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题材”电视剧女性形象重构及现实意义
2021-03-13徐松霞
摘要:近年来,以表现女性情感、生活内容为主的“她题材”电视剧备受市场青睐,《欢乐颂》《三十而已》等“她题材”电视剧的播出引发社会热议。崛起的“女性向”文化,让剧中的女主形象发生转变,为新时代女性著书立传,展现女性的独立意识与自我价值,描绘了契合时代发展的都市女子群像。文章通过对比以往电视剧与当下“她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归纳其叙事策略的创新,阐述该类作品的现实意义与传播价值。
关键词:“她题材”电视剧;女性形象;传播价值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03
“她题材”电视剧多以现实主义笔法描绘现代女性,反映女性的生活现状,展现她们在面对年龄焦虑、家庭危机、事业瓶颈时的突破与成长。这类电视剧以正面的鼓励和引导,为当代新女性著书立传,由此引发观众对作品产生共鸣和共情。
近年来,“她题材”电视剧逐渐进入大众视野[1],《欢乐颂》《流金岁月》《三十而已》等电视剧引发社会关注,这类电视剧崛起的背后是“女性向”文化的蓬勃发展与“她经济”时代的到来。《三十而已》这部电视剧塑造了三位个性鲜明、身份迥异的女性形象,摆脱以往牺牲自我、成就家庭的女性角色或玛丽苏女主的设定,塑造了有欲望、有追求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呈现她们的困境与迷茫,表达她们的情感诉求,完成她们的情感投射,最终推动女性不断蜕变与成长。
1 “她经济”时代的到来
“她题材”电视剧不断崛起的背后是“她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初,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曾预言:21世纪将会是“她”世纪。在2000年美国方言学会举办的“世纪之字”的评选活动中,“她”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科学”等候选字,当选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
当下,“她力量”在经济消费层面最为凸显。新华社在《大数据下的“她经济”》一文中提到女性消费正引领新消费风口,一年购买12次以上新品牌的消费者中有70%是女性。“她经济”的消费指向很大程度上也是整体消费的“晴雨表”。
女性在经济领域具有的主导性力量同时也体现在文娱领域[2]。近年来,在文学、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她文化”元素[3],反映了女性独立的时代性特征。以部分网络文学为例,新华网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女频作品数量就已经有560万;在网络文学读者中,女性读者占据半壁江山,并且表现出强烈的付费阅读意愿。同时在电视剧方面,女性观众的比例也同样大于男性观众。自然,女性也在深刻改变着电视剧生产的趋势和走向[4],这种文化潮流被北京大学中文系邵燕君教授定义为“女性向”文化。崛起的“女性向”文化由此也引发了“她题材”电视剧的热播。这类电视剧所展现的是女性的联盟与担当,男性角色不再是中心,剧中更多体现的是女性之间的友爱、互助[5],在此可以看到女性价值的回归。
2 “她题材”电视剧——为新女性摇旗呐喊
从电视剧诞生之初,女性形象就一直存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是公众情感和审美诉求的变化,其间的女性形象也在随之更迭,变得更为立体、多元。1958年播出的《一口菜饼子》作为我国第一部家庭伦理剧,其中就塑造了一个承担家庭重压,为挽救女儿生命省下最后一口菜饼子,最终因饥寒交迫而离世的伟大母亲形象。而后在标志我国家庭伦理剧走向成熟的连续剧《渴望》中,也描绘了男权社会下理想的女性形象,主人公刘慧芳外形文静,性格独立刚强,独自承受家庭、工作等多方压力,但却处处为他人着想,在艰难的处境中作出观众所期待的选择,女主角刘慧芳具备的传统女性的美好品质深深感召着观众[6]。总的说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电视剧塑造的女性形象多半是温柔贤良、牺牲自我、为家庭默默奉献的理想女性[7]。
为此,我国学者张柠提到,国内电视剧与传统的两性格局有密切关联。在传统的性别定位中,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男性在外打拼,女性居家操持家务。对于电视剧题材,男性更加关注战争、政治等,而女性则倾向于爱情故事与家长里短。简言之,电视剧又或是肥皂剧的出现、热播,本质上是因为“女主内”的角色划分和功能分配,它在潜移默化中打造女性审美倾向[8]。电视剧作为消费产品,充当意识形态的工具,强化“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格局,他们所传递的是传统男权制度下的价值观,“贤妻良母”[9]“相夫教子”等仍然是理想女性的标签。
但是《三十而已》《欢乐颂》《流金岁月》等“她题材”电视剧的出现[10],却改变了以往的模式,打破了大众对剧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期待,突破了以往对女性的“性别规范”,完成了女性在意识层面的自我突破[11]。在剧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原生家庭对女性造成的伤害、职场上女性面对的不公等社会现实,也可以看到女性遭遇挫折后来自身边朋友、亲人的关心支持和自身成长的积极一面。“她题材”电视剧的播出,体现的是女性受众对伪现实主义创作的抨击以及自身面对社会不公和家庭不顺的破茧重生,展示了新時代的女性群像,揭示了现代女性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内心迷茫,表达了女性的真实情感诉求,完成了情感投射,进一步推动了剧中女性的蜕变与成长。《三十而已》就很好地展示了“她题材”电视剧的特点,该电视剧聚焦30+女性,打破了以往电视剧在女性年龄上的桎梏,展现了多元化的都市女性价值观。《三十而已》播出后引发社会热议在于该剧贴合目标观众的真正需求,通过拥有不同家庭背景、社会经历的女性角色的选择展现多元化特征,凸显女性找寻自我过程中的艰难与困惑、情感经历中的一波三折,最终呈现女性经历岁月洗礼后的可贵品质,让观众能寻找到自己的身影,并由此受到启发。
3 “她题材”电视剧叙事策略的创新
3.1 各具特色的代表性人物形象
电视剧《三十而已》在一众电视剧中脱颖而出,获得高话题度的原因之一就是电视剧中各具特色的代表性人物。《三十而已》的创作团队用“真实的暴露”代替“夸张的掩饰”,选取了不同婚育状态下的30+女性,展现她们当下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
顾佳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却有别于电视剧中传统家庭主妇的形象,脱离只是“某某的妈妈”“某某的太太”的单一身份,她代表的是新时代全职太太。一边打理家庭大小事务,如住房、孩子教育、丈夫公司事务;一边不断提升自我,如健身、插花、社交,为经营好自己的小家事无巨细地忙碌。“咸鱼女孩”钟晓芹作为一名本地“土著”,事业上安于现状,不懂拒绝,婚姻中顺应父母意愿与同样缺乏独立人格的丈夫结婚,过着合租式生活,在生活的柴米油盐取代了爱情的风花雪月后,两人的生活只剩下大大小小的争吵。“沪漂”女孩王漫妮是“沪漂大军”的缩影,凭着满腔热情在上海摸爬滚打多年,一心想在眼前这片土地扎根,但在职场和爱情双双遭到打击后,突然发现,在上海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那间出租房,当初的豪言壮语都变成了自欺欺人的幻想和执念。最终在和自己妥协后,她带着无奈与不舍离开了这座城市。这三位在性格、家庭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主人公是当下多数30+女性的代表,团队借由她们展现30+女性面临的来自家庭、职场各方面的欢喜与压力,让女性观众在此收获认同感[12],《三十而已》也因此斩获高收视率与高话题度。
另外,在女性评价机制多元化的背景下[13],女性在找寻自我价值和回归家庭间徘徊,往往会陷入一个难解的迷局。而在该剧中,创作团队将新时代女性追求物欲的一面清晰地展现出来,如对物质的欲望、对爱情的欲望、对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跨越的欲望。在以往的电视剧中,女主角多被塑造成没有私心、瑕疵,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但在这部剧中,正是这些物欲让角色形象贴近现实,突破完美女主的假面。欲望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对欲望的污名化是对女性的礼教束缚。拥有正当的欲望并不可耻,它往往会推动人朝着更好的方向走去。
3.2 真实生活的镜像呈现
电视剧是基于生活的艺术化创作,在展现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进行部分艺术化改编[14]。在电视剧《三十而已》中,创作团队就较为真实地展现了30+女性在社会阶层、婚姻生活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困境。顾佳作为新时代全职太太的代表,是家庭的主心骨,忙于提升自我、照顾孩子、扶持丈夫。她既如都市精英一般有态度地生活,也秉持兼顾事业与家庭的传统观念。但剧中的顾佳并不是生活顺风顺水、完美无缺的女主形象,她在育儿与自我间也存在矛盾,对好友钟晓芹倾诉:“希望许子言能尽快长大,能把我还给我。”一句话道出了一位母亲的疲惫与自我缺失的焦虑。王漫妮则是单身“沪漂”女青年代表,也有着自己的烦恼。在看似光鲜亮丽的工作背后,她面临的实际是弱肉强食的残酷职场,以及30岁到来时在物质与情感上的双重不安。
在每集电视剧的末尾,导演还用三分钟的时间,展现了同样是三十岁,但生活轨迹与三位主人公完全不同的平凡的“葱油饼夫妇”,通过这一类城市小人物的引入[15],构成了城市生活的完整状态。利用“葱油饼夫妇”展现人间烟火与温暖日常,对唤醒人们放下追名逐利的欲望、找寻生活简单的幸福,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4 警惕树立性别对立
不同于以往电视剧中男女主浪漫的爱情线,在《三十而已》中,三位女主人公在爱情上一度遇人不淑,原本家庭美满幸福的顾佳遭遇丈夫出轨,王漫妮深爱的梁正贤其实是一个“海王”,而钟晓芹与丈夫也因长期缺乏沟通走向了离婚之路。与剧中虽然遭遇不同但最终都努力寻求自我价值的女主形象不同,男主形象显得单薄,纷纷背上了“渣男”稱号。随着电视剧的播出,女性观众对“渣男”的声讨愈演愈烈。三位女主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男性的不足,但是在电视剧中我们需要警惕树立性别对立的不当现象,在《三十而已》中,编剧主要凸显了男性的负面形象,导致许多观众道出了“退婚保平安”的言论,使得女性观众产生恐婚情绪。“她题材”电视剧的播出应是女性自我价值的展现以及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表现,而不是刻画负面男性形象造成男女群体对立。女性想要在社会中获取真正的男女平等,依靠的不应是否定与贬低男性,而是与男性共同协作、互帮互助。“她题材”电视剧的播出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女性,同样我们也希望在她们的身边能出现与之匹配的新男性形象。
5 结语
“她题材”电视剧是“她时代”中国电视剧市场发展的产物,是女性自我意识崛起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电视剧以一种平视与真实的角度展现当代女性的人生际遇,面临的来自家庭、工作等多方面的困惑,通过对剧中新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大众产生积极引导作用,展现社会对于崛起的女性群体的注视与关怀。
文章以电视剧《三十而已》为代表,阐述了崛起的“女性向”文化是“她题材”电视剧广为流行的原因。在该类电视剧中,通过真实生活的镜像呈现,展现各具特色的新时代女性形象,让广大女性观众在此找到认同感,并以剧中的故事情节指导现实生活实践。与此同时,也给予同类型电视剧与受众提醒,女性价值的回归不应以贬低男性为前提。在“她题材”电视剧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也需要警惕性别对立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韩潇潇.国内综艺节目“先导片”研究[J].新闻知识,2019(9):51-54.
[2] 张李偲.浅谈国内慢综艺的生产:以《朋友请听好》为例[J].艺术科技,2020(20):42-43.
[3] 安晓燕.创作样态、话语传达与支配力量:浅谈国内“她综艺”的生产[J].中国电视,2020(2):74-78.
[4] 安晓燕.对国内“慢综艺”节目的创作思考[J].中国电视,2018(8):43-46.
[5] 张祁.小众传播视野下的国内热门综艺节目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9(12):91,93.
[6] 张欢.对社会题材类电影引起情绪共振的思考:以《我不是药神》为例[J].东南传播,2019(2):43-45.
[7] 韩潇潇.当前国内原创综艺节目发展研究[J].东南传播,2019(1):116-118.
[8] 王汝源.新媒体视域下粉丝文化发展特点研究[J].汉字文化,2020(11):62-64.
[9] 石姝敏.宫廷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如懿传》为例[J].大众文艺,2019(2):168-169.
[10] 张祁.论现实主义电视剧的三重叙事维度:以《安家》为例[J].艺海,2020(7):63-65.
[11] 张祁.当下国内音乐综艺节目的创作观念的变迁[J].戏剧之家,2019(2):88-89,92.
[12] 安晓燕.当下我国电视音乐综艺节目的叙事革新[J].中国电死,2017(9):74-78.
[13] 安晓燕.《一路书香》的叙事创新与问题审视[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1):103-105.
[14] 毛子钰.使用与满足视角下的文化真人秀节目研究[J].汉字文化,2020(7):176-178.
[15] 张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研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艺术评鉴,2019(15):165-166.
作者简介:徐松霞(1997—),女,江苏海门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传播。
399450190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