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下“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2021-03-12史玉立

南方农机 2021年5期
关键词:校企职业课程

史玉立,余 萍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常州 213025)

0 前言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由传统规模的扩大向内涵提升、做精做强转变。如何发挥校企共同育人的优势,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学校有效提升培养质量的关键。现代学徒制作为现今职业教育常用的一种模式,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将企业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可实现校企联合共同育人,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获得了较高的成效。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培养制造业高级技术人才和一线工作人员的主阵地,在职业教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水准,将现代学徒制结合到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来时很有必要的。

本文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述了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建设的改革方式与方法,并总结了该种教育模式下的反馈,事实证明,进行课程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

1 课程资源整合模式

现代学徒制要求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技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1-4]。

1)在建设之初,学校课程建设团队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建设现代学徒制的“政行企校生”五方主体中,只有“校”这个主体在认识度、意愿度及参与度方面表现最好。企业与学校合作虽然在企业影响力及未来员工素养等方面受益度高,但由于其获益很难在短期内看到,且配合学校培养学生对生产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持续性较差的问题。要解决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需要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并配合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2)在常州市教育局领导下,由该校牵头,与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主要合作,联合常州市五所职业学校(常州刘国钧高职校、常州铁道高职校、武进中专校、金坛中专校、溧阳中专校)、科研机构(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及区域重点企业等45余家单位组成的市级校企联盟组织。该组织拥有完备的以政府为主导,以校企为双主体、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集团运行与管理机制,通过定期年会和校企开发课程、校企产学研活动、校企师生培训等专项研究活动,学校与企业的优质资源不断积累,形成了校企互为融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合作平台,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该校现代学徒制建设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常州市创胜特尔职业教育集团”资源优势,依托“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平台的硬件优势,集团、校、企三方共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稳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根据国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集团、校、企三方共同细化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整合课程模块,校企共同重构能力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针对学生今后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依据学生成长及认知规律,注重融合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教育,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题团队、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打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的学科框架体系,重构了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双元四段、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纳入企业为学生定制的目标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突出了宽基础、贴实际、重应用的特征,如图1所示。

5)依据岗位初期需要的是基础素质与能力设置或开发课程,构建“新手”模块,在1~4学期中完成。此模块由职业基本素质课程和岗位技术技能基础课程组成。学校导师除了讲授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英语、语文以外,还要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的讲授;企业培训师讲授企业认知、行业发展史等,考核方法以报告、总结等方式完成。岗位技术技能基础课程中,学校导师完成机械制图及CAD技术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企业培训师则完成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技术基础课程的讲授,企业技术骨干完成电子装接工艺与技术训练课程。

图1 现代学徒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6)根据企业岗位晋升所需提升的能力素质要求,设置或开发岗位技术技能课程,构建“熟手”模块,在5~7学期中完成。在此模块中,由学校完成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技术基础等理实一体化课程、电工中级工考证培训,使学生具备技术员、装调与维修组长、设备管理员等岗位的岗位能力,将职业资格纳入考核评价。以轮岗实习的方式,由企业培训师完成岗位培训,由企业师傅完成多项专业课程实践部分。在8~10学期完成学徒拓展课程模块(“能手”模块和“高手”模块)。“能手”模块中,由学校完成机电设备装调技术基础等理实一体化课程、电工高级工考证培训。由企业完成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训练、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业自动生产线等综合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维修故障机电设备,参加校级技能大赛等方式。“高手”模块即伴有问题的特殊工作任务阶段(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自动化生产线操作、装调、维修,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参与专家的技术改进项目,进行技术更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研究。能对岗位标准进行梳理,提升自身的职业综合能力。

2 “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1 课程建设

以“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建设为例,本课程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群平台课程,对学生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本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生产生活中常见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式,课程涉及知识点面广、内容多,课程结构比较复杂,实践性强,导致教师授课有难度,学生学习有难度。因此,针对这门课程,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改革,校企合作对口企业江苏波速传感器有限公司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团队与合作企业专家共同研讨,依据国家相关职业标准,提炼企业的典型工作案例、实施项目或工作任务,调整序化,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课程脉络。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确保教学过程的生产过程相对接,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项目,分解教学理论部分知识到各个实际项目中,建立本门课程项目框架,如图2所示。在工作项目选定后,从企业实践角度出发获取相关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学习任务书、微课以及相关试题库等。最终教学效果评价将校内教学项目考核与企业任务考核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图2 “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任务分布

2.2 师资配备

师资是实现现代学徒制教育方式的关键。为确保教育质量,校企共同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其中,学校专业教师选择接受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的教师,以及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10年以上的机电系教师担任。聘请合作企业中优秀的培训师、技术骨干以及生产部门具有丰富经验的师傅,参与教学团队中共同开展教育教学培养的各项工作。

教学团队的教师都要扮演多重身份,完成多重任务,如图3所示。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团队全体成员都需要完成相关理论学习的培训,使每位成员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教育部关于现代学徒制的文件精神与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每位教师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同时教师团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参与省、市级关于校企合作、课题研究等的培训,以及企业开展的讲师培训,定期下企业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参与企业技术改进项目,化创新点入日常教学,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国家级、省市技能大赛,让自身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多方位与时俱进。同样,企业教师也需要定期参与教研活动,学习、掌握任务引领式等新型的教学方法,配合学校共同完成人才的培养。

图3 教师团队建设

2.3 课程实施过程

与企业合作构建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导师参与课外辅导。1)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初参观波速传感器有限公司相关生产环节,在企业导师的指引下完成对课程的初步认识。2)学生返回课堂,由学校导师教授传感器基本理论知识,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本门课程相关工作任务,完成常见传感器的简单操作。3)学生在波速传感器有限公司、星宇车灯等企业参与轮岗学习,企业导师及学校导师商议确定学生轮岗可以参与的生产环节,做到课程传授与企业生产两不误。4)企业安排带教导师一对一或一带二的形式完成企业相关岗位体验,学生参与相关工作项目的生产实践,参与企业实际生产,将学校应用到的知识即时投入到企业生产中来,学校导师参与学生的课后答疑,与企业导师共同帮助学生成长。5)在学生最后一学年进入对接企业装配工、操作员、质量检查员等岗位完成顶岗实习,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议,确定顶岗相关项目,完成岗位技能和工作素养的相关培养。学校与企业密切配合,校内校外授课模式相结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

在课程实践过程中重视过程性评价,之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和课程实施后均对学校、学生及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学校发现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配合使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工作任务的引进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相关技能,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反馈企业的实践活动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工作竞争力。企业对高年级学生的表现表示满意,同时最后一学年大量留用的优秀毕业生提升了企业参与的兴趣。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不但成功培养了学生的相关工作技能,同时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3 小结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深入融合了企业用人模式,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学徒制下的课程改革有效解决了高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在具体应用中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综合素养,同时培养了大批拥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搭建了企业、学校有效的沟通平台,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校企职业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职业写作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爱的职业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