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河市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经验与景观重塑研究

2021-03-13翟艳柴子华王艺萌

艺术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三河市生态修复

翟艳 柴子华 王艺萌

摘要:过度开采矿山资源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阻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各个矿山企业相继采取生态修复措施,致力于减轻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河市矿山废弃地近年来在生态恢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文章重点阐述三河市站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绿色矿山”修复经验与未来三河市产业发展战略,以期为类似废弃矿山生态系统修复与矿山生态服务价值唤醒提供新思路与应用参考。

关键词: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景观重塑;三河市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0-04

0 引言

我国矿山行业长期以来对矿山进行野蛮式开采,追求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虽然富了口袋,但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正是由于该错误思想的盛行,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地质灾害频发。

土地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我国主动转变发展模式,以经济与环境相协调为战略目标,致力于实现环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愿景。目前我国矿山行业正在逐渐向综合整治路线发展,通过景观营造、产业植入等方式打造资源循环利用路径。从城市设计的宏观视角出发,有效整合矿区内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矿区—空间—景观的一体化提升。

三河市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地处京津之间,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前沿。三河市总面积为634平方千米,東北部山区面积为78平方千米。经过40年的开采活动,三河东部山区被破坏的面积达22平方千米,挖山采矿虽带动了城市经济发展,但严重破坏了环境生态系统。三河市作为北京后花园,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中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子,是京津冀生态建设的主战场。经过十年的努力,三河市东部矿区已再现绿水青山风光。文章重点阐述三河市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并对三河市未来产业发展新引擎提出策略性建议。

1 矿业废弃地概况

1.1 三河市矿山发展进程

三河市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城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如白云岩、紫砂页岩、石灰岩、红黏土等非金属固体矿产资源集中分布于该地带。该地是京津地区砂石供应的重要基地,矿山开采活动迅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2008年财政投资1.97亿元,关闭175家采矿企业、194孔白灰窑、23条非法粉石生产线,依法取缔75家非法制砂、粉灰企业,重新整合设置了31宗采矿权。2009年,对31宗采矿权进行拍卖,整合为22家采矿企业,解决了采矿生产无序、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问题。2013年,三河市出台《关于东部矿区采矿其一拆除奖补工作的实施方案》,果断关停了22家采矿企业,彻底结束了三河市的采矿历史。截至2021年6月底,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基本进入扫尾阶段。

1.2 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粗放式开采资源不仅经济效益低而且会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02国道北侧迎面山坡从标高25米到标高250米处形成了一个个“白茬”,开采区石料混乱堆放,矿区内粉尘飞扬,空气污染严重,大量的露天式开采对当地水文、土地、植物造成了严重污染。此外,采矿作业所制造出的噪声,也会对环境和人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1]。

1.2.1 地形地貌结构被迫改变

矿区数十平方千米,多处为近90度的坡体与白茬山体。质地较软区域由于开采作业程度不同,形成了深浅不一、不连贯的矿坑;质地较硬区域遗留为岩墙,山区道路曲折难行。地形被迫改变,山体景观惨淡破败,与周边未受破坏景观形成极大反差,如同地球的某处伤疤。

1.2.2 植被生长与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

大规模山体经挖掘或爆破,出现了大面积岩体裸露,破坏了植被生长所需的稳定土壤环境和林地中动物的栖息地。矿区动植物生存条件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1.2.3 地质灾害频发

矿区经采矿活动后形成了矿坑、废石堆放、尾矿库、采空区等多种场地类型。坡面遍布,最大陡坡近乎90度,边坡稳定性差,易出现碎石脱落等现象,如遇汛期或暴雨天气,还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给周围居住区埋下了安全隐患。

2 三河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塑

2.1 生态修复经验

矿山的生态治理是长期的过程,需循序渐进设定阶段化目标。矿山开采会制造出大量固体废弃物,合理利用废渣与尾矿能实现经济提升和生态改善双重愿景。同时,还需加强边坡稳定、排水设施建设与覆土复绿工作,以防出现地质灾害。此外,矿区的生态治理关乎城市、社会的命运,需多方承担生态环境治理责任。

2.1.1 循序渐进式治理

福成集团投资10亿元于2013年完成修复一期目标,在矿山生态治理初期,首先对地表碎石进行清理,减少对有效土地资源的占用,减轻矿区的生态修复工作量。其次,对地质地貌进行重塑,防止地质结构出现变化。尾矿废弃物经有害物质分解后,用以填充平整破碎地表,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以便为后期土地的开发与利用打下基础。三河市矿区2 000亩地表整理完毕,形成梯田景观,于800亩的土地上种植了6.2万余棵果树,为后期发展农业旅游观光园做了充分准备。

2014至2016年间完成矿区二期建设目标,共计投资20亿元,采用去高填低等手段造地4 500亩。矿区坡面岩石裸露、土壤覆盖少、水分易流失、太阳辐射强等严峻的环境无法给予植被正常生长条件,只有创造良好的生存与营养环境,才可实现下一期复绿的目标。因此,应根据不同植被的生存要求完成岩体覆土厚度的选择。

2017年至2020年,福成集团投资30亿元开始三期工程建设,累计造地5 500亩,三河矿区在积极治理全部废弃山体基质的同时覆土植绿,通过栽植本土植物,提高植物的成活率。针对三河矿区少土、多石、缺水的环境现状,福成人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水源等条件,探索出“福成造林法”。在土壤方面主要采用松针腐殖与本地黏性土回填的方法,在后续维护上通过滴水保墒、输送营养等措施创造适合植被生长的良好环境。在该阶段矿区植被覆盖6万余棵,绿化草坪覆盖5 200平方米,植被成活率达到99%以上。

2021年6月,三河市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已进入扫尾阶段。在第四期的治理过程中,三河市矿区治理坚持从生态与经济两方面同时发力,全力将生态修复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努力践行“绿色矿山”的建设初心。矿业应以山川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将灵山的文明碎片从点线面的角度融入矿区总体规划建设中,把东部矿区打造成京津冀城市群中的生态康养文旅高地,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筑起绿色屏障。

2.1.2 消灾除险

避免矿区发生地质灾害是矿山实现生态修复的重要目标。矿山开采活动会对山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使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出现裂缝、塌陷坑等。矿区地质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应稳定边坡、回填塌陷区与修补裂缝使地质环境得到改善;其次应加强对排洪设施的管理,对采空区地表进行复垦,避免汛期与暴雨对山体造成冲击;最后在矿区生态基底良好区域铺设植被,减少矿区水土流失,避免风沙扬尘的侵害,致力于推进矿区生态环境逐渐好转[2]。

2.1.3 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矿业开发与环境生态保护是一对矛盾,只有通过新型技术手段回收利用矿区固体废弃物,才能探索出协同共进的发展道路。可以尾矿的综合利用为发力点,高效转化其化学结构,开创绿色循环发展的模式。三河市全年生产石料1 800万立方米,其中360万立方米作为废渣处理,堆放占地约400万平方米,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而且废渣中含有害化学物质,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通过水洗分选等环节,渣料可成为环保建筑材料中的微晶石、岩棉等,还可成为建筑所需的砂石材料。对废渣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轻环境与生态的压力,而且能够将其变为可再生资源,满足京津冀地区建筑砂石的需求,增加经济收益。

2.1.4 多方力量助推矿区生态修复

由于矿山废弃地的地形复杂、治理难度大,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矿区生态环境改善应是多方共同承担的责任。三河市气象台积极加入生态环境修复队列,将其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及时发送重要天气预警与雨情信息,加强汛期监测监控工作,完善应急预案,保障矿区与周围环境的安全。

2.2 景观重塑

矿山公园是基于生态修复与城市经济转型需要而提出的一种更新路径。我国于2004年提出矿山公园的概念。矿山公园的建设主要依托矿山遗迹,充分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以此形成发扬当地矿山历史文化与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核心力。

三河市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新型产业入驻并迅速发展,加速了城市科技能力和经济能力的提升,为东部山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了良好的辐射条件。目前灵山矿区生态得到了初步恢复,三河市利用4E模型打造体验式矿山公园,从娱乐—教育—审美—遁世四个方面层层递进,让观赏者由被动参与到积极参与,实现矿山公园的休闲娱乐、康养旅游等功能[3]。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全面规划,打造三河市未来发展的新引擎,促进矿业废弃地的可持续发展。

2.2.1 设计策略

第一,完善功能空间,丰富生活体验。结合三河市的产业模式和城市规划,利用地形优势,以“采矿文化”为主题对东部矿山进行合理空间布局,划分观赏游憩、旅游康养、娱乐休闲等功能,满足不同群体游览的多元化需求,致力于打造助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新势力。

“体验”与“交互”,是人们熟悉、停留、记忆一个陌生空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完善功能空间的同时,要继续尝试丰富游客的生活体验,依托矿山独特的场地优势创造新颖的娱乐项目。

第二,还原矿区记忆,传承工业文化。“工业遗迹是对工业历史的动态保存,是文化脉搏和场地精神得到延续的必要条件”。丰富并拓展矿采文化的深度与广度是一个空间能够立足并发展壮大的根本,也是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坚持保留矿山采矿文化;另一方面,要融入城市文脉,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城市特色名片。

遵循传承工业文明、满足现代需求的原则,对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矿业文化进行还原和保护,依托文化脉络和矿区特色,设计观光路线,打造沉浸式体验、5D演出、展览科普等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体验项目。

第三,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产城融合。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会促进城市发展的转型。因此,可对灵山矿区进行合理改造利用,将其初始的生产功能转化为服务功能,实现城市产业升级,促使城市经济发展。除了传统的矿业废弃地改造开发模式外,还应依托三河市现有的高新产业基础,推动相关联的战略性产业发展,将信息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融入矿山公园的设计规划中,促进矿山公园的产业改革与创新,打造智慧园区,填补目前城市产业缺口,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城市产业发展竞争力。

2.2.2 景观规划融入4E模型

第一,娱乐。娱乐体验是观赏者在娱乐活动中被动吸收场景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获得身心放松,对理解、感受文化做铺垫的过程。因此,娱乐体验项目要浸入地域特色和矿业文化,使观赏者置身于文化氛围中。

首先是开展遗址观光。对遗址景观的开发与展示是对矿产资源再利用的重要方式。基于现有的采矿空间,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将灵山多个采矿空间整合起来,统一规划参观游览路线,串联景观节点,使观赏者欣赏工业文明的历史痕迹,为观赏者带来沉浸式体验。再现原有石矿的开采过程,展现如何深入挖掘再利用价值,还原历史采矿文化,形成不同于普通旅游景区的“矿景奇观”,使观赏者真实且近距离地触摸采矿遗留下来的烙印与肌理,充分游览具有现代工业特色的遗址景观。

其次是營造康养景观。三河市处于京津冀之间,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其打造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生态旅游和康养品牌。在原本的环境基地的自然肌理上打造与环境相契合的康养空间,在舒适的环境中愉悦身心。康养空间的规划设计应当顺应自然环境,使山体、水体、建筑、植物有机交融,构成景观序列变化丰富的生态肌理。矿区内地形丰富,在经过生态修复的矿山山体上种植植物,既可以形成绿色景观,也可以使其成为保持水土、提供新鲜空气的重要生态园林。矿区内的下沉矿坑注水后能形成人工湖泊,形成具有观赏、游览功能的水体景观,实现生态景观和康养旅游结合发展的业态。

第二,教育。游人积极参与文化教育体验,并了解相关的文化事件,此时应通过科普展览、文创实践等方式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寓教于乐、寓学于游,将文化教育内容转化为具有体验、娱乐功能的内容。

首先是建立科普展示空间。规划功能分区中预留部分用于建设博物馆,博物馆内部空间、外部造型以后工业设计风格装饰,以突出现代构造感。采矿过程通常包括探、采、选、加工等生产活动,可通过建设博物场馆,利用VR技术向游人还原金矿开采、分解、形成产品的过程,同时介绍三河市的历史文化,将其作为一个向游客介绍当地历史与文化的展示窗口。同时,博物馆能凭借丰富而独特的素材和内容成为青少年研学活动的理想场所,针对学生群体开展与矿业文化相关的研学活动,将遗址保护和生态价值观引入教学实践,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学习和体验工业文明[4]。

其次是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文创产品是具有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的创意内容,探索开发以矿石为元素的文创产品,既是对矿山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对提高矿山公园的知名度也有重要作用。传统的文创产品售卖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基于互动体验的文创产品设计显得格外重要。在建筑中设置文创产品制作体验区,增加工艺流程的互动体验,能够使游客通过文创产品的制作更加了解矿业文化的内涵,制作出的文创产品能够满足游客自身的需求,而通过行动体验增加精神体验的方式,能使矿业文化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审美。审美体验者沉浸于某种事物或文化环境中,被初级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在审美体验环节可通过文化演出的形式为观赏者提供审美体验的元素。

首先是编排实景演出。实景演出是目前很多景区采用的演出形式,它能借助地域性的文化条件,对当地特有的历史故事、民俗特色等加以编排,形成大型的室外实景演出,让观赏者沉浸其中,感受当地文化。三河市具有独树一帜的屈家营古音乐和京东大鼓等民间音乐文化,可在矿山废弃地内搭建室外实景演出舞台,将三河市城市文化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编排音乐剧,利用数字媒体投影技术实现多层次的叠加,虚实结合,营造沉浸式体验环境,使游客切身感受城市特色文化。将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发挥工业废弃地传承城市文化、发扬传统艺术的作用,为矿山公园注入生机与活力。

其次是举办矿山音乐节。借助“海边音乐节”“草原音乐节”等主题音乐节的热潮,利用场地内开敞的平地设计建造具有矿业风格的大型“流行、摇滚”的现代户外音乐会剧场,由政府引导、开发,定期举办大型的音乐节,吸引国内外游客来此地参观游览。举办此类活动能提升地域标识性,丰富旅游内容,提升矿区公园的品牌效应,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第四,遁世。矿山文化具有参与性、娱乐性的特征,可通过开展户外运动为游客提供遁世体验。

矿区内具有独特的矿坑、陡坡、岩体等地貌特征和地理条件,适宜开发赛车赛事、户外运动等新型业态。可将场地内坡差值大的区域开发成高难度极限运动的活动空间,如跑酷公园、障碍自行车骑行场地、越野车赛场跑道、滑雪场等;场地平缓的区域可作为高尔夫球场、亲子慢跑场地,以及骑行、赛车初级跑道甚至跑马场等。

矿山公园的游乐设施不应局限于服务矿区居民的生活,亦可成为辐射周边的旅游景点。可利用新型业态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形成产业与生态的促进循环发展模式,可以作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经典案例,弥补国内市场的空白。

3 结语

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治理与未来产业转型是当下重要的时代课题,矿山不应仅以单纯恢复环境为目标,更要通过综合治理手段,促成矿区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的实现。三河市经过十余年的生态修复工程,终于将“生态疮痍”转变为“绿色屏障”,为残破的岩体裹上了绿衣。三河市在矿山治理工程中积累的丰富的生态修复经验值得类似矿山参考借鉴,如可利用循序渐进治理进程、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福成造林法”、多方力量协同等经验共同助推矿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同时,三河市针对未来发展模式应制定合理的规划目标,通过景观重塑的手段,促使矿山生态经济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段焕春,蒋文程,杨国富,等.河北省三河市矿产资源开发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J].矿产与地质,2005(2):198-200.

[2] 王江萍,张毅川.从废弃地到优质地:城郊白垩土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J].中国园林,2015,31(4):20-24.

[3] 李萍,刘兴双.文旅融合下工业遗产体验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对外经贸,2021(3):103-106.

[4] 程琳琳,刘昙昙,杨丽铃,等.产业转型背景下的矿业废弃地开发利用模式和戰略: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中国矿业,2018,27(7):70-74,80.

作者简介:翟艳(1974—),女,北京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工业遗迹景观重塑价值与设计、城市商业街空间设计。

柴子华(1997—),女,河北武安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工业遗迹景观重塑价值与设计。

王艺萌(1998—),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工业遗迹景观重塑价值与设计。

3238501908276

猜你喜欢

三河市生态修复
小草的诗
麻雀的挑战书
想当警察的弟弟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三河警方严打传销违法活动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
三河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全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