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评估认证为抓手推动工程造价专业建设
2021-03-12蒋婷婷林晓艳
蒋婷婷 李 杰 林晓艳
(1.福建商学院 传媒与会展学院 福建福州 350506;2.福建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8)
0 引言
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第4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1],提出高校应在参照专业认证评估指标和国际评估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加强自我评估和参与专业认证评估提高教育质量。2016年,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成员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受到高度重视。2018年12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高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院长、系主任会议上,明确表示拟出台住建部高等学校工程造价专业评估认证标准,提出通过评估认证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经济新态势和行业的发展,行业和企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因此通过评估认证强化高校的人才培养就更加显得紧迫与必要。
1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当前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确,培养方向比较单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的工程造价专业院校绝大多数培养房屋建筑类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涉及机电、地铁、城轨、市政等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相对较少,导致机电、市政等方向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总承包、PPP项目、工程造价司法鉴定、计算机智能建模等行业发展的趋势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部分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还不能与时适应行业的变革趋势。
1.2 课程体系缺乏创新,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当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上更多的是直接采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法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忽视了5个知识领域的有机结合,导致各课程间的知识点孤立,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并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课程体系仍然是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仍以传统的工程量计算、套用定额结算为主,缺少BIM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课程的引入,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1.3 忽视实践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弱
工程造价专业现行课程体系比较强调理论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理论教学的比重过大,忽视实践教学,无法做到与造价工程师和咨询工程师的职业能力要求接轨,尤其缺少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系统能力的训练,所学理论知识难以与职业岗位实务对接。而且,学校既缺乏具有一线丰富工作经验的师资,也缺少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平台,实践条件有限,校企合作方式单一,深度不够。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工程造价人才培养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应针对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建立人才培养标准,保障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2 工程造价专业评估认证标准及其作用
我国设立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以下简称“评估委员会”),开展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工作,旨在通过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保证和提高专业教育质量,使该专业毕业生符合申请参加相关专业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的教育标准要求,并与国际教育标准相衔接,为学生在国际上实现学历互认创造条件。评估委员会于2017年发布了《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标准》(适用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2],从图1可知,认证标准包括学生发展、专业目标、教学过程、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质量评价6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又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并形成60个观测点。
图1 住建部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标准
由此可知,专业可以通过参与专业认证,接受来自教育界、企业界和行业界认证专家的指导、规范和督促,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参与认证的过程和反馈回来的专家意见能够帮助高校认识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认证结果也能够为专业加强建设提供不少借鉴的建议,能更加明确教改方向。同时,行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也会借由专业评估反馈给高校,这些信息能够用于指导专业教育改革。
3 对照评估认证标准,推进工程造价专业建设
住建部新版的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认评估标准目前尚未正式实行,但由于工程造价和工程管理两个专业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可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标准为参考,根据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进行工程造价的专业建设,引导高校专业点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并通过实施内、外部评价反馈的持续改进体系促进工程造价专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从而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过程管理,推动和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3],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专业建设。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
基于经济社会的新态势、行业的快速发展和BIM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工程造价的业务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编制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审核(计)等阶段性造价,而是不断地向工程项目的前期和后期延伸,从而拓展至全过程工程咨询、全生命周期造价咨询以及价值管理咨询等高端服务产品[3]。因此,应鼓励不同的高校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要、自身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通过引入“业内专家评议制”等方式[4],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方案,考虑增设机电、地铁、市政等方向的课程,弥补工程新态势下的造价人才缺口。
从认证的角度出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目标区分开来,体现出自身专业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毕业生不仅应该掌握建设工程领域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的基本知识,具备预(决)算的审查、招投标控制价和投标报价的编制、合同及索赔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装配式建筑计价、提供全过程咨询服务、满足“一带一路”和新基建建设需要等与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导向息息相关的专业发展能力,以期能适应工程建设领域的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咨询等职业岗位工作。
3.2 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完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和实践体系作为专业评估认证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应该系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包括建筑工程技术类、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类、经济与财务管理类、法律法规与合同管理类和工程造价信息化技术类在内的5个模块专业课程知识,通过综合的课程设计融会贯通5个模块知识,结合全过程工程咨询、PPP项目、工程总承包(EPC)和装配式建筑等发展趋势,开设相应的前沿课程[5],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奠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立还应充分考虑注册造价工程师和咨询工程师(投资)执业资格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6],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提高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包含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高校应从职业能力要求的角度进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在充分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基础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实践环节的制定。通过加强校企深入合作,将企业的工程项目实例引进课堂教学,让学生真题真做,从而打破专业与行业间的壁垒,实现学习与工作无缝对接。
3.3 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促进培养目标达成
教学条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培养目标能否达成,因此也一直是专业评估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作为高校一线教学工作者,教师的阅历和经验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应用型工程造价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支德才兼备、知识渊博、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作为支撑。因此一方面应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参与实践活动,以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展应用技能,并将工程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带回课堂惠及学生;另一方面应积极挖掘一批具有深厚工程技术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系统给学生讲授学科前沿知识和行业发展新动向的同时,给予学生实际操作上的指导,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7]。
其次,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因此,教材的选用应该把握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启发性原则。就专业教材而言,学校可以通过和企业产学研合作方式共同开发。合作共建,一方面能够将注册造价师、咨询工程师(投资)等执业资格证书中的知识要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融入教材,强化教材的职业性与实用性,另一方面能够将企业中的优秀案例和管理经验引进课堂,应用项目化和任务驱动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能够与行业需求和发展紧密结合,有效融入产业元素,提升教学质量。
第三,应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工程造价专业非常注重专业的实操性,企业关注的是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能力能否契合企业实际需求,因此,应大力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通过实习让大一、大二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对未来所从事的行业有直接的了解,获得一定的职业体验,让大三、大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融会贯通,消化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并从中认知学习过程中的缺漏,有利在后续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全面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
4 结语
高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应在充分把握以学生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和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的评估理念下,结合社会工程造价行业BIM技术应用、全过程工程咨询、PPP项目、工程总承包(EPC)和装配式建筑等的发展趋势,将毕业生应获得的能力标准抽象出来,引导高校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促进工程造价专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和过程管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还应通过对企业和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持续参与评估获得教育效果的反馈,即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