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学术环境中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取向与策略选择研究*

2021-03-12高霏霏

图书馆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术活动学术图书馆

高霏霏

(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数字学术(Digital Scholarship)日渐成为未来科学研究的一般形态体现[1],是指将新技术、数据分析工具应用于学术研究的理念[2]。数字学术所表征的数字技术环境、数字服务环境、开放学术交流环境、跨学科研究环境,共同构成了数字化、网络化、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学术环境[3]16。在数字学术环境下,几乎所有资源都能够被数字化,而且所有数字化的资源也都可以被视为某种格式的“数据”,资源数据化以及关联数据化是当下及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部主任彼得 ·麦克拉肯说:我们有大量的数字资源,让这些资源可以被读者找到、发现非常重要,但有时也很困难[4]。一方面依赖于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的建构与完善;另一方面也依赖于读者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所以在数字学术环境中,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如何进行内容取向与策略选择,关系到信息素养能否在各学科领域研究中更好地发挥基础与促进作用。

1 数字学术与信息素养

1.1 数字学术与数字学术环境

随着学术活动通过数字化进程逐渐发生改变,“数字学术”(Digital Scholarship)进入了公众视野,其所包含的内容在不同科学领域有着不同的解释。我国学者对数字学术概念的理解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引用图书馆相关学术机构提出的观点,陈述了较为具体的数字学术活动,华盛顿大学图书馆认为数字学术特指数字媒体技术在学术活动中的应用[5]。二是引用国外高校学者的观点,学者一般是图书馆教师或是数字学术项目的负责人,其中引用最广泛的是学者Abby Smith Rumsey,他认为数字学术包括数字证据和方法、数字创作、数字出版、数字监护与保存以及学术的数字化利用与重用[3]17。里士满大学Edward Ayers认为数字学术可能来自于数字人文学科,最常见的是用数字工具制作并以数字形式呈现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学术[6]。邦德大学Shelley Kinash等人认为数字学术是知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相互联系,与全球范围内的知识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创造、共享和构建的学习网络[7]。三是我国学者根据自身的研究需求或侧重点来完善并向公众传递他们所理解的数字学术,更多侧重于数字技术与工具的利用,周力虹等人认为数字学术是以数字形式进行展示,利用数字化工具手段和数据贯穿学术研究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的基于学科的知识生产和知识扩散的完整过程[8]87。王贤认为数字学术从本质上讲属于一种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创新,是利用数字技术和工具,共同创造、发布、利用的学术表达[9]。

针对“数字学术”内涵,明确数字学术环境下的相关内容,对认识数字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结合学者刘兹恒对数字学术环境的论述,可将数字学术所表征数字学术环境归纳成表1,数字学术的众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信息素养教育不断变化发展。

表1 数字学术环境所表征的内容

1.2 对数字学术与信息素养关系的认识

从图书馆服务实践看,数字学术与信息素养在内容上具有联系性与连贯性。学者刘兹恒等认为信息素养教育是学术图书馆在数字学术环境下新的重点服务内容。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培养掌握信息技术、具备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可以数字学术为创新驱动力,明确并细化数字学术对师生的要求,并能将其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以及学术活动中。查尔斯(Charles Inskip)指出数字学术是依赖于数字系统的新兴学术、专业和研究实践的能力,可将数字学术与信息素养置于更广泛的数字素养框架内[10]。图书馆在数字素养框架中可实现两者的多方面结合,我国图书馆面向在校学生提供的“数字学术服务”体系中包含了提升信息素养[11]。国外图书馆在开展数字学术教育过程中,融入了学生的实习项目,实现了将信息素养概念化为与数字学术相关的内容,创新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12]61-68。

从学术活动理论看,数字学术与信息素养知识是协同推进的。一方面信息素养教育的全民化需要数字学术环境的推动,《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强调了信息素养是在数字化环境下运用各种工具进行终身学习与创新创造的综合能力,从内容角度体现了信息素养培训将在数字化环境下成为一项全世界公民参与的全球性计划[13],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ASIS&T)的研究内容多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从技术角度将信息素养视为数字化生存中的全民教育[14]。另一方面数字学术活动的推广需融入信息素养教育,数字学术工具有很强的社交性,使学术的参与性大大增强[15],基于网络的数字学术形式也鼓励开放和公众参与[16],使任一学者都可参与数字学术活动,学者信息素养水平关系其学术活动进程与数字学术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2 数字学术对信息素养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影响

“《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是一个指引高等教育机构信息素养课程发展的机制,将帮助图书馆员把信息素养融入本校教育当中,并促进深入理解受过信息素养教育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17]可知信息素养在高等教育中的整合度逐渐提高,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中心任务之一,所以在复杂的学术交流环境中,依然确定高校图书馆是信息素养的教育主体,是供给者,分析整理并分享知识与技能;学生是信息素养的教育对象,是需求者,吸收并应用知识与技能。

2.1 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融入新动力

大学及研究图书馆是提供数字学术活动的支持主体[18],逐步重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通过文献内容分析,数字学术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新动力主要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点。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主要集中于六个方面[19]:数字学术空间优化了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的方式,数字人文服务丰富了图书馆数字资源与特色资源,数字学术教育和教学与学习支持服务注重数字学术技能培养,科学数据服务强调数字化与数据管理,数字出版服务推广了开放学术与开放获取。二是馆员能力扩展性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延伸性相通。数字学术馆员是为用户提供数字学术服务的专门图书馆员[20]。数字学术的语境也要求馆员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技能[21],具备职业核心竞争力,具体分为知识技能、实践技能与认知技能[8]87。这些扩展性能力与信息素养教育延伸性相通的内容包括规划数字项目,应用数字学术方式进行研究管理,应用社交媒体,掌握有关版权、公众获取和学术出版等知识,熟练使用数字学术工具等。

2.2 学生在线学习与研究需求发生新变化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学生”主要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本科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许多高校针对本科生已开展了科研训练项目[22],学习需求与科研需求须同时关注与重视。研究生各个环节教育需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尤其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有与科研情景相匹配的信息能力。科研人员包括教师与教辅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素养教育是其适应当前学术环境的重要途径。数字学术贯穿于学术研究生命周期全过程,学生的在线学习和研究活动在数字学术发展进程中会逐渐发生变化,几乎可以随时访问分布式的知识网络,并能在开放获取过程中参与数字学术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在内容上,需要科技文献、科研数据、灰色文献等各类开放资源,各类资源集市之间还要实现互联,并能融入在线学习与研究工具等。在技能上,需要多种数字学术方法、工具,实现细粒度的深度内容分析;需要满足研究需求的通用学习平台与工具,并能提供构建个人数字馆藏的技术指导等,在实践上,需要参与数字学术项目的互动指导,熟悉研究实践流程;需要相关人员协助规划有效的创新数字项目,确定最适合项目的数字工具和方法,需要可信的、专业的数字媒体和社会化媒体进行研究与交流等。

3 数字学术环境中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取向

在复杂的信息生态和学术交流环境中,信息素养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不再局限于科普教育范畴,而向专业技能教育范畴延伸和拓展,是研究型社会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23]。在数字学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应进行合理的取向,并融入学生学术活动的不同阶段,使学生能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来充分认识数字学术的优势,在内容取向方面,不再是以碎片化信息及毫不相干技能的简单集合呈现,而是在考虑新信息环境的基础上,以一个连贯的主题内容,知识点与技能相互支撑的框架来展现,这个架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24]。

3.1 数字学术环境中的信息素养内容分析

数字公民是当前数字学术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所以在数字学术范畴内的信息素养教育,对各方面都要有新要求,根据《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中的知识与技能特点,数字学术环境中的信息素养内容应注重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数字学术发展过程中的新现象。随着学术研究活动的数字化和广泛参与性,数字学术在科研环境中的新现象主要有公众科学、开放科学以及数字人文:①公众科学是指公众作为研究者参与到科学活动中的过程。基于数据的科研过程在基于网络的管理平台上,有可能存在许多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归纳整理的步骤,将公众的上网时间组织起来应用于这些科研领域,实现大众参与[12]61-68。②开放科学是关于知识自由发展与传播的各种阶段的总称,学术社交网络是促进知识交流和传播的有效渠道,提高了不同领域学者之间知识转移的可能性[25-26]。从信息检索角度来看,开放科学推动了资源共享、集体协作,使学术社交网络拥有大量学术资源并能进行学术交流,在留有不同数字足迹的基础上,通过引文索引和学习式搜索,进行更多的知识发现[27]。③数字人文是一种新型学术模式和组织形式[28],它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科学领域的普及应用,目前已有海量的人文资料被数字化,并建立了主题网站和专题数据库,丰富了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加快了知识共享以及人文知识的大众化普及。

第二层面:关于数据、信息、知识体系的认识。数字学术的核心特征是数字化,所有数字化的资源都可以被视为某种格式的“数据”,在数字学术环境中,以“数据”为基本单元进行学术活动时需要对数据、信息、知识进行分析,理解“数据”的主要内涵。将数据、信息、知识纳入一种金字塔形的层次体系,在数字学术背景下,数据、信息、知识依赖于语境、依赖于接收者本身[29],某个经过数字化的数据对某个人来说是信息,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则可能是原始数据;某个经过数字化的知识,在某个语境下是知识,在普及的过程中可能就是信息,甚至记录为数据。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数据”的研究与应用时,应联系具体情境,根据需求贯穿研究的全过程,可以不必以层级关系去获得研究素材,而应注重“数据”获取的精度与广度。

第三层面:数字学术贯穿学术研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数字学术强调用数字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并能充分运用新兴数字学术技能。①数字化思维方式是认知中对事物的条理化分析,其基础是意识层面的转变:数据意识是遇到问题能分析判断出有哪些数字学术资源能够提供答案。工具与平台意识是能够认识数字学术范畴中的工具与平台应用于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搜索意识是在搜索的过程中为增强学习效果,注重搜索结果的整合与应用、检索过程的循环以及数字足迹的变化。开放获取意识是通过开放获取途径获取各种开放资源,也是新型学术交流的途径,尤其是在数字出版的大背景下,开放教育资源与开放科学信息成为支撑学术活动的重要基础。②数字学术技能的充分运用体现在学习和转化技能的提升,一方面是阅读和解读元数据能力,并能利用元数据对数据进行描述与记录[30],另一方面是应用数字学术工具与技术,基于数字工具与技术开展数字学术交流,涉及图像内容管理与分析工具、数据可视化工具、可视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在内的一系列数字学术技能[31]。

3.2 数字学术环境中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框架

数字学术环境中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取向主要呈现数字学术环境中信息素养知识与技能的累积和提升,累积主要表现为自信息素养教育存在之日起,经历不同的发展时期所积累的知识与技能存量,在数字学术环境中同样发挥作用,属于沉淀式的累积内容,反映的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提升主要表现为信息素养教育为在数字学术环境中获得可持续发展优势,将数字学术有关的内容进行融合并有目的地进行转化、分析形成新的知识与技能[32],属于动态式的提升内容,主要是提升信息素养教育在数字学术环境中的适用性与所积累知识的增值潜力。在构建的信息素养内容框架中,沉淀式积累内容用A表示,动态式提升内容用B表示。

构建的信息素养内容框架(见表2)是以学者周建芳对信息素养的认知为基础,分析探究出信息素养与数字学术之间相互融合与支撑的内容。学者周建芳基于对信息素养的认知,归纳出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过程,即基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伦理,通过确定、检索、获取、评价、管理、应用信息,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以此重构自身知识体系[33]。在此基础上内容取向注重三个关键点,一是数据素养能力方面的认知,二是将数字学术中的新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原有知识结构中,三是学术传播活动中数字足迹方面的内容。

表2 数字学术环境中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取向框架

4 数字学术环境中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选择

2019年Wiley对亚太地区图书馆员进行了职业愿景调查,结果显示“加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发现和获取”与“创建项目以提升信息素养”排在一、二位[34],可见图书馆员作为信息素养的教育者,期望充分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积极探索创新信息素养教育形式,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优势。在数字学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审视高等教育变化与复杂的信息生态环境,在教育策略选择上有所调整并创新,根据2020年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研讨会中吴庆海博士提出的知识服务过程(如图1),将数字学术环境中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选择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根据供给者的产生过程,以图书馆为主,引导学生认知与理解数字学术产生的信息素养知识与技能,实施意识教育;二是根据供给者的分享过程,以图书馆为桥梁,与相关机构合作将更多的数字技能分享给学生,实施技能教育;三是根据需求者的吸收应用过程,图书馆在项目研究中协助学生吸收并增强应用知识与技能,实施情景教育。

图1 知识服务过程

4.1 以宣传数字学术知识和理念为主的意识教育

意识教育是让学生觉察并关注数字学术及其环境变化程度,引导数字学术活动开展。随着数字技术在学术活动中的不断应用,学术研究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多样化的数字研究方法与工具逐渐渗透到学术研究的各个环节,跨学科研究问题与各种新兴研究问题不断涌现,所以在数字学术大环境下,正确认识与理解数字学术知识与理念是基础。数字学术是一个发展中的新概念,一是通过推送数字学术呈现出的新形态专题让学生对数字学术有一个全景的认知;二是通过数字学术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学术研究氛围,近距离去认知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中的资源与服务,了解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内容与形式;三是通过在线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数字学术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各自研究领域加强对数字学术的渗透。在整个意识教育过程中,须聚焦于数字学术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认清数字学术的局限性。

4.2 与校内机构合作为用户提供定制的数字学术技能教育

技能教育是让学生在认知技术工具的基础上,集中数字技能的提升,保障数字学术活动的开展。数字技术在学术研究中的发展与应用,使互联网中的数字学术资源急剧增长,并推动了学术研究视角与研究思维的变革。研究人员只有熟悉并掌握数字学术涉及的相关技能,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数字学术交流活动中,为此图书馆可与校内机构合作,减少技能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35]。根据各阶段用户的研究需求,为用户提供关于数字学术技能的培训服务。与校内机构的合作主要包括图书馆员与学科专业教师的合作、图书馆员与项目组的合作、图书馆与各院系的合作。主要形式有开设课程与开办工作室。课程以理论认知为主,了解数字技术与工具对学术活动各个环节的影响,厘清项目申请、学术出版以及数据管理等数字学术方法的应用,追踪数字学术技术与工具的发展趋势。工作室以实践练习为主,数字技术的利用贯穿学术研究全过程,根据学术生命周期,为学生提供不同研究阶段的数字学术技术与工具方面的指导培训。

4.3 开展融入数字学术研究项目全过程的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是让学生置身于数字学术项目中切身实践研究活动,从而推动数字学术活动的开展。学术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数字学术的发展必将带来学术活动全过程的深刻变化,作为学术机构的图书馆在科研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作用,注重学生对学术研究过程的理解,强调学生的参与度。首先要利用已完成的数字学术项目,让学生根据项目内容切身体验项目研究活动中不同数字工具、方法以及思维意识的应用;其次图书馆可创建数字学术实习项目,研究生带动本科生开展研究活动,通过互动方式引入数字学术内容与方法;再次图书馆可融入学生建立的原创项目中,在为学生提供数字学术支持的基础上,开展渗透性的“在线”知识指导;最后图书馆可融入项目组的可持续研究工作中,针对项目相关人员的文献数字化、研究数据管理、元数据创建等数字学术活动的需求,通过设立专门服务小组,为其提供专门技术、平台以及工具等方面的深度支持。

5 结语

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指出:“世界可以通过数字加以理解。”[36]数字化生活包括适应数字化环境、利用数字化资源和工具提升学习效率和生活幸福感。所以在数字环境下,我们需要具备一些知识和技能去更快更好地适应并探索。在发现与获取过程中,数字学术与信息素养教育内容逐步融合交互,如何在数字学术环境中,在各学科领域范畴内,进一步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应发挥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基础性作用体现为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沉淀式累积,呈现了信息素养的增值潜力,关键性作用体现为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动态式提升,体现了信息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沉淀式与动态式的内容取向体现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各个阶段,推动了意识——技能——情境三种相互融合与支撑的教育策略的选择,让教育对象获得对不同概念主题的综合理解并能确定在学习情境中是否缺失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概念,也让教育主体设计更加全面且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对数字学术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与策略的关注不仅能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成效,也能进一步推动数字学术的发展。

猜你喜欢

学术活动学术图书馆
学会秘书长丘秉焱参加广东省科协第二十届学术活动月开幕式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活动
学术动态
中国力学学会2021 年学术活动计划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图书馆
打破学科间壁垒 推进专业群建设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