和信仰,才能更好地实现与维护自身的利益,这就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最应关心的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解决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因此,思政课除了要加强理论解读,还要注重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党校、干部学院要针对不同学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需求,设置专门的教学内容,组织学员开展调研活动以丰富课程。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根据时代特征和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针对不同受教育者的成长环境和群体特征、个性特征及精神需求,从调整供给侧的视角,以灵活、多样的教育资源供给对课程内容做出适应性调整,这样才能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王永贵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5.

[9]习近平.习近平首次点评“95 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02).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12]冯刚.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的实践导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0(3):115-119.

[1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4]金林南,刘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三重学理根据[J].思想理论教育,2018(8):56-61.

(責任编辑:育 东)

3737500338206

猜你喜欢

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针对性护理对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考英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针对性练习
情态动词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