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几点看法

2021-03-12黄小娟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发现迁移解决

摘要:新课程中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培养: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好探究的心理;二、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让学生轻松学会学习: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学习;四、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关键词:发现、解决、迁移、动手

信息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不断变化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形成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知识量剧增的形势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需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教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不断变化的数学问题,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有好坏优劣之分,但是对于学生自身来说,每一个问题都是其思考的结果,都是他们对自身的一种超越。学生的问题要么是他们孜孜以求后的收获,要么是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要么是他们灵光闪现的惊喜发现。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地参与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白教师非常重视他们提出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題的兴趣。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以探索者的态,参与知识的形成和规律的掲示过程。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非常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材适当的调整,把有关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逐步学会把学习旧知识的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教师只要巧妙点拨学生,学生就会很快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迅速掌握新知识。教师还可以将生活能力迁移为数学能力。学生在观察、分析、处理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渐渐学会和积累了不少思维方法,有时还能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惊人的策略和创造精神。这是一种很强的生活能力,这种生活能力迁移过来就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所用了。笔者在教学“解比例”时,先提醒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哪些也有“解”字的,它们之间能否转换?这一提醒,学生疑惑顿开,再给基础差的同学点拨一下,试试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答。这样,解方程的知识迁移到解比例来,新知识就解决了,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学中能用迁移旧知识解决新知识的内容很多,如:“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两位数乘法”与“多位数乘法”等等。在教学中,培养好学生的迁移能力,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果电利于学生在自学中触类旁通,提高自学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是认识真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如量一量、划一划、做一做、摆一摆、连一连比一比、算一算、说一说……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记得牢。”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较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多想、多看、多动脑、多动手,充分调动其多方面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到一种学数学的方法,那就是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直观的知识,再去研究、探索。比如学生的空间理念还比较薄弱,在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学习新知识。笔者教学平面图形时,都是让学生通过割一割、拼拼、组一组,自己动手操作找到计算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时,有好几个同学说:“以前我们可以把圆拼凌成个近似的长方形,那圆柱可以看作是比圆多出高,它的底面可以看作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在长方形上多出了高就成了长方体。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求长方体的体积的方法来计算圆柱的体积了。”听了学生这番话,笔者倍感欣慰,这群可爱的学生已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找到了学习的方法,能学以致用了。

四、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学好数学是为了更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数学意识的重要途径。这样,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也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了简单统计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分年级统计全校学生人数,学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可以让学生测量一套住房的居住面积,或用长方体的知识设计测量不规则铁块的体积,或在家里用圆锥的知识帮父母估算谷堆的重量等。反过来,我们可以引导启发学生将教材中枯燥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于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数学问题。如把“求一节车厢的容量”改为“求一个木箱的容积”等。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解答应用题就显得得心应手了。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数学生活化。也就是在数学课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将数学课程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教师开放课堂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大众,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有助于教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相转化,有助于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应用和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能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不断变化的数学问题,这需要教者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去研究、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那琴乡中心小学 黄小娟

猜你喜欢

发现迁移解决
当代网络音乐的困境与突破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我国银行业风险简述及对策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